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理论,首先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的上面,强调以学定教,并且这里的以学定教体现的不仅仅是策略,而是教育这件事情的本质。
生本教育希望,真正把学生视作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形成并确定了在老师帮助下,学生“课前先学,课上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三步曲。
联系上次教研活动中,杨老师的指点:六年级总复习时,可以加强课前预习的布置与检查,以为课堂教学腾出更多可供拓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预习,不正是“课前先学”吗?且总复习相比较新授,更易于前置性学习,更有可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独立预习。因此,总复习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先学后教,都适于先学后教。
总复习的课堂教学,因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的,所以不管是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的学生,都毫无例外的对总复习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被动学习现象普遍,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人数较少,课堂气氛沉闷。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能把学生调动起来,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探究,还给学生核心性的知识,在能使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处做文章,则会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并拥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而一旦把握这一奥秘,教育将真正走向精彩和简单。
怎样才能使学生走向自主学习呢?建立在课前先学基础上的课内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不吝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和路径。未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也经常性的在课堂上或让学生同座位交流、互查,或组织前后座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但那均是在教师预设好的问题的指引下,在教师导演好的情境中进行,是为了教师的教而设计,而非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设计。所以,收效甚微。学生依然不感兴趣,教师依然苦不堪言。
走近生本教育,才知道课上的小组讨论,只是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形式上的保障,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发挥实效呢?还需在讨论交流的内容上下功夫。郭思乐教授说:“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犹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不美,而整体的维纳斯才美一样,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它才会出现其生命力。从整体入手获得意义,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我们的课程与教材应当尊重这种规律。”
因此,先学后教后的小组讨论,为提高实效性,必须教师在课前精心整合课本资源,给学生最核心的知识,可以生长的知识,而不是仍然沿用原来的在教师讲、学生听之外,只是增加一个小组讨论或交流的形式,成为为了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而给学生选择、提供什么样的合作资源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小组的合作是否有价值,能否有成果,可否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参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对自己的身份负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