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 |
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专题一 制定阅读目标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课程标准中确定关于阅读的目标和内容,遵循了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
课标对阅读目标的确定,吸纳了现代阅读理念,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和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应对学生和教师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成为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同时又承担着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责任。语文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语文课程注重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联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我们的整个的教学活动应围着学生转,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我们特别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体验,特别是有个人色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在对话中间的地位与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教师是权威,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是接受者、聆听者。现在教师要处于跟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师的作用是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对话。但是,教师毕竟要承担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引领和促进的责任。
2.阅读目标中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阅读目标不仅仅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诉求。这是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课程标准更强化了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对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影响作用,具有涵养化育的功能。学生阅读活动与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紧密相关,学生喜欢读什么,不喜欢读什么,决定着自己的文化选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是整合在一起的。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起着引领的作用。有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某省举办的一次教学活动。一位老师教学课文《在大海中永生》。那篇课文写邓小平同志去世以后,他的亲人和部下、战友为他送行,把骨灰撒向大海。课文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鲜花的花瓣,拌着骨灰撒向大海。教材里面那个“拌”字是个动词,拌和着骨灰撒向大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情感投入了,他举手发言。他说这个“拌”字不对,应该改成陪伴的“伴”,鲜花有幸陪伴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向大海。这一字之改体现出这个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放进去了,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放进去了。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
3.重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
第三个原则就是要重视阅读的过程和阅读方法。传统的课程与新课程对课程的理解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我们过去理解的课程,如果打一个比喻的话,就好像看运动员在操场上比赛。观看刘翔跑世界田径锦标赛,我们关注的是13秒,还是13秒19、13秒21,我们关注最后的成绩。至于比赛的过程,训练的过程,我们是很少关注的。新课程就是关注“运动员在跑道上跑”的过程的。这反映出这样一个思想,就是学习过程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所以,现在的课程标准在定义语文课程性质时加了一句话,“语文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只能在阅读实践中进行。
4.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重视知识在阅读中的实际运用。课标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应打破过去脱离阅读实践、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传授的思路,努力创造条件,促成学生把与阅读有关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阅读能力。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不能把知识作为“知识点”,作为学习的终结目标去学习,而是为了运用去学习。语文课程里面的相关知识,几乎不是在语言学的范围之内进行讨论的,而是在语用学里面讨论的。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语言运用,是如何把它转化为阅读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环境里,就是在一定的语境里理解词句。这个语言环境就会让学生联系过去的积累、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上下文去猜想。例如,某版本教科书有一篇课文《春笋》,里面有这样一个句子,“一声惊雷唤醒了春笋”。这是一个拟人化的写法。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有个学生对“唤醒”这个动词总是读得很平淡。后来老师就启发那个学生,说你早晨在睡梦中,妈妈来叫醒你起床,要上学了,妈妈叫你是非常亲切的,她怎么唤醒你呢?这个学生的经验被调动起来了,他再读的时候,“唤醒”就读得慢了,加重了。这就是把一种情感传达出来了。在具体的语境里,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后,学生对词语就理解得深透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