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20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卷面质量分析《试卷分析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4:2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卷面质量分析《试卷分析反思》
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平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习,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领导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第1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因而这张卷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即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并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最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优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4:29:28 | 只看该作者
一、试卷特点
  试卷符合新课标要求,试题能扣紧教材,有梯度,试题设计新颖,。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大,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达到了考查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综合能力的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试卷对数学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本卷试题设置了适量的开放性、时代性、综合性试题,加强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问题的趣味性、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试题特别重视体现三维目标的考察,是本次试卷的亮点。
二、试卷结构
  本套试卷满分100分,共四道大题。
  第一大题:选择题,计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平均得23分
  第二大题:辨析题满分18分平均得12分

第三 大题:材料分析题,满分18分平均得9分

第四大题:综合题,满分22分平均得15分

三、成绩分析
  全年级参考人数78人,平均58.3分,优生率23.7%,差生率13.5%,及格率%.最高分95分,最低分12分。第一题:3、7、13、19小题。第二题的第2、5小题得分率较低。
四、定性分析
  (一)肯定的方面:
  1)试卷难易程度难了一点点,但体现了与中考接轨的基本理念。
  2)试卷的题型比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本试卷大部分试题的图片有点模糊,导致学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干扰了学生的分析思路。有一道材料分析题超出教材内容  ,学生难以发挥。
五、失分原因分析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本次试题基础题所占比例大,容易题占60分左右,从答题情况看,材料题失分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表现尤为突出。
  2、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
  3、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过死,灵活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表现在对课本上的一些变式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搬硬套,照猫画虎,因而得分率较低。
  4、整体表现为缺乏良好的思考和解题的习惯。
  5、平时检测密度力度不够,只注重了新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尤其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对规律探究性问题缺乏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如23题
  6、转差工作不够细致,效率不高,往往事倍而功半,只注重了对学生的辅导而忽略了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方法不灵活,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六、教学启示:
  通过检测的阅卷分析和表现出来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在平时教学中要进一步把握好具体目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操作探究、表述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4:29:45 | 只看该作者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4分)与非选择题(56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材料解析题(44分)与问答题(12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  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  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如:1、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初祖,无数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举行公祭典礼活动。你知道“人文初祖”是;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18、现代临床医学中,若要给患者做手术,一般在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的人是谁吗?

3、  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如:1、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初祖,无数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举行公祭典礼活动。你知道“人文初祖”是;材料题25题:(1)鲁迅先生将《史记》称赞为“无韵之《离骚》”,《离骚》是谁的作品?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与他有关的假节日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历史无疑是将来的考试命题方向。

4、  试题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一种引导,如:选择题第19题: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世界上最早、圆周率、第七位”等关键词有关的人物是

5、  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对长城、九章算术、华佗、祖冲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张骞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孝文帝的改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想与启示,我们从他身上又能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呢?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6、  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材料题第24题通过对四川向台湾赠送大熊猫的时事,考察台湾的相关知识;第26题用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的情景切入,考察孔子的贡献,儒家思想;这些试题有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重大时事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宿感。第27题对孝文帝改革的考察,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改革,关注国家的发展。

7、  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8、  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如选择题第15题对三星堆的考察,材料第24题对都江堰知识点的考察,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9、  试题图文并茂,图文多达18处之多,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  我校实行的是闭卷考试,主要从以后的课好上的角度考虑的。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  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           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如:第24题关于两岸三通问题,实际上在材料中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但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认真阅读材料,以至于乱答一气。

2)           在审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第25题第2问,这部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的史学著作的作者是谁?它为我们研究什么时期的历史提供可靠依据?司马迁学生一般能答出,但后一个问,就五花八门了。有的答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有的答东汉,有的答春秋战国,全然没有意识到该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史记》记述历史的起止时期。

3)           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如都江堰的修建时期,很多学生将战国时期的秦国与秦朝混淆起来;孔子在教育上贡献,学生将语文课上学的论语选段写出,这还算好的,很多学生是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什么“他对中国古代作出了字的变化,笔墨都是孔子写的…..”“就是让我多学习认字,识字”等。还有学生将《离骚》与《史记》全部写成鲁迅的作品,只因为在题干中出现了鲁迅的名字。

4)           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如对《史记》的体例考察,学生得分率极低,其实这道题第一问考察的也是重点知识,第二问秦始皇,陈胜和商鞅各归入哪种体例?这个知识点书上是有的,可能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一带而过,加上又缺乏相关的课外知识,可能连体例这一概念都还不明确,连乱答都不知道怎样下笔,所以这道交白卷的最多。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张骞的“骞”写成“迁”、列传的“列”写成“烈”、小篆的“篆”不会写,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不是老话套话,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我现在才深刻领会到其重要意义。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思考他的新政新在什么地方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时,奥巴马政府的救市举措。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李萍老师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引入了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材料,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一只抗战的英雄队伍却在内战战场上命丧黄泉,谁之罪?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历练多元化的历史视角,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意随时总结一些小专题,比如这次考试涉及到的台湾问题、各朝代对儒家思想的不同的态度、文字的发展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4:29:55 | 只看该作者
2011—2012学年度期末考试阅卷工作结束后,我对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通过试卷分析,我认为这次七年级历史的命题能够遵循课标精神,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加强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考查,较好地体现了水平测试的性质,并加大了试题的区分度,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历史学科课程教育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抽样调查情况

          抽样试卷份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200
59
50%
16%
99
10


2、题型、题量及分值

此次考试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和材料题,题量适中。其中选择题占了5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材料分析占50%,则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3、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有的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有的选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不大,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测试中出现的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学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第3、4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许多考生在答题时不是答题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审题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7小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能很好的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来回答。原因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审题能力不强导致的。又如选择题总体上得分率是较高的,难度系数为0.93。失分情况如下:学生失分最严重的题依次是6、12、15、22小题。失分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准确识记辨析和比较的能力较差,反映出学生阅读理解知识、获取有效信息和隐性知识的能力差。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很明显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讲清来龙去脉,浓墨重彩;并整合教材,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确,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情况。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一定要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位。

(2)注重教学中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教材;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和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收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景,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析、如何表述,有计划的用相关试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4、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

历史教师应明确初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学应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注意处理好课程内容精减与课程开放性之间的关系,课堂知识信息量与思维容量之间的关系,转变教学方式与发挥传统教学方式优势之间的关系。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只有实现了教师“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真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学生学会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考试改革的新形势。

5、初中历史教学在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习能力培养。

从考试可以看出,只要稍微加强能力考查,学生就感到不适应。所以,历史教学要改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理解、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审题解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6、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①加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从学业成绩上看后进面大,有的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都未掌握,反映出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因此,要注意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加强思想品德、优良传统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教书育人并重,以提高教育质量。②教师的指导应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层次性,要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突出理解、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迁移、表述等能力的培养。③要进一步重视中外历史、图画和活动课的教学。④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复习教学中应注意改进复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扣大纲和考试标准组织复习,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复习中要围绕“大纲”抓基础,抓重点、关键、热点,加强制表制图、材料解析、活动设计等题型训练,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切实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切忌无的放矢地教学。

7、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相长

①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分层次教学,进一步重视后进生的教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科的教育效果。②顺应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要求,树立新的学科教育理念。③认真学习和体会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改革精神。④顺应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与时俱进,更新调整知识结构,补充有关课程知识、史学理论、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

8、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21: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