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记录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8:48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听了李丹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被她充满激情的教风所吸引。课堂上,李老师以诚挚的语言,扎实的教学,真切的情感,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学习的桥梁。

李老师紧紧围绕“爱心”这条主线,以数字为线索展开教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整体把握,抓主线: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李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无论是导言中,还是过程中,教师仅仅围绕数字,引导学生结合内容想开去。同时,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谈文,悟文。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抓字眼,重扩展: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引导学生品味数字,感悟血脉亲情这一环节:老师让同学们轻轻地翻开语文书,静静地默读课文,看看还能在课文中找到哪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用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数字“7.3”,并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了解里氏7.3级的地震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毁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怎样的?再引导学生理解台湾青年以及李博士和在场的医务人员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利用文本的留白,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台湾的天空中阴霾密布,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混乱场面,老师在根据学生的报补充相关的资料:图片配以文字的解说。使学生体会到当时环境的危险程度。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3、搭建想象平台,落实说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更具有深入的感悟,李老师设计了这一环节:小钱得救了!一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这样,不仅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也加强了他们的理解、体验。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中的说话训练中尽情地流淌。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不是很容易的事,可喜的是李老师力图体现这一点,这是值得我学习的。简见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我所追求的。人的一生中真的会有很多的感动,瞬间的思想共鸣源于内心情感的激情迸发。我时常在想: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感动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美丽的语文课?才是真正师生共同享受的语文课?我想这不单单需要彻底的转变教学理念,还需要很多很多……这些思考不仅仅是送给我自己,也送给今天上课的李丹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9:31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兴隆三小 刘建平

上周,聆听了刘老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收益非浅。这堂语文阅读课,刘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刘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抓字眼,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3、搭建想象平台,落实写话。

在这堂课中,刘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老师激情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想:……教师动情含情的音乐,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的写话中尽情地流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9:38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0:13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本来是人教版教材六.三学制中,四年级学段的一篇文章,现在让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来学习它,揣摩、体味人物的高尚品质,真是有点难为孩子们了。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研读,层层深入,也深刻感受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更深刻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我想,这与王老师平日对语文教学的钻研、对学生天长日久的训练,与王老师对本篇教材的深刻解读、巧妙构思分不开的 。

其一:教学各环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通过第二段的研读,让学生找出从哪儿看出小钱的病很“重”,紧接着又让学生找出从哪儿看出治病很“难”,学生在反复地思考与朗读中体会到小钱的病很重,治病很难,然后,又让学生在3-6自然段找出:哪个人最使你感动,并做出批注,在学生的不断交流中,首先让学生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台湾青年不顾家人,不顾余震的生命危险为小钱捐献骨髓的高尚品质;最后还是通过抓关键词句,反复品读交流,感受到李博士沉着冷静,不顾危险地为小钱抽取骨髓的高尚品质。

其二:在学习台湾青年的环节中,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台湾青年准备抽取骨髓?为解决这个问题,王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

1、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3、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王老师不急不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学生说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彩,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品质,同时,也为感受李博士做了铺垫。

其三:在学习李博士的环节中,学生紧紧围绕”步履匆匆””连夜””但是……..沉着”等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得充分,感情激发到位。我特别注意到,咱这个班的学生经常会说:“我给谁谁补充一下”,这真好,创造出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

也提几点小建议:

1、听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本节课的课容量太大。我认为,第一课时解决1、2自然段,即小钱生病了急需骨髓一段,而本节课只解决3自然段——最后一段,围绕“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感动。

       虽然本学期我们的语文课节少了,但是如果因为时间关系就撵进度,势必造成每节课都匆匆而过,每个环节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到最后盘点一下,在学生的头脑里到底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想想好像没有。有的,还是我们老师上完课后,又通过反复地练习,生硬地往学生头脑里塞的一些东西而已。当然,我不是说王老师的课堂是这样。我是针对这自己的教学思考而谈。因为我以前就认为,有的时候,一篇课文可以一课时上完,为什么要用两课时?一篇有完整意思的文章为什么偏要给割裂开上?但今天我不这样认为了。我们教师在落实每一课时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更多的语文理念加到这节语文课上,使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读、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想、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说、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写,让学生学完一节课,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哦,这篇课文的几个句子很美,我通过反复美读,已经把它们深深地记在脑海里了,说不定那天,它们就会出现在我的文章里;哦,这篇文章主人公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感动得就要落泪了,我要向他学习;哦,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精彩呢?是因为它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是因为它运用了总分结构,使文章的条理清晰;是因为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总之,我们教完一篇课文,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2、我们的语文课堂,老师说的还是太多。记得在我讲《月光曲》时,于校长提出了这个观点。现在,再反思自己也结合本次听课的感受,确实让我感觉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我们可能就怕学生不会,所以当学生刚说出自己的一点感受,我们就愿意迫不及待地接下去,学生谈得还可以,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再给总结一下,我们没有在怎样引导学生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上下功夫,而是过早地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近期听过不少的课,有一个感受就是,不管什么想法,只要是你老师勉强总结出来的,你想通过喋喋不休地说教灌输给学生的,那样的教育给人的感觉真的是很苍白的;而如果是学生感同身受,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口讲出来的,那样的教育才是作用于心的教育。就像本节课,在交流小钱的病很重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王老师就有点急,学生找到一个词,老师马上展开讲解,没有让学生反复谈自己的理解,有好多感受是老师代言的。所以,当时我就在听课本的右侧写到:让学生说出来,这样才能产生心灵的碰撞。

3、朗读的指导还欠缺那么一点点。咱这个班级的朗读语速普遍太快,对这样一篇情感特别强烈的文章来时是不适合的。过快的语速,只能造成学生为读而读,带不进自己的感情。其实,我觉得,我们三年级的朗读还应该着眼于教学生一句话的朗读,而不是整段的朗读训练,只有把一句一句话读出感情,才能更好的朗读整段话。

4、咱们班的孩子们都很会评价,比如说:“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很感人”“我认为他没读出小钱生病的痛苦”。我想如果把里面的人称代词“他”换成“你”会更好一些。比如说:“谁谁谁,你读得太有感情了,我都被感动了”,让评价的同学直接和朗读的同学对话,这才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沟通,教育效力是巨大的。相信我,我在自己的班级试验过,效果非常好。

5、老师给学生做批注的时间太短,有点流于形式。我想,这与本节课内容过多,时间太紧有关系。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针对本节课谈的一些优点,是我在王老师的课堂上确确实实地感受到的。而几点建议,只是结合本节课上的一些语文共性问题,更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些误区,有感而发。如有不当之处,望王老师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0:32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0:44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樊灵华老师的课:

由于樊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仅为第一、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樊老师根据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小钱的不幸和骨髓移植的困难。用对比、读、想象、看图片等方法使学生对小钱的不幸和骨髓移植的困难有了深刻的感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各个环节的设计也有一定相关性,注意衔接。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学习路线下书读得颇有味道。

   一上课,樊老师就问孩子们:你知道姚明吗?让学生谈对姚明的了解,然后补充说明姚明身为一名巨星,却加入了骨髓捐献库,并出示一段姚明与记者的对话,从而让学生了解生命是珍贵的,进而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在生字的处理上也恰到好处,对于生字分类板书,并当堂让孩子书写,真正落实到了实处,让孩子理解课文时,用一些词帮助孩子总结课文的大意,既是对词语的训练,又是对课文的理解,一举两得,然后分组合作,在文中找出令人心酸的句子,并谈体会,通过学生的朗读,进而感悟小钱生命即将枯萎的命运,重点抓住“凋零”、“含苞”、“绽放”三个词理解小钱的不幸,通过指导朗读,来感知小钱起伏不断的心情,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节课的知识点,并设置悬念,让孩子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孩子对下文的学习,总之,这节课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高相杰老师的课:

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在高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研读,层层深入,也深刻感受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更深刻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我想,这与高老师平日对语文教学的钻研、对学生天长日久的训练,与高老师对本篇教材的深刻解读、巧妙构思分不开的 。

其一:教学各环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通过第二段的研读,让学生找出从哪儿看出小钱的病很“重”,紧接着又让学生找出从哪儿看出治病很“难”,学生在反复地思考与朗读中体会到小钱的病很重,治病很难。

其二:在学习杭州青年小钱的环节中,高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生病的小钱躺在病床上他会想些什么?为解决这个问题,高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

1、他正在(           ),但小钱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 他正在(           ),但小钱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3、 他正在(           ),但小钱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 他正在(           ),但小钱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高老师不急不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学生说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彩,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对小钱生命即将结束时的惋惜之情。

这节课高老师只解决1、2自然段,即小钱生病了急需骨髓一段,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感动。我以前总认为,有的时候,一篇课文可以一课时上完,为什么要用两课时?一篇有完整意思的文章为什么偏要给割裂开上?但今天我不这样认为了。我们教师在落实每一课时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更多的语文理念加到这节语文课上,使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读、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想、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说、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写,让学生学完一节课,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哦,这篇课文的几个句子很美,我通过反复美读,已经把它们深深地记在脑海里了,说不定那天,它们就会出现在我的文章里;哦,这篇文章主人公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感动得就要落泪了,我要向他学习;哦,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精彩呢?是因为它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是因为它运用了总分结构,使文章的条理清晰;是因为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之,我们教完一篇课文,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学生这样评价“我认为他没读出小钱生病的痛苦”。我想如果把里面的人称代词“他”换成“你”会更好一些。比如说:“谁谁谁,你读得太有感情了,我都被感动了”,让评价的同学直接和朗读的同学对话,这才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沟通,教育效力是巨大的。相信我,我在自己的班级试验过,效果非常好。

雷俊杰老师的课:

     雷老师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的,第一个方面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把课文读通顺,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第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方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主要采取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来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边读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并且用一两个词语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第二,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雷老师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时,引导学生抓住“十万人”、“有可能”、“一个”、“谈何容易”等关键词,并想象寻找骨髓的过程,进而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是十分艰难的。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为深入阅读理解课文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埋下了伏笔。另外,通过用课件出示李博士带着骨髓从台北出发赶往杭州的行程这方面的课外资料,使学生深切地理解了“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感悟到了李博士的爱心。雷老师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学得轻松,没有精神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不过,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而言,所设计安排的教学内容有点多,课堂容量太大,品读文中重点语句的时间过于仓促,特别是最后几个自然段蜻蜓点水一点而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显得不够扎实有效。

刘文利老师的课:

刘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整体把握,抓主线: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刘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抓字眼,重扩展: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3、搭建想象平台,落实写话:在这堂课中,刘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刘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想:……教师动情含情的朗读,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的写话中尽情地流淌。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可看出刘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向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3 19: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