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7 07:59:30
|
只看该作者
原因二:选手水准不俗
除了节目形式外,站在舞台上的选手也是个顶个的好声音,每位选手的歌声都堪比专业,而节目中的选手也都区别于选秀节目,并不是节目组发出邀请,选手从全国各地赶过来参加海选,而是节目组到各地去寻找好声音。
记者了解到,参加节目的选手都是节目组“地毯式”搜寻在全国范围内找到的。节目组带着专业的录音设备到全国的高校、酒吧等各个角落去寻找有潜力的人,把他们的声音采集下来,然后带回上海,找到专业的人士倾听、判断,最终再选择。
如此一来,站在舞台上的选手每一个都有一把好嗓子,他们不俗的唱功也让节目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
原因三:明星传播效应
虽然节目刚播出首期,但却引起了不少明星的注意,尤其是父亲刚刚病故的徐海星,她的演唱得到了不少名人的肯定。
徐海星在节目中演唱了一首李玟(微博)的《自己》,节目播出后,李玟还点评称,这是自己最难唱的一首歌,徐海星诠释得很好。而冯小刚、张靓颖(微博)等名人也都对节目纷纷进行点评。
被名人如此点评,自然会引起不少网友的注意,节目就算不火也难了。
回应质疑:煽情、炒作都没用 好声音才是王道
节目火了,自然会有不少网友质疑,节目中的选手有不少都是“熟脸”,甚至是专业歌手;选手故意煽情、炒作;评委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都被网友提了出来,甚至还有网友挖出选手们以往参赛或者炒作的证据,以此质疑节目的真实、公正性。
为此,陆伟表示,节目组无法猜测选手的动机,但是节目组选择选手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声音”,“如果你是好声音,哪怕你来炒作自己,你也会成功。”
质疑一:选择标准不明确?“好声音会涌现出来”
陆伟告诉腾讯娱乐,《中国好声音》的唯一选择标准就是“好声音”,但好声音如此之多,节目组如何才能百里挑一?这也是个问题。
为此,陆伟表示,的确好声音很多,而且肯定会有比站在台上的选手唱的更好的,所以,第一季之后,也肯定会有“好声音”主动“送上门”,“我们只能力所能及找到好声音,如果有的人觉得自己比他们更好,第二季、第三季就会涌现出来的。”
质疑二:专业歌手“蹭”节目出名?“重要的是声音”
很多看过《中国好声音》的观众发现,节目中不乏网络红人、选秀歌手,甚至是专业歌手,如此之多的专业人士“蹭”节目的现象在第一期中就多有涉及。
热门选手徐海星曾晋级2009年快女成都赛区25强,还出过一张专辑。而张玮曾获2008年内蒙古赤峰市全民选秀类节目《都来米发烧》冠军,2009年辽宁省大连市全民选秀类节目《男孩女孩节》冠军,还参加过浙江卫视《非同凡响》节目。张玉霞则在去年就红遍了网络,她是一名台北街头艺人,因为双目失明声音又酷似邓丽君而爆红网络。
首期就有如此多的“专业人士”难免不让网友产生质疑,这些半红不紫的歌手似乎是想借节目出名。
陆伟表示,节目组并不排斥专业歌手参加,最重要的是参加节目的选手声音如何,“不论英国、美国都有很多有大量粉丝的歌手参加节目。不管选手的职业是什么、背景是什么,这些都不重要,我们要选的是好声音,重要的是声音,身份在舞台上不会为你加分。哪怕你是再大牌的歌手,如果录制当天声音不好,导师一样不会选你。”
质疑三:煽情又造假选手很会炒?“选手不会从中获利”
首期节目中,徐海星为了去世三个月的父亲而站上《中国好声音》舞台,并选择了父亲最喜欢的歌手刘欢作为导师,感动了不少观众。但是,节目刚刚播出,就有网友开始迫不及待地挖她的“家底”,还有不少网友质疑她作秀的动机很大。
除了曾参加过2009年的快乐女声外,还有网友爆料,徐海星刚刚在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节目中退赛,而她在参加《花儿朵朵》的比赛时,就曾在节目中表示父亲刚刚去世一个月,自己是在为父亲而唱,她的一番表述自然感动了不少观众。
转眼间,她又站在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不同的舞台,却用同样的原因打动观众,难免会让人质疑她作秀,借此炒作自己,不仅如此,另一位选手邹宏宇被网友爆料他其实是个富二代,却装成农民歌手。
对于徐海星的故意煽情一说,陆伟称,所有选手的情感讲述是在被导师选中之后发生的,不管选手有多少故事,想说什么故事,首先要被选中,“如果导师都为你转过来了,你讲什么故事也不会影响导师的决定。如果没有导师为你转过来,你想说什么也白搭。从主观性讲选手不能从这段讲述中获利。好声音是基本条件,声音不好,故事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邹宏宇身份造假,陆伟表示,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是他确实生活在农村,而且月收入只有2500元。不过,他随后也表示,节目组很难判断选手参加节目的动机,“我们不可能持怀疑的态度,这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我们考虑的就是好声音。如果你是好声音,哪怕你来炒作自己,你也会成功。如果你不是好声音,就算你有再大的企图都不会实现。”
质疑四:节目组故意煽情?“哪有那么多故事”
虽然选手的动机无从得知,但所有选手都是节目组选出来的,在选拔的过程中节目组会不会故意选择“有故事”的选手参加节目?
对于这一质疑,陆伟则直言“哪有那么多故事啊。”不过,他也表示,煽情只是节目选手的其中一个类型,节目中也有其他不少类型,像声音和容貌相差特别大的选手等,并不会特别偏重那种选手类型。
质疑五:禁止选手接受采访?“频繁曝光影响选手心态”
节目刚刚走红,不少媒体都想趁热打铁,采访热门选手,但是,无论是从节目组还是选手本身得到的反馈,统一是选手不能接受采访,只有节目组统一安排,记者才能对选手进行简短的采访。节目组对选手能否接受采访为何控制得如此严格,也着实让人不解。
陆伟表示,其实原版节目同样如此,为了保证导师听歌的公正性,在节目开始之前,学员是不允许曝光的,不然会影响导师的判断。其次,在学员学习后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消化导师教授的东西,“如果曝光太频繁的话对他们的心态以及他们未来的期许都会有影响,我们不希望学员在火了之后,就变得虚荣、焦急,急于想成功,万一导师觉得他的声音不够好的话,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希望他们能比较安静地和导师学该学的东西。”
质疑六:评委设置不合理?“故意制造悬念、矛盾”
《中国好声音》的四位评委中,每人都有12个学员的名额限制,但是,刚刚播出第一期,节目似乎就露出了弊端,那英一口气收下五个学员,12个名额所剩无几,以至于后面徐海星出场时,那英只能痛苦地趴在桌子上,不敢轻易下决定。
相比之下,刘欢只收了两个学员,而庾澄庆(微博)和杨坤(微博)(微信号:yangkunmusic) 都只收了一个学员,即便杨坤多次用自己的32场演唱会嘉宾诱惑选手,大批的选手依然扎堆投奔那英。
选手分配如此不平衡,不禁让人质疑,全场只有那英很忙,其他几位导师似乎成了摆设。陆伟表示,其实这是节目组故意营造出来的悬念和矛盾,“节目通过五天的录制,各个导师的学员差距并不多,几乎都一样,只不过我们通过剪辑的效果来制造区别,那英已经有三四个学员了,杨坤还一个都没有,这是故意营造的悬念。”
质疑七:后面选手选择空间越小?“可能无法避免”
那英第一场就收了五个学员,难免让人怀疑,也许两场之后她就收满了所有学员,那么,后面如果还有其他学员想选那英怎么办,这岂不是对晚上场的学员很不公平?
陆伟表示,从节目模式来讲,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不过,每位导师在选择学员的时候都会很慎重,每个导师应该都会留一两个名额,给他们认为最好的选手。
至于是否会出现每位导师都收够了12位学员,但是还有选手没演唱的情况,或者选手都唱完了,四位导师却还有人没收够学员。陆伟告诉记者,前者不太可能发生,因为会有不少导师想要等到最后,看看有没有更中意的选手。倒是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大,“英国版的节目是如果导师没选够人,可以再从没被选中的选手中进行挑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