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教材培训

[复制链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二、本章的编写特点

本章教科书在编写中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重视结合实际例子讨论问题,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基本规律

数学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很明显,关于投影和视图的知识是从实际需要(建筑、制造等)中产生的,它们与实际模型联系得非常紧密。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数次接触过“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等内容,对投影和视图的知识已有初步的、朦胧的了解,只是还没有明确地接触过一些基本名词术语,对有关基本规律还缺乏归纳总结。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会更明确有效。本章要在学生已有的有关投影和视图的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基本概念,归纳基本规律,使认识水平再次提升。从理论上说,投影和视图知识是以立体几何、画法几何等为基础依据的,利用这些基础可以对投影和视图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局限,在初中投影和视图内容的教学不可能完全从理论角度深入进行,而应该借助直观模型的作用,作好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比较通俗易懂地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

本章教科书的第一个编写特点是:重视结合实际例子讨论问题,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基本规律。在引出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等概念时,教科书利用了在日光或灯光下物体的影子,举出皮影戏、日晷、探照灯、普通灯泡等实例;在归纳正投影规律时,教科书先后结合铁丝、正方形纸板和正方体模型的例子,讨论当它们与投影面成不同的位置关系时的正投影,归纳出其中蕴涵的一般规律;在引出三视图的概念及规律时,先从一本书的简单例子分析起,借助它由特殊到一般地展开相关内容,然后再用基本几何体和支架、钢管、密封罐等物体为例,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本章最后的课题学习,设计了动手实践的活动,通过制作简单立体模型来加强对三视图等的理解认识。这些安排都体现了利用典型例子、借助直观、适当归纳上升的编写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二)重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重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关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知识,并且接触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等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的问题。本章从投影的角度对如何用三视图这样的平面图形来表示三维立体图形进行进一步讨论,这有助于将学生对于图形已有的认识加以提高,增强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化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本章教科书的第二个编写特点是:重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重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教科书在第29.1节 “投影”中,通过介绍有关投影的概念和规律,重点反映如何由物体得到其投影。客观世界中一般的物体形状都是三维的立体图形,而它们的影子则是二维平面图形,由物体产生投影是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从映射角度看,这是从三维空间到二维平面的映射。物体是原像,其投影是影射后的像,原像与像存在对应关系,正投影的规则就是一种映射规则。教科书在第29.2节 “三视图”中,从两方面来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这一节的前面部分(例4之前,不含例4),主要有三视图的概念、规则以及画形状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这些是由立体图形得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过程;这一节的后面部分(例4以后,含例4),主要为由三视图想出相应物体形状的内容,这些是由平面图形得到相应立体图形的过程。两方面结合起来,就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平面图形与相应的立体图形是如何联系的。从技能上说,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有助于根据需要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即学会画三视图和由三视图得出立体图形。从能力上说,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对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上非常重要的。本章的知识内容不多,介绍知识并不是编写本章最主要的目的,而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本章能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章教学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一)教学中应重视联系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克服立体几何知识的不足

在本章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简称线线)、直线与平面(简称线面)、平面与平面(简称面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垂直和平行),但是学生此前缺乏对这些知识的系统学习,只是有一些感性认识。在学习本章之前先系统补充立体几何基础知识是不合适的,因为这需要增加许多课时,而且扩大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加重了学习负担。教科书的编写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比较好的做法是重视相关内容与实际的联系,在不刻意追求对抽象概念有透彻理解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实例,利用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例子了解这些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把这种认识迁移到类似情形即可。教科书中这是按照这种认识处理相关内容的。例如,介绍正投影时涉及投影线与投影面的垂直关系(线面垂直),教科书在此处采用结合插图并使用“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的处理方法,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能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意思就够了。又如,介绍正投影的规律时,教科书先后选择了铁丝、正方形纸板和正方体模型等例子,插图和文字相结合,按照维数从1到3的顺序说明有关平行、斜交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实际教学要比教科书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动态地展示模型,能直接面对学生授业解惑,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因此,建议教学中在上述问题的处理上,能注意结合实物模型,利用直观演示,比较几种不同的空间位置关系,使学生能够联系例子认识到“像……那样,就是一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或倾斜)于一个平面”等,达到这种认识水平就完全可以继续本章的学习了,所以没有必要在本章进行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定义的学习,这些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中应结合本章内容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综合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基本能力,本章内容非常适合培养这种能力。本章所讨论的对象是投影与视图,其中没有很多计算问题,也没有形式上的推理证明。这与前面几章形成明显的区别。本章面临的主要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问题,而掌握立体图形与相应平面图形的联系是实现上述转化的关键。要掌握这种联系,不仅需要认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还需要认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过程,即需要从两方面双向地认识这种联系。正因如此,本章教科书在编写中特别先后安排了“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类问题,它们各有侧重承担了不同的任务,前者可以使人认识到立体图形的投影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后者可以使人把相关的平面图形在头脑中综合成为相应的立体图形。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同样的投影规则(规律)在两类问题中都是考虑问题的依据。

鉴于上述分析,建议在本章的教学中,注意从不同角度加强对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不同教学阶段,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有所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区别,“由物画图”可以看成是一个分解(或不同角度分析)的过程,而“由图想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解决问题有时需要分解,有时需要综合,有时需要两者结合。应注意两者的教学要有合理的顺序,一般说“由物画图”是“由图想物”的基础,只有认识了视图所表示的意思,才可能把视图立体化。教学中还应注意不同阶段内容之间的联系,注重全章教学的整体综合效果。不论“由物画图”,还是“由图想物”,都要根据投影规则(规律)进行思考,这些投影规则(规律)就是两者之间的联系,两类问题实际上是从相反的角度(方向)认识同一规律。此外,必须指出:学习本章内容时,动脑活动与动手活动相结合是非常有效的,使学生经历观察、画图、想象、制作模型等认识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议教学中对于本章安排的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例如课题学习),要结合学生实际加以落实,而不要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9: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