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4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三、电子备课显成效
一段时间内所谓的电子备课往往是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每人分一单元,包干到人,划片作战,各人打好文稿,再用打印机输出来,人手一份,这样的电子备课把老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放出来了,从小范围实现了资源共享。但是,我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弱点:这种备课形式从单一的层面看有所进步,但是也滋生了一些“拿来主义者”的产生,甚至出现个别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别人教案的现象,教学的随意性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因打印教案耗费大量纸张,增加了学校的办公经费。为此,我们也一度陷入矛盾之中!如何把教师机械抄写教案的时间引向钻研教材,钻研学生上呢?又如何把传统备写教案的“孤芳自赏”格局转化为资源共享呢?我们还是想到了网络,于是大胆购置了一套数字化教学平台,并链接在学校网站上,成了校网上又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几年的运作,我们成功了!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每位教师可以方便查看其他教师撰写的教案,并且还可以对所查看的教案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看到别人对自己教案发表的建议。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备课水平无形中得以提升。其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常规检查,谁提前备课了,谁没备课进课堂了,尽收眼底。我们的网络备课更为显著的优势是综合利用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教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整个教学过程集成进来,使教案的功能价值最大化,待到我们实现“班班多媒体”的那一天,我们的网络备课必将发挥这个传统备课无可比拟的优势。
或许您会对我们的网络备课提出了质疑,比如,备好的教案不打印出来,教师不就是不带“备课本”进课堂了吗?那教师能上好课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在没有实现“班班多媒体”等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对网络备课采取了有力的补救措施,即:提出了“二次备课”与“三次备课”的概念。规定教师进课堂前要在书本上简要地列出了上课流程,圈划标注重点、难点!扪心自问:即使我们把“手写”的一本厚厚教案集或是打印的教案带进了教室,又有多少教师能“照‘案’宣科”呢?我们觉得如果无“备”而来,即使扛“一大麻袋”教案集进课堂也不会上出好课!只要有“备”而来,即使连一张纸片也不带,也照样能上出好课!
四、教育博客成新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的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室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在信息社会时代,网络已经是教师知识来源的主要窗口,网络资源是教师最大的参考书!网络电子文本资源具有数据量极大、检索极为方便等优势。
为了更好地促进和管理教师的案例设计、论文反思、个案研究等,我们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最新博客”栏目。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下,我校98%的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空间,大家在这里抒发着自己教学的感受,记载着教学的得失,分享着别人的教学成果。过去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也经常写一些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这些作品的读者很少,即使在学校内部交流了,范围也是很小的,而且也看不到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建议,因此对自身素质提高作用很小。当然如果这些作品非常优秀,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又不多。但是把这些作品发表在博客上就不一样了,等于向全世界公开了你的观点、你的教育思想。
博客的更大优势是便于管理,因为教师在博客上发表的每篇日志都有时间显示,检查时通过博客日志的时间表,检查教师写教学反思录的情况,了解教师近期思想动态,这样避免了有些教师临时补救,表面应付的作风,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计划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