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1:2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一)”。我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是想创设在一个完整情境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穷举、排除等数学方法,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汇报能力及全班交流的能力。
    对于整节课的安排,我结合教材提供的找飞飞一家三口人共同休息日的内容进行“重组”。首先选取书上的内容做为新授内容,又加入寻找飞飞与姑姑共同去爷爷家的日子为练习。这样,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进行活动、探究,学习兴趣盎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创设情境,理解条件。
课始,我向学生们出示飞飞、爸爸、妈妈一家三口人的照片,并介绍他们的职业。同时,请学生们猜测飞飞一家三口人想在明年3月份一同去参观sos儿童村,可具体在3月份的哪一天,没有确定的原因。学生很快就猜测到是因为不知道三口人的共同休息日。于是,我就出示“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的信息。并请学生们说说对父母休息日的理解。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地交流。在说道“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时。
学生1:“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上1天歇1天,再上1天再歇1天。”
学生2:“我想举个例子,比如说妈妈今天工作,妈妈明天就休息。”
学生3:“妈妈周一工作,周二就不工作。如果每周一、三、五、日工作,那周六就休息,飞飞周六也休息,这就能找出妈妈与飞飞共同的休息日。”
学生4:“妈妈不是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吗?也就是把2天看成一组,2天里1天工作1天休息。”
(我暗自佩服我的学生,小学三年级的他们,就会如此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能从他人的发言中受益,你看他们的发言不正是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过程吗?)当说到对爸爸休息日的理解时,学生很快就提出“4天一组,每隔3天后休息1天”的想法。(我想,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出3人共同的休息日,就必须深入理解每个条件的含义。虽然在此环节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必要。因为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
1、提出问题:找三人共同休息日是哪一天?
在学生理解了一家三口各自的休息日后,我把“一家三口什么时候才能同去sos儿童村”的问题推给学生。学生们马上提出:要找三人的共同休息日。那想什么办法才能找到三人的共同休息日呢?只见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商量起办法来。讨论的结果决定是先找爸爸﹑妈妈﹑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找三人共同的休息日。(此环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即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找爸爸﹑妈妈﹑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在找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时,一位同学提示要利用3月份的日历去解决问题。同时,他还强调了从3月1日开始工作这个重要条件。(学生们寻找资料或条件去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逐步养成的过程,这是提升自己创造力的前提。)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找出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而是让学生想一想,再说一说,最后再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去找出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在学生介绍自己找爸爸﹑妈妈休息日的方法的过程中,又一次让我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欣赏我的学生。
学生1:“妈妈上1天歇1天,那你就看1日上班,2日休息,你就隔1天做一个标记。”
学生2:“所有2的倍数都是妈妈的休息日。”
学生3:“那所有单数都不是妈妈的休息日。”
学生4:“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 这时,我用一句“这里还有乘法?
的问话,沟通了本节课与旧知的联系。在找爸爸的休息日时,学生围绕是找3的倍数还是找4的倍数展开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又对基数与序数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见,对于旧知识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新问题的解决情况。
3、找三人共同休息日。
在学生找到爸爸、妈妈、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后,很自然地发现爸爸、妈妈休息日的规律及联系。学生1的发言最具概括性:“大家说的正象我刚才想的那样,妈妈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爸爸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4是2的倍数,所以爸爸的休息日肯定就是妈妈的休息日。”学生2马上把话题接过来说:“爸爸、妈妈的休息日都是双数,飞飞的休息日里有单数也有双数,那在飞飞的休息日里,双日子就有可能是一家三人的共同休息日。”我接着学生2的话题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到三人的共同休息日。有的用做标记的方法,有的用填集合图的方法……。这些方法在第一小组的汇报中有明显体现。“我们组共有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找出各自的休息日,再找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填集合图的方法);第二种是日历上画出每个人的休息日,有三种符号在一起的日子,就是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做标记的方法);第三种方法是爸爸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肯定爸爸的休息日就是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再在其中找出飞飞的休息日,这就是三人共同的休息日。”他们组的汇报刚刚结束,就获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其他组的一位同学站起来与这个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我认为你们组应先汇报做标记的方法,再说其他的方法。这样先记简单的方法,再说复杂的方法比较好。”我带头为这位同学鼓起掌来。(通过三年来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尤其是合作后的汇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汇报前,学生能做到先在小组内把组里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再发言。汇报时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汇报,使其他同学能听清楚。)找到三人共同的休息日是12日和20日,哪一天去好呢?有的同学提出周六去好,周日就可以休息一天。有的学生说周日去好,周六可以把作业完成好。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能看出学生做事有条理,分析问题有理有据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为了尽快去参观,决定于3月12日去。于是引出了本节课的练习情况:飞飞想把这个消息尽快告诉姑姑。姑姑每隔2天去一次爷爷家,飞飞每隔3天去一次爷爷家……。学生独立操作,全班汇报方法及结果,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全课结束之前,我请学生谈感受,很多同学提到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感到很高兴……。我随之出示课题,结束全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1:29:41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得到发展是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在我的课堂上,我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数学。
在这节课中,学生多次进行活动。学生先是找飞飞一家三口人的共同休息日,然后在找飞飞与姑姑的共同休息日中结束全课。这样,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主题情境中活动实效性更强。
其次,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等外部的活动,更是让学生在大脑内部主动地思维。而学生大脑内部的主动积极的思维是体现学生参与深度、参与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生找出三人各自的休息日,及共同休息日的活动后的汇报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学生们的掌声是自发产生的,是互动达成的共识。活动不仅仅是热热闹闹的,更是追求学生内心的互动、思维的碰撞,形成共识,以表达按捺不住的情感共鸣。这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能力生成的鲜活过程。如果在我们教授的每节课,每个内容中都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数学思维、应用能力就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0: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