|
优秀论文交流
摘 要:把学案引入课堂,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学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但部分教师在学案内容、目标、教法、学法的设计方面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影响了学案功能的充分发挥。好的学案设计应该遵循主体性、指导性、问题性等原则,要重点加强对学案内容的研究,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
关键词:学案 设计 问题 改进 策略
学案是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二度消化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设计的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
好的学案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实现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好的学案设计能为学生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自学策略辅导,使学生一目了然,有纲可循,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好的学案设计有利于教师有效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目前部分教师在学案内容、目标、教法、学法的设计方面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影响了学案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小学数学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浅析
1.设计内容错位:学案不是教案和习题集──要发挥学案导学功能。
问题一:把学案内容等同于教案内容,栏目设计混乱。一些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学案设计的要求,将教案简单地汇编成电子稿,重新印制,认为就是学案。有的学案虽有预习栏目,但没有预习方法指导;有的学案虽有课前分析,但没有重点内容的呈现;有的学案仅有作业题号布置,没有明确的分层作业习题设计;有的学案把教材中的图文、解释性文本舍去,只留下概念、公式或其他要记忆的内容。
问题二:把学案等同于练习册,使用时机把握不好。现在一些学校使用的学案本质上就是练习册,里面全是一道道要求学生动手做的练习题。在练习册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在课前检查学生的习题是否做了,没有将学案中暴露的问题与教师的新课教学整合,忽视了学生的课前“问题”。还有的教师没有将学案内容与教材练习有机整合,在课堂反馈时出现了很多重复内容,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再现。教师应该用数学的眼光厘清学案、教案的功能区别,避免学案与教案格式混淆,要科学设计学案栏目,突出对学习过程的支持与专业指导,在题目的旁边要设置学习方法、思路提示等;同时学案要留有旁批、订正的位置,以便学生进行二次改进。在重点知识与内容上,要加强学案的反馈功能,保证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及时巩固与内化。
2.设计目标不清:学习目标不是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视角加以规范。
问题一:目标前后不一。一些教师设计学案时,没有结合学情和教材编制学案的学习目标,而是直接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复制、摘抄教师的教学目标。待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脱离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师写的与想的不一样,讲的又与写的不一样。缺乏目标达成意识的学案设计,必然造成学生学习方向的“脱轨”。
问题二:目标要素缺乏规范。学习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它的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学习水平。在一些教师的学案目标设计中,经常出现规范缺乏的现象,表现为四个要素的错位与缺失。如,行为主体错位,即教师习惯于把教的过程或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当作教师或讲授的内容,而不是学生或学习结果。
学习目标是学案的首要内容,它的设计意图是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照抄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就会拔高学习要求,使学生云里雾里,产生畏难情绪。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目标达成意识:通过兼顾学生的共同特征,贴近学生的视角,设计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呼应;其次要关注学生差异,分析学生原有知识起点和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将总体目标细化设计成阶段目标,进而确定每节课具体的弹性课时目标。
3.设计形式单一:学案习题不是课本知识点的简单挪位──需要二次创造。
问题一:把教材内容简单编制成一个个习题。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把课本的例题、习题简单地移位到学案中,这样做势必导致教学的弱化,很多学生把数学书上的答案一抄,课堂上不再仔细听讲。此外,教师对各种课型也没有区别对待,缺少对典型例题与反馈练习的精选意识。
问题二:学案形式的设计存在着趋同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些教师照抄其他学科的学案形式,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教学内容都用一种固定形式来呈现,对同一学习内容在新授和复习阶段的学案形式也完全一样。学案形式的单一造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案设计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目前多数学校学案的创生缺乏集体研究而简化为个体设计。学案不应该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好的学案需要二次创造,把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深挖,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要杜绝填空式的单纯知识复制,要精选例题,突出典型,注意设计弹性练习,选择变式习题,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学案设计遵循的原则及改进的策略
1.好的学案设计要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的策略。
在设计学案时,教师要从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等实际出发,时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新接班的教师,要与前任教师、家长、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将杂乱无序、难易不一的学习内容处理成符合每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如,对优等生只需恰到好处地点拨关键处;对中等生则应采取跳跃式、高台阶诱导;对后进生宜创设高密度、低台阶的问题情境,逐层有序推进。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案的有效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实践证明:放手让学生拥有学案设计权,不失为一种好策略。学生设计的学案,反映了学生的真实需求,也可以使教师“休闲”一些。明智的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会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参与进来。如,教师可以通过QQ群、手机短信、网上家长学校等途径与学生交换想法。
2. 好的学案设计要遵循指导性原则,采用灵活补白的策略。
学法指导是学案的核心。学法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对观察、对比、推理、归纳、思考和讨论的切入点进行指导。在学案设计时,要把教师的学法指导具体化。譬如,阅读教材时,要具体地告诉学生看哪一页,达到什么要求;对建立在旧知识点基础上的新授内容,也要做出交代,如应先复习哪些知识,准备哪些学习工具等。
教师要实现优化指导,在学案设计时就要避免单一现象,灵活实施不同的策略。不同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同一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新授课学案中,可以增加学习资源──介绍分数的一些知识背景;在四年级《平行和垂直》新授课学案中,提供动手探究的素材,发挥“做中学”的功能;在六年级《数和代数》总复习课的学案知识结构中,以“留白”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决定采用“网状”知识结构还是“树状”知识结构,抑或是“表格状”的知识结构。灵活补白的策略有利于教师在最大程度上达成因材施教的目标。
3. 好的学案设计要遵循问题性原则,采用集体设计的策略。
“一个好的数学学案应该体现‘问题驱动’的教学原理”。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能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学案本质上是教师对既定课程的二次开发,因此,教师要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把学案的设计过程变成合作探究的过程、交流经验的过程、分享教育智慧的过程。在问题设计的层次上要体现一定的梯度。在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方面,应该注意两个条件:一是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并与之相联系;二是要有新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必要时还可以设计分叉问题,即不改变某个问题的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而把它设计成梯度和思维容量大小不同的系列问题,让不同的学生群体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学案,教研组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动手操作:出示排成一排的1~10,每次框3个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每次框4个, 5个呢?
独立把表填写完整(表格略)。
(2)归纳思考:“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和“得到几个不同和”之间有什么关系?
(3)另辟新路:你还有别的办法也能得到相应的结论吗?
(提示:先把最右边几个数字框成一组,再观察思考。)
(4)思维超越:如果把数字条围成环形,每次框相邻的2个数、3个数,又会有多少个不同的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