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9-26 10:59:10
|
只看该作者
(三)开展课例研究的常见方式
那么,在当前如何开展好课例研究呢?我们认为,就课例研究小组的构成方式,可以是以“任教学科”为单位,也可以是以“研究内容”为单位,比如都是研究教师有效教学策略这一内容的;教师既可以是来自同一年段,也可以是跨年段的;所组成的小组既可以是水平相当之切磋型的,也可以是新老搭配之帮扶型的。就课例研究的运作方式,主要有“多人上一课”和“一课多人上”。
所谓“多人上一课”,指的是研究小组的几个教师连续上同一活动内容,但教学行为却不断地改进。其主要的操作过程是:①研究小组共同备课,可以是先商定好教学内容,确定好活动目标,然后由执教者先根据商定好教学内容拟订活动计划。②研究小组共同研讨执教者所拟订活动计划,执教者要详细报告活动计划的思路与理由,参与者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执教者所拟订活动计划进行修改。有时也可以通过搜集全国各地幼儿园的课例(教学活动光盘),组织教师们观看并进行相应的讨论:该教师的教学体现了什么教学理念?有何特点?存在什么不足?如何加以“园本化”或有何更好的设计思路?集中研讨结束后请个别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再对该课例进行重新设计。③由执教者组织活动,其他教师到现场观课。④课后组织教师集中研讨,再次修正活动计划。⑤用修正后的活动计划再次付诸实践去实施,可以是由另一个教师(或同一个教师,如果是同一个教师多次执教,那就是属于“一人多次上”形式),在另一个班级实施,其他教师现场观摩。⑥小组会谈,再次讨论观课的情形,视具体情况决定该活动内容的教学循环的次数。⑦分享结果,可以采用录像重温的方式(全程播放或选择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片断),也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把课例研究过程报告给本园教师分享。“多人上一课”(或“一人多次上”),围绕一个活动内容进行系列实践和反思活动,集多个视角来看待同一个问题,有助于参研的教师,特别是执教的教师对某一问题获得较深入或多角度的认识,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实践智慧和专业化水平。
所谓“一课多人上”,指的是同一活动内容,由研究小组不同的教师来上。其主要操作过程,①共同选定一个教学内容,由研究小组两三位自愿的参与者各自独立设计活动计划。②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单位,让各参与者“同台献艺”,小组成员共同观课。③课后集中会谈,修正计划,可以是在综合各个计划的基础上整合为一份计划,也可以是各个计划分别再次修正。④由另一个教师(或同一个教师),在另一个班级实施,其他教师观摩。余下环节同“多人上一课”。“一课多人上”,更能直观地展示出不同的教师在处理问题及其执教风格的个性化差异,有助于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就两种形式而言,“一课多人上”这一方式在教师选择上宜选用水平相当,通过让她们同台献艺,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彼此各有千秋、异彩纷呈,而并不是要让他们比个高低。相反如果在同台献艺的老师选择上,明显存在水平的差异,则有可能因会给水平较弱的老师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而影响课例研究的运行的质量。因而,宜先采用“多人上一课”这一形式,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尝试“一课多人上”。
其实前面所讲的这两种形式的操作程序,可以简化为:园本教研的操作程序就是“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一个循环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的园本教研的操作程序的实例,大家可以参看《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年第9期所刊发的上海市长宁区实验幼儿园的两篇文章——《问题推进式研究》和《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从研讨散文诗<春天来了>看园本教研》。
(四)开展课例研究的注意事项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在推行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以下的问题:①应努力将研讨建立在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领上,不管是执教者的反思、还是同伴的互助,都应努力运用一定的理论来看待实践的问题,要克服过去过分依赖于经验的做法,简单地从经验到经验。要求参研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起良好的研讨习惯,即既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又要说出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这些办法的依据是什么?或者是抛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以供大家讨论,尽可能将蕴涵在具体情境中的缄默知识通过集体的研讨转化为公共的外显的知识,让有用的缄默知识得以获得更大的传播。②每个人都要明确在每次活动中的具体任务,要积极而主动地分担起参研者的责任。特别是对于观课的教师来讲,过去我们比较不重视观课者课堂观察习惯与技能的培养,导致观课者的观察过于随意,而教师课堂观察的水平势必会影响到其后研讨的质量。笔者认为,借鉴课例研究的做法,可以将观课者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另一组则观察幼儿“学”的情况,并且要求每组在观察前要做好事前的各项准备,比如要商定好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及具体的分工。③应努力做到精研,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在“研”上做工夫,努力将有限的课例研深、研透,防止走过场。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为10-15小时(3周内)。④参研教师应做好个人研讨的记录,除执教者要做好方案的说明,课后反思,观课的老师要做好听课记录外,每个参与者都要尽可能将自己的发言形成文字,而且要及时记录研讨现场中个人认为有价值的同伴发言(可以是课后补记),应努力克服过去发言的随意性,以及养成将研讨情况及时“记下来”的好习惯。⑤一个课例结束后,每个人都应及时地以一定方式梳理自己的思路,包括自己从这一课例研究中获得了什么?或是尚有困惑是什么?以使自己的专业能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持续的成长。
三、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园本教研模式
前面讲了“课例研究”,现在又讲了“课题研究”,可能大家会觉得有点乱,我简单将这两个概念区分一下。“课例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进行的,目的是通过“磨课”的形式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研究成果的体现方式是优秀活动设计、现场教学展示。“课题研究”的内容就不局限于在如何上好一节课的问题,它所涉及的面更广一点,比如,可以是关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研究,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研究等等。它们的关系是“课题研究”包括“课例研究”。
那么,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园本教研模式的好处: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力量集中、便于管理。
(一)“研究”和“课题研究”的含义
讲到课题研究,我想就“研究”和“课题研究”的含义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我认为,所谓的“研究”,其实质就是一种“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称为“研究”的,比如,现在大家在听课,这是一种学习,但这不是一种研究。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算是研究呢?我个人觉得:能够解决问题、改善行为、增长智慧、提高质量的学习,才算是研究。这种“致用、增智”的学习,它必定是一种有目的的、持续的、深入的对某一问题进行思索、进行行动的,并通过这样不断的思索与行动来寻找所探讨的问题的解决的方案的一种认识活动。所谓的“课题研究” 指的是就是借助“研究”这一抓手,对该课题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有目的的高质量的“学习”,并通过“学习”来达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改善教育实践行为、增长教育智慧、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在此“学习”过程中养成一种务实求真的良好的研究作风之目的。
(二)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
对于幼教行动研究来说,所发现的“问题”,往往只是表明研究的一种“方向”,或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从“问题”的发现(提出)到“课题”的确定,还需要研究者掌握一些“聚焦”的一系列技术。这一“聚焦”过程的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不断的“学习与分析”。这一“聚焦”的技术,包括: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做初步的限定;进而对初步所限定的课题所蕴涵的信息作分解,再根据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对所分解出来的“研究问题”做进一步分析、思考,确定研究的焦点,即要对什么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所确定下来的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研究课题。
比如:某研究者发现目前有不少幼儿园开展了“幼儿英语教育”,有的还号称“英语教育”是该园的办园特色,在幼教圈里隐约有一股“幼儿英语教育热”的倾向。该研究者觉得有必要、也有能力对此问题进行一番研究。此时,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的范围是“关于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问题”。研究者如果要对此问题作实质性研究时,那么。第一步要做的事是对此问题所涵盖的“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的范围进行初步的限定。笔者认为,就所涵盖的内容来讲,该问题(幼儿园英语教育问题)至少包括如下几个“小”的问题: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原则、途径、方式、方法、管理与评价的研究,幼儿英语教育教材建设、玩教具设计、环境创设的研究,幼儿英语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与其他课程学习内容的关系研究等等。第二步就是要对所分解出来的问题所蕴涵的信息作进一步的限定。假如所限定的课题研究的范围是“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创设的研究”,那么,接下来可以在对所限定的研究范围所包含的信息再进行一番的分析,比如,就所限定的“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创设的研究”这一准备研究的问题的范围,我们认为,至少可分解为如下几个具体问题:①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创设的内容有哪些?②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创设的标准是什么?③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是什么?④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是什么?⑤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创设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⑥如何对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创设进行评价与管理?等。第三步就是再次对这些所分解出来的“小”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一“小”问题作重点的研究。那么,所确定下来的迫切需要研究的、能够研究的重点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范围通常是比较小的),就是所谓的所要研究的“研究课题”。假如最后确定下来的研究课题为“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创设原则与方法的研究”。接下来进行研究时,依然需对这一“研究课题”所蕴涵的几个“小”问题进行分解,所分解出来的几个“小”问题,其实就是该课题研究的方向或角度。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如果研究者对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通过逐步的“聚焦”,来确定其“研究课题”,而是直接将所发现的问题,作为其个人研究的课题,即“关于幼儿英语教育问题的研究”,则此“课题”所涉及的范围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幼儿园教育研究新手所选定的课题之所以会“偏大”,很大的可能就是直接将“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
我们主张,做课题研究应该是“小题大做”,“小”指的是问题的范围比较小、“大”就是要花大力气把它做深、做透。做研究,我们需要“挖水井”的精神,而不是“挖土坑”的做法。“挖水井”就是找准一个地方深挖下去,直至泉水出来;而“挖土坑”就是这边挖一下,那边挖两下,看似很用功,但因为方法不对劲,没有一个地方挖到泉水。我们将这一隐喻再延伸以下,那“管理”就是“挖土坑”的做法,而“研究”就是“挖水井”,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
(三)园本研究课题选定的基本途径
园本教研的课题是幼儿园在实践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重点问题。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教师花时间去进行一番辛苦的探究,有的问题虽然是教师已有的经验、知识所不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的,但只要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包括直接的请教同事,间接的文献学习等,便可以解决的问题本身就不是研究课题。因此,在问题的发现到课题的确定,其间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便是查阅与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而这一重要环节往往又是幼儿教师所经常忽略的,这就极易出现没有将有限的精力花在突出而重点的问题上的现象。除外,所选定的园本教研课题应是适合全园教师共同研究的,当然具体落实到班级、落实到个人的子课题则是带有一定的特殊性。
考察园本教研课题选定的路径,一是自下而上,即在全园内征集学园急需研究的课题,以个人或班级为单位各自先拟出认为急需研究的课题,再汇总到园本教研负责人,由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对汇总过来的诸课题进行合理的筛选,形成学园拟研究的课题,再交付给全园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并在学习、了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共同完成园本教研课题的确定工作。一是自上而下,即由学园行政领导根据学园各时期的发展规划,特别是中短期的规划,再紧密结合当前学园发展的实际情况,初步拟定出园本教研的课题,再交给教师去讨论、交流,并在学习文献的基础上,完成园本教研课题的确定工作。应该说,园本教研课题选定的这两个基本路径都有其相应的合理之处,通过自下而上而产生的课题可能会更符合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而由自上而下选定的课题则可能在研究的问题上较能与学园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系统性比较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