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2-7-9 10:17:39
|
只看该作者
《盘古开天地》教学案例
——东风小学 王懿慧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欣赏文中优美词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体会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3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自评分析
一、课前两分钟:交流课前收集的神话故事(利用多媒体)。
二、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一、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抒发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回顾课文,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串讲课文内容。
3、回顾课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小组交流(适时播放幻灯)
1、本文中,哪些段落或语句最让你感动,请画出来,并在组内交流。
(注意引导孩子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是什么样的?盘古是怎样分开天地的?
天地分开后,盘古是怎么做的?盘古倒地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注意让孩子发现并找出第二自然段的反义词。)
2、学完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1、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2.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四、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盘古开天地》这则神话,你有话要说吗?(评评谁说得最好)
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也是学生自我总结不断积累,思想上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质疑不明白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请你接着往后写。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对课文知识的巩固。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一道连线题,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2.把教学预设的环节漏掉了。课文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读文后我问:“雨露的后面有个省略号,你们知道它的秘密吗?”让学生由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先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改一改,最后按序合成一段话。学生说得还算生动,但说好后我原先有个环节,让学生把他们所写的内容加到省略号里去,问他们这个省略号能不能去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宇宙万物是写不完的,加进去后仍然不能省掉,但在教学时把这个环节忘掉了。
《我们的名族小学》教学案例
——东风小学 王懿慧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欣赏文中优美词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学校的优美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2)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教具: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
3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自评分析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推测:生字词,读课文,课文主要内容。)
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收获,旨在复习旧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习惯,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适时播放幻灯)
1、师: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你是从哪些语句具体体会到的?生找句子并品析。
⑴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⑵ 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⑶ 指导朗读,读出自豪之情。
2、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自豪的情感呢?
⑴ 细读体味第一节:
① 你读懂了什么?
②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③ 练习说句子,品味语言。
超市里水果真多,有___,有____,有____,还有____。
商场里玩具可多了,有___,有___,有____,还有____。
④ 比较体验表达效果:
早晨,从山坡上,从……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走来了。
⑤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各民族团结友爱之情。
⑵ 细读体味第4小节:
① 你读懂了什么?
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
③ 指导朗读,读出自豪和赞美。
⑶ 细读第3小节:
① 哪些句子写上课的情景?哪些句子写下课的情景?
② 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 体会相关句子,并仿写第②句,突出“静”且写具体。“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听着同学们读课文。”“大家在大青树下……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④ 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课文在写小学生们活动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小动物呢?启发:在什么情况下写这些小动物的?为什么写?有什么作用?
⑤ 指导朗读 本环节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安排的,目的是通过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通过读中感悟、联系、想象,让学生既明白课文内容又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把教师置于空的状态,无疑是一种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课文秉持的态度,也是一种欣赏并悦纳学生独特感受的心态。
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在第一课时,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在学习课文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四、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话要
说吗?(评评谁说得最好)
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也是学生自我总结不断积累,思想上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质疑不明白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
1、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把教材延伸到课外。
教后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不压制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
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课文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上课的情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另外,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做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非常起劲,再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全班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提醒学生:“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这样的合理猜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不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