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引入
| [活动1] 课件展示 问题1 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一边巡视一边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整理方程。然后叫两个学生回答,演示答案 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长为(100-2x)cm,宽为(50-2x)cm 根据题意得(100-2x)(50-2x)=3600 整理,得 x2-75x+350=0 问题2 我校为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要设计一座2米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 (全身)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 此题是与实际问题结合的题目,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文字转化为图形思路同上。 问题3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①全部比赛共有场 ②若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那么每个队要与其它个队各赛1场,全部比赛共场 ③.由此我们可以列方程化简得_
|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无盖方盒的折叠过程 多数 学生不理解题意,没能准备列出方程。
| 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活,体会到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
二、 探究新知
| [ 活动2] 1、 这几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特点: (1)方程两边都是整式;(2)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2、引导学生对照一元一次方程,对此类新方程下定义。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对照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 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4、引导学生关注二次项系数的取值范围,并回答为什么。 5、学习识别方程中各项名称及系数。
| 由学生观察、归纳这3个方程的特征。 由个别学生口述名称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 通过“观察—类比—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
三、例题解析
| [活动3] 例 将方程 3x(x-1)=5(x+2)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系数。 解去括号得3x2-3x=5x+10 移项合并得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14x2=9 23y2-5x=7 3(x+2)2 =(x-1)2 1、通过列方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又为实际服务,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 +bx +c=0 (a≠0).强调“a≠0”这个条件的重要意义。
| 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然后交流意见。由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完成此题,并让学生说出理由.
|
|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涉及了三次活动,在[活动1] 的习题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2、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并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活动2]中让学生观察[活动1]中得到的3个方程,并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一般形式,从而获得本课的新知识。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4、[活动3]意在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5、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们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