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及其把握
(二)全面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因素
思想品德课教材在体现人文性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性。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从内容上看,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围绕学生的精神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来设计,重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爱的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等,使思想品德课回归生命与生活的本色,反映了浓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关爱。从形式上看,一是课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心理知识、道德原则、法律条文和国情知识的论述进行了合理简化,并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突出了案例和素材运用,使课文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关照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本性;二是课文以生活为主线来展现教学内容,而且一般都以主题探究、生活案例剖析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主动思考和体味,自主探索和感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体验性;三是教材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佚事典故、名言警句等多种文化素材为载体,生动活泼,文质兼美,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化性;四是教材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行为模拟、实践活动等方式,在知行统一中引导学生体会积极情感,理解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掌握价值判断与评价的标准,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导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类人文素材,学会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本材料,体现其人文要求,使教材的人文光芒得以绽放。同时,要树立新的教材观,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材人文素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其他方面的人文资源,如学生的所思所想、时代的人文成果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料,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丰富教学的人文思想。
(三)充分体现教学过程应有的人本理念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展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教学的组织实施等环节,它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统一。教学方式是一切教学理念展现的舞台,它主导着学习方式,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也是课程人文精神体现的关键。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切失败的课堂都是人文关爱缺失的课堂,所有失败的教学都是人性美未能体现的教学。为此,思想品德课的成功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要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思想品德课必须充分利用这种“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老师重在点拨、引导,让学生大胆抒发,真情展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使课堂充满尊重与理解,处于倾诉与倾听、交流与沟通的和谐氛围之中。
第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体现教师的人文情怀。思想品德课区别于一般学科,它是一种价值之知、人事之知,充满了个性之美。教学需要因尊重而带来的激动和理智,需要个体自主的感知、体验和情感上的认同。因此教学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水平,让学生做他能够做的事;教学需要宽容,要允许学生失误与反复,思考与调整,引导学生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三,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人文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即要有东西可合作、可探究。而合作探究的重点不是课本上现成的结论和观点,而是这些结论和观点形成的过程、它们对人自身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地运用它们。因此我们必须以富有人文价值的生活事件或历史文化素材为背景,通过设计仿真的情境或引用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主动思考、民主讨论、合作探究,感受道德的力量,接受熏陶,收获喜悦。
第四,要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中融汇燃烧。思想品德课程强调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帮助与指导,强调学生自主探索与获取,而不是灌输与说教,因此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开放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引导学生在思维交互中形成符合主流思想的倾向。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打破封闭性,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富有开放性。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调动和利用课堂生成,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和智慧,并加以发挥和引导,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人文要素。同时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的小结阶段,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教学内容结构的简单展现,而应该是情感要素和人文思想的提升。
第五,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任何超越认知阶段和思想实际的做法,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贴近生活,就是要贴近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活,而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出生活中的人性至善至美的东西,使教学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贴近生活需要正视社会现实,而不是回避或歪曲,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公共生活环境中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对待现实,促进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外现,使人文火种在学生心中播种和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