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7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分析文章思路,对于许多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挺难”的事,叶圣陶告诉我们:
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要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个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接的。第三句跟第二句又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第三段跟第二段又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这些就叫基本功,就是练这个功夫。(《认真学习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这段话里,不但告知了文章思路是什么,而且告知了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要领,给人以启发。
围绕文章思路来组织成文,必有一些基本认可的常规通法。
1.层次律。文章层次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作者思维的条理性在文章结构上的具体体现。凡文章必有层次,层次有直观外在的划分,也有暗含的思路层次。没有层次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2.衔接律。文章衔接指文章内容和形式上下连贯,是文章层次的局部反映。字词句段衔接在一起才成篇,一篇之内处处衔接得好,文章层次才显得紧凑。
3.统一律。文章统一指文章内容、形式的各个部分的和谐统一,以及内容和形式的相统一,可简称为章法的统一。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一篇文字的所以独立,不得与别篇合并,也不得割分为数篇,只因为它有一个总旨,它是一件圆满的东西。”“一篇文章的各部分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为要使各部分应环拱于中心,就得致力于剪裁,把所有材料逐步审查,而以是否与总旨一致为标准。”(《作文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可以把“环拱于中心”作为这些话的核心意旨,并作为统一律的一种解说。
4.变化律。文章变化指文章思路层次上的新异、求变。“文如看山不喜平”,物以稀为贵,文无新变则无以为贵。上面所述文章要有层次、层次要衔接、章法要统一,强调过头势必导致过分规矩以至呆板,所以变化律使文章章法生变出新,以新鲜的色彩夺人眼目。
三、文章的语言与修饰
(一)文章的语言
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
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拿起笔来之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的话道出了语言与文章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而语言的构成材料呢?包括语音、语汇、语法、语体等,这是语言当中具体而微的元素。语体与前数者有较大差异,前面已经讲述,此处略而不说。
1.语音与文章。按“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的说法,文章起源于语言,即最早从口语开始,而后进入书面语世界。中国历来是文章大国,汉语文章自古就有声韵美的优良传统。汉语的声、韵、调三个语音要素,决定了汉语文章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声韵美和语言节奏美。汉语语音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音节以元音为主,响亮悦耳;声调四声抑扬顿挫,且有表意作用;语言系统对称性强;语法简易而灵活,少有形态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可以根据内容、文体和表意的需要,利用语言的不同元素,进行丰富多彩的优选组合,产生最佳的有声语言的效果。所以才有先秦诸子文章的汪洋恣肆、唐宋大家的宏论滔滔,才有现代鲁迅、郭沫若、朱自清、巴金、冰心等一代文章大家的语言的多彩多姿。
2.语汇与文章。语汇指一种语言的词和短语的总汇或总和。语汇的多样性是汉语文章的重要特色。汉语语汇不比其他语言语汇多,但它的内在全方位的组合功能,使得汉语能用最少的文字、词语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我国历代名家名篇,无不以文章语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远见长,把汉语的表意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3.语法与文章。文章的语法应从词法运用开始,讨论篇章语境中组句成段、联段成章、合章成篇和谋篇成书的结构规则。其具体形式是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研习的基本,一品秀句,二析精段,三赏名篇,体现到汉语文章语言之精确、简练、实效的特点。在此提醒,讨论文章语法不是细究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考查高明的语言运用者如何利用语法规则,并超越语法规则,创造出新颖独特而耐人寻味的语言形式。
(二)文章的修饰
这里的修饰包括文章修改和文章修辞。
文章修改几乎是任何文章大家和普通的文章作者都经历过的。古人已道出这一规律:“世人著述,不能无病。”(曹植《与杨德祖书》)鲁迅教育青年作者从作家的手稿中学习“不应该那么写”,从有定评的作家作品定稿中学习“应该这么写”,也应给我们一些启发。那么,文章修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意旨修改。意旨是文章的灵魂。如果事先考虑不周到、想不得深刻,写作过程中或写完之后才发现不令人满意,非改不可。应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文章负责任、精益求精的态度。但是这样的修改往往是大修改,修改之后的文章将上一个档次。
2.事料改换。改换那些不典型、不新鲜、不能充分表达意旨或与意旨相违背的事料,或者考虑到事料过多,删除那些次要的事料。有时作者对某个事料偏爱,舍不得删除,这不是好事,非删不可。事料改换,可用增、删、换、调四字来表述。
3.结构调整。文章结构要素,包括开篇、中间展开、结尾,以及过渡照应、悬念伏笔、层次条理等,因此,结构调整的幅度或大或小,依文而定。结构调整的依据就是意旨表达的需要。
4.语言润色。首先消灭错别字和病句,其次改换表述不妥当的语句,再有删除繁冗多余的语句,还有添加精彩警策的秀句,最后检查标点符号和行款格式的正误。
至于文章修辞,含义广泛,这里只选择一些方面来谈。
文章修辞指为提高文章表达效果而采用各种修辞方法。这里的表达效果指明晰、准确、周密、简练、深刻、有力。文章修辞的要义在于“选择”二字,即在多种可供选择的表达方式中选取最恰当的一种,包括词语的斟酌、句式的选用、语言风格的表现甚至语音的调配、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修改,当然更包括修辞格的运用等;文章修辞的总目标通常被认为是“明白”二字,在这一点上有别于文学修辞。
修辞又可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指积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手段,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方法;消极修辞,指使语言明白、准确、通顺的修辞方法。二者的出发点、目标不一样,使用文体、语体通常也有差别,消极修辞多用于实用性的文体和语体,积极修辞多用于文艺性的文体和语体。
修辞不等于修辞格,但修辞格是修辞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文教学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反复、反语、引用、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格总是根据文章意旨表达的需要而运用的,为的是增强文章意旨的表达效果。
但是,文章修辞与文学修辞难解难分,就像文章与文学难以区分一样。文章修辞的总目标被认为是“明白”二字令人怀疑,除某些文章只求清楚明白以外,许多文章(或文章局部)需要达到其他的目标,如生动形象、隐晦含蓄,甚至手段、效果和风格多样化。或者说积极修辞未必只用于文学领域,也常见于文章写作。因此文章修辞和文学修辞是有大致范围的,但是没有固定的边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