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今天,我上娃娃家做客,刚一入座,就有茶和水果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茶。游戏中,我看见孩子们将菜放在了桌上,有的掉在了地上。然后他们把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于是,我假装吃了几口菜,就叫肚子疼。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吃坏肚子了。”我说:“我疼地很厉害。”戴金秋说:“不要紧的,吃了药就会好的。”申宁波说:“李老师,你怎么会肚子疼的?”我说:“家里又乱又脏,还有人把掉在地上的菜没有洗过就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大家争着把家里整理了一番,戴金秋找到了药瓶,给我做做样子吃了点药。我孩子疼,他们又提出要带我去医院看病。于是,几个人连拉带拽的带我去医院。
今天的医生是两个王医生(王潇宇和王宇烽),刚才走到医院,孙佳就喊,医生老师肚子疼。王宇烽说:肯定有虫在咬。孙佳说:不是,是吃了脏东西,吃坏了肚子。王宇烽又说:“没事,打针就好了。”正看病的时候,医院来了好多的顾客,闹哄哄的要看病。我没有理会他们。王潇宇正英雄无用武之地,马上站起来说:“排队排队。”他的话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时他发火了说:“你们不排队,我打110拉。”才说完,就用手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拨110说:“110吗,快来,医院里的人不排队。”看到他这样做,其他的顾客也收敛了很多,真的排起队来。这时王宇烽往我屁股上打了一针。说:“好了。”拿出一个瓶子:“这个药回家吃,一天吃一次,一顿吃一次。”我愣了一会就是没有听懂,问:“医生,怎么吃?”他又说:“一天吃三顿,一顿吃一次。”我想他的意思是要交代药的吃法,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想模仿自己见过的医生的动作、语言,又有一定的难度。我拿了药离开,两个王医生又给病人继续看病。
【分析】
中班时期的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服药,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但是幼儿往往会因为游戏角色的投入忘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例如:整理等。因此,当幼儿把地上的菜捡起来又给我吃的时候,我抓住了这个教育的契机,用“肚子疼”的言行暗示幼儿的行为,并在这种角色扮演中,支持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中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和自我的主见,在游戏中,教师不需要一味地为孩子们解决问题,而是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样做既提高了孩子们的游戏能力,又可以丰富游戏的情节,让孩子们玩起来更加的有劲。
游戏来源于生活。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他们应该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医院的生活经验,但很不够,去医院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除了害怕可能对医生和看病的过程缺乏一定的了解。对于医院游戏,他们是很感兴趣的,但没有当成医院来扮角色进行表演,而是当成新开的玩具场地,仅限于摆弄这些材料,而没有真正进入角色。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无序茫然的状态,有多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环境创设方面:虽然有白大褂、帽子、针、听诊器等材料,但医院的氛围创设还很不够,不够真实,应该按医院来设计挂号处、门诊、药房等比较真实的场景,这样孩子易于操作,了解了医院的各个部门,易于进入有序的状态。
【指导策略】
1、丰富幼儿有关医院的相关经验,教师应带领孩子实地参观后交流讨论:为什么要去医院,医院里有什么?医生是怎样看病的?会问你些什么?你应该怎样和医生说?
2、其次,应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上,丰富幼儿关于医院的经验,以拓展和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让幼儿了解看病的基本程序,了解各人的职责。
(陆桥中心幼儿园 李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