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名师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7:4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名师点评
勿庸置疑,高考是指挥棒。它的指向,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师生备考方略和中学语文教学。最近10年来,高考作文试题有如川剧绝活之频繁变脸,颇让师生眼花缭乱:“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轮流坐庄:时而“话题作文”走红(2004年、2005年最盛),时而“命题作文”出彩(2006年),2012年则是“材料作文”独步江湖。此后呢?不得而知。曾几何时,“议论文王朝”隐退,开始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时代,师生面有喜色;不幸的是,“议论文一统天下”淡出几年之后,大约是2010年,突然听到高考作文研究专家的九鼎一言:“议论文有利于检测考生综合运用能力,值得重视!”师生们便心无旁骛,又大做“议论”文章。与此同时,另有权威人士却力主文体应“全放开”,考生写任何体裁都行,甚至包括诗歌。专家权威发布信息,命题者“消化”以后,或规定考生必须写议论文,或允许考生选用诗歌以外的文体写作。挥手之间,高考作文试题连年“变脸”,师生们于是陷入“二难”,遂“迷不知其所如”。
2012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是怎样一副“面孔”,指挥棒又是如何挥舞的呢?
其一,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最大亮点是:17套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卷,都不再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不再诱引考生奢谈大事要闻,说“假大空”的套话,没有了“谈中国崛起”(2011年新课标卷)之类的沉重话题,而一律直面青年学生学习、生活、阅历实际。所给的阅读材料,内蕴丰富,主题鲜明,简约典雅,难度适中;没有晦涩言词,没有含混语义,也没有几段主旨相同、长达1200字的材料罗列(2009年全国卷Ⅱ)。这副“面孔”,师生家长都觉得可近可亲。
在众多试题中,上海卷堪为典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道题,语词简洁(题面文字仅50多字),意蕴多维,极易唤起所有考生的回忆,极易抒发实感真情。虽然是十几岁的小青年,可谁都有“舍弃”过“心灵中闪过的微光”的往事;虽然所舍弃的是“自己的东西”,可回首当年的“舍弃”,情感都格外复杂难状。“我”曾“舍弃”的“微光”是什么,为什么“舍弃”,“天才的作品”是怎样点通玄机,让“我”如今有所悟觉?当年那“微光”虽已永远逝去,但人生几十年,还会出现各种其他“闪过的微光”,“我”还会“舍弃”吗?诸如此类,诸如此类,都将因人而异,其反思和体悟,也千差万别。换言之,这道题,人人有话可说。考生在“基础等级”过关,难度不大;但要找好角度,确定体裁,结构华章,欲求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发展等级”获取高分,却又绝非易事。
类似的好题不少。新课标卷、北京卷、重庆卷的阅读材料,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性美。考生读后,会联系实际,拷问灵魂,结合身边的人与事,“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抒发自己特别的感动。
其二,2012年试题,不约而同地聚焦学生辩证思维,将检测考生理性思考深度摆在重要位置,这是试题的另一大亮点。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日渐复杂,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对任何问题、任何社会现象,都愿意剖析研究,并尝试着逐步上升至理性层面。针对这一特质,今年高考作文试题所选用的材料,绝大多数正中下怀,能激发考生的理性思考。这副“面孔”,师生家长也能接受。   
17套试卷中,有几道试题很值得咀嚼、回味。
如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两则难得的好材料,一道漂亮的作文命题!
汤因比和居里夫人女儿的感慨很容易引起青年共鸣:“我”生不逢时,出生在90年代。虽承前启后,但许多科学难关已被前辈攻克;研发新的课题,谈何容易?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我”怎么没有生长在战争年代,生长在百废待兴的年代,生长在断层期……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这样怨天尤人,情有可原。但考生若能联想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名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联想到农村俗语:“每片叶子都有露水滋养。”再读读居里夫人劝勉女儿的睿智之语:“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困惑的青年将会顿悟:“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无论生长在什么时代,什么家庭,只要能把握自己,生命便有价值,生活便会“有趣有用”;“我”幸而生于此时,长于斯地,无怨无悔!
这道题,写作空间宽广,切入角度多向,文体选择活泼自由,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展示才情。
如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是对立的,得焉失焉,福兮祸兮,相依相伏,相反相成,不可一概而论;换一个角度思考,同样面对有无、得失、进退、荣辱,甚至生死等现实问题,由于各自的思维方向和认知深度的差异,感悟会大相径庭。故尔考生写这道题,文章将千姿百态,层级分明。
如福建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也是一道好题。冯骥才这段话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运动中的赛跑”与“人生中的赛跑”,都是赛跑,评判标准却不相同。速度和长度,劳作与效益,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排斥。怎样一分为二,能否合而为一?可否跳出“赛跑”而论及其他,比如生存、寻觅、竞争、追求?可否在“赛跑”之外谈人生,谈友情,谈理想,谈憧憬?可否赋予“时间”和“路程”以新的内涵,可否反其意而用之……
以上3道题,共同的特点是,命题者注重检测考生的辩证思维力,注重检测考生的知识积淀厚度。类似的阅读材料,还有全国卷之母亲一语,天津卷之小鱼感慨,辽宁卷之女钢琴家回答,湖北卷之学生议论等……都极有哲思,极富哲理,都能激活学生思考力,写出锦绣文章。
但是,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也有微瑕细疵,其指向似有些偏差:
一,不知是不谋而合,还是谋而后合,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竟然清一色,全是材料作文!连一直固守“命题作文”阵地的上海、重庆,也因大势所趋,而改弦易辙,从善如流;湖南卷是图片加提示语,也可视为材料作文。如此统一口径,前所未有。“材料作文”并非不好,事实上,任何一种命题方式,包括改写、续写、扩写、缩写等,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然而,作为“指挥棒”,指向如此一致,对于新一届考生备考、对于中学作文教学,影响和制约将有多大,可想而知。老师们不会忘记,2004年高考之后,各出版社、各杂志社,全国各中学,目光全都盯住“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指津”、“话题作文解密”、“话题作文宝典”……竞相出笼,令师生目不暇给。指挥棒威力之大,可见一斑。像今年这样口径一致,正负效应都难以逆料,很可能此起彼落,循环往复,不至2013年高考前而能事不已。所以,命制作文试题,还是该“八仙飘海,各显其能”;众题如一,终究利少弊多。有人说,命题同下棋,要顾全大局;高手对弈,欲动一子,须想到后两着、后三着甚至后若干着棋该怎么动。这对于命题老师,应该有所启迪吧!
二,2012年高考作文试卷,有一个用语特别醒目:“不要套作!”这个“要求”,最早出现在2007年全国卷I和江西卷;此后几年,有的省市偶尔用之,也没有引起师生足够重视。今年17套试卷,除北京等6省市外,竟有11省市同时提出“不要套作”的要求,约占总数70%!“套作”,本是农业栽培方面的术语,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用在写作上,含义并不确定:文章出现2个或多个主旨者,不顾题目或作文材料,机械照搬原作内容,生拉硬扯他人文章者,套用原材料的主旨和情节,另编一个故事者……都可以视为“套作”。如此,以上种种“套作”行为,可理解为一种初级阶段的“借鉴”或“模仿”,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抄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可能缺乏自己的思想;其认识和感悟,只有共性而无个性,更谈不上创新。但是,作为考场作文,并不要求每个考生的文章都有创意,有个性,甚至有风格;只要能叙述清楚,议论恰当,抒情健康,文从字顺,也就很不错了。而在一定的语境里,借鉴或模仿,或套材料,或套开头结尾,或套模式……都不背离写作基本原则。须知,考生在考场写的文章,多数只能在“基础等级”得分;有创意,有个性,有风格的文章——如每年各地的“满分卷”——毕竟凤毛麟角。如游泳过河,能抵达彼岸,就是成功;倘能快速到达,且能展示各种优美姿态,当然更好,但那只有少数运动员才能做到。所以,“不要套作”的“要求”,不宜出现在高考作文试卷中,高考作文只须要求考生“不要抄袭”!
三,个别试卷阅读材料欠斟酌。如四川卷,材料是新诗《手握一滴水》。先看诗题,就颇令人惊诧:诗人遣词造句,果然险怪离奇。夫“水”,可掬可捧,可载可盛,何可“握”也?谁有本事握水,怎么握法,何况只有“一滴”?故尔诗句“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亦有乖情理。诗人梦游神遇,天马行空,意识流,后现代,读者是管不了的。但作为高考作文材料,那就另当别论。须记住:超乎人们正常思维的言辞,包括语词的奇怪配搭,禁止入内!
再看寓意,这首小诗,揭示了轻与重、小与大的关系,启示人们要学会珍惜。一滴水很小,微不足道;一旦失去,可能丢掉很重要的东西。但“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由于诗歌语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读者审美差异性和渐进性的相互作用,破解语言密码,读者便有了极大的自由空间,见仁见智,或臧或否,亦无不可。这首诗,读者可因年龄、际遭、心绪、时空、识见、才情等因子有别而理解各异。事实上,从“一滴水里”看到的“阳光的谱系图”、“大陆架和沙漠”等,仅为海市蜃楼,水月镜花,虚景幻影而已,得到的也只是心灵慰藉罢了;“意外”之后的世界反而实实在在。那么,“趔趄”之后的“丢失”就不值得叹惜。马南邨《燕山夜话·一个鸡蛋的家当》是一篇著名的杂文,虽然其寓意与《手握一滴水》不同,但鸡蛋却比手中那“一滴水”实沉得多,倘没打破,或许有机会致富?而这“一滴水”,即使不发生“意外”,不久便可蒸发掉,到头来,一切都将趋于平静,什么也没有发生。如此看来,“手握一滴水”,究竟有何意义,谁又能说清楚呢?
可以预见,考生用这个语言材料作文,评卷老师不愿看到的文章、赋分有争议的文章及“零分卷”,比其他省市要多许多。
……
201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新一轮复习备考的号角又吹响了!
师生们将勤勉奋搏,去迎接胜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19: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