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2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教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2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和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精神,增强小组学习的意识和作用。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学观角度上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情导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 学生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又蕴含着新知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让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

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另外,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 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多,对学生的激励不够。二是让学生发言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比如学生列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算式后,由三个算式引出相应的公式时,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多,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由特殊转换到一般去,导致练习时学生只计算一个长和宽的和。三是巩固练习的设计不够严密,考虑不够周全,对学生有误导之嫌。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我设计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宽的两倍,当两条长重合时拼出的是一个正方形。在今后类似的题型训练中学生可能会受其影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24:19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比较弱,而学生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课堂伊始,我利用学生们喜爱的长方形贺年卡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和说出长方形的特点,然后激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把这张贺卡设计出漂亮的花边!借助学生喜欢的做贺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就如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在我们大人看来,只要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要求它的周长就直接把数字代进公式里既简单又轻松而且还省时。但是学生却舍易取复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都喜欢运用把四条线段加起来求周长,而我们通常认为最简单的方法(长+宽)×2学生都不乐意用,就是让他们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不是忘了小括号就是忘了乘2,更离谱的是有的学生竟然就用长+宽,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对求长方形计算方法不理解,没有经历探究过程。针对以前教学中的失败,本次教学中我借助为贺卡设计漂亮花边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出了四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2)、长+长+宽+宽=长方形的周长
   3)、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4)、(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让我很意外的是很多学生竟然用乘法的意义说出了第四种计算方法,(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我们可以把长和宽自成一个加数,2个相同的加数相加我们可以把它写成乘法算式:2×几)这样理解以后他们更容易接受。
   三、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了四种计算方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最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做花边过程中学生发现实际用的花边的长度应该比算出的周长的长度多一点,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节课我没有把公式强加给他们,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运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看上去我没有把公式教给学生是失败,但实际上学生真正掌握了求周长的方法,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来看,我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指导不够,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
   2、学生测量长方形周长时,用时过多,以至于最后的“找周长、测周长”的活动没有开展,老师没有把握好时间。
   3、例题中的数字有些大,学生还没有学习“多位数乘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有相当大的困难。
  总之,课堂是一面镜子,它会折射出课堂教学中的完美和不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认识与实践,虽不完美,但同样具有一处独特而真实的探索意义,让我们共同在认识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24:29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知识段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之上才进行的,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围绕着教学目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针对这节课教学的体会如下:

    一、根据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新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让我尤为高兴,因为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用心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而且在学生的交流中,让我体会到,我们不能低估学生,他们年龄虽小,但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平等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四、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是值得表扬的,但作为老师,我应该好好反思,好好改进。

1、语言不够严谨。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说话可能有些随意,啰嗦。因此,在数学语言和课堂应变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在知识点上面没有着重加强。在学生发散思维之后,我只留于让学生说一说,能理解的层次上,没能趁机将数学最优化的方法总结提炼出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改进。



三年级数学组    王玉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24:59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26:09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就是最佳方法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课堂情境:

在执教“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我把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灵活的整合在一节课内。我在课堂上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五个不同的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片枫叶、一只小兔、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带了必需用到的尺子。另外,考虑到有的孩子在测量计算图形周长活动中可能选择不规则的图形,还特意准备了可以围出图形周长的线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赛促学,以赛促思,以赛促发展,我共安排了两次竞赛,都是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它的周长。

由于孩子们上个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征, 所以第一轮竞赛。很多小组都选择了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当请孩子们上台汇报自己的想法时。我适时讯问:“你们组选择了什么图形?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呀?”孩子们的回答令人折服:“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因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只要量出了一条边的长度,就马上能求出它的周长。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我们量了是15厘米,用15×4就求出了它的周长是60厘米”。教师接着引导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第二轮竞赛让学生在剩下的四个图形中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它的周长,学生由于掌握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所以就立即选择了长方形并很快计算出了它的周长。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通常有三种策略:一、把四条边加起来;二、用长×2+宽×2;三、用(长+宽)×2。

就这样,老师不用教,孩子们在活动中自己探索出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反思:

在我执教的二个班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选择第一种与第三种方法的都不多,而选择第二种方法的比较普遍。听课者中有多年来从事高段数学教学的教师,他们反映多数高段学生也喜欢选择第二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老师们都觉得很纳闷,为什么选择第二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学生不如选第二种方法的学生多呢?从计算的角度来说,第种方法应该简便一些呀!从成人的角度来说,第三种方法应该是最佳方法呀!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不难理解:正是由于学生深刻理解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据这个特征,学生很容易直观的理解成“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条相等的长加两条相等的宽”。于是就有了大多数学生选择“长×2+宽×2”这种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学生要理解成“两个长与宽的和”。虽然也是根据长方形的边的特征演变而来的。但显然不如“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什么是最佳方法?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就是最佳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许多的所谓最佳、最优的方法其实是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的,孩子们按照老师或成人认为的最佳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加强练习,自然而然就轻车熟路,久而久之就成了他们的最佳方法。其实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多站在孩子的思维层面去想,才会真正的发现孩子们有许多有价值的思维方法,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思想,才能真正谈得上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差异,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最终才会冲破传统的束缚,才会具备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1: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