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识字教学浅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尚文



王尚文:1939年生,浙江遂昌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法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专著有《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语文教育学导论》《语感论》《对韵新编》。主编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教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参与主编浙江师范大学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1997年获浙江省教育科研重大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曾宪梓教师奖,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功勋教师。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20世纪前半叶,小学毕业就算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就语文来说,小学的基础打扎实了,一生受用不尽;如若不然,日后学什么、干什么都会困难重重。小学语文教学要打好的这个“基础”,我以为就是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真正做到会认、会写、会组词。



有不少同志认为,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我则以为,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应由“之一”改为“第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下一代人的发展成长。据专家们研究,人的发展、成长有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自然人提升为社会人,其标志是学会说话。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人会说话。马克思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它只能依从它的本能活着,它就是它的生命。人就不同了,因为人能通过语言把他的生命、生活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从而成为“符号的动物”。非洲有一个部族把尚未学会说话的婴儿称为“物”,只有等到他学会说话之后才称为“人”。这很有象征意义。学会说话之前,他还是一个自然人,只有通过语言他才能融入人的社会,跟人的历史接轨,成为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学会说话是人的第一次诞生。人的第二次诞生应该说就是学会阅读。因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最主要成果往往积淀于书籍之中,只有学会了阅读,才有可能真正接触、了解它,把它传承下来,并继续发扬光大。现代人的基因和十万年前的没有区别,但现代人能够通过阅读站在比十万年前的人高得不可比拟的起点上,从而继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无须一切从零开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只有识字才能使阅读成为可能。口语,儿童可以自然习得;但文字,却必须通过教育学得。让儿童学得汉字的任务天然地落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肩上。所谓有文化的人,一个最起码的标准就是“断文识字”,从而“知书达理”,简单地说,他不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文盲与非文盲、有文化与没有文化的“汉界楚河”就是能否识得3500个常用汉字。有了这3500个常用汉字作为平台,就有可能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去进行对话,从而促进人的第二次诞生。



关于汉字,英国有位叫帕默尔的语言学家,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汉字是“中国的脊梁”。没有汉字,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曾采访过我国的语言文字的大家周有光先生。他回忆道,年轻时有一次他在国外遇见一个广东人和一个福建人,他乡遇故知,当然很高兴,但是由于各人说的都是各自的方言,无法交流,只能用英语谈话。我们汉语,方言很多,不同的地方说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方言之间难以交流、沟通,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没有四分五裂,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有统一的汉字。没有汉字,语言四分五裂的状况就很有可能导致国家的四分五裂。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华文化的根在汉字。教小学生学会这3000个常用汉字,中华文化就能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心田之中。我以为,这就是最深刻、最具体、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汉字,就是爱祖国。



教儿童学会这3000个常用汉字,任务神圣而又艰巨,决不能轻飘飘地把它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非得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不可。说句不太中听的实话,这些常用汉字,别说现在的大学中文本科毕业生,就连有的大学的文科教授,甚至有的博导,也未必已经真正过关。我曾多次提出,语文教学,小学、初中、高中要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越位、越界。现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比喻、拟人、夸张,论点、论据、论证,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小学讲,初中讲,高中也讲,甚至到大学中文系还讲;而小学必须完成的3000个常用汉字的教学任务,却未能达到“及格”水平。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初中、高中、大学教师认为这是小学的事,根本不予重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就永远都过不了这些常用汉字的关,电视、报刊、书籍,错别字满天飞!我们汉语,了不得!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但现在却不能不说使人有“汉语不得了”的慨叹,我们不能不为之深深忧虑。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首先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把识字教学真正放在“第一”的位置上。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自始至终紧扣识字这一主题,做好文章,不能把大部分任务推给低年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识字教学浅见

识字教学,绝非“小儿科”。陈独秀在1942年逝世前曾对语文教学作出过一个堪称伟大的贡献,撰写了教师用《小学识字教本》一书。他在自叙中说:



昔之熟师课童,授读而不释义,盲诵如习符咒,学童苦之。今之学校诵书释义矣,而识字仍如习符咒,且盲记漫无统纪之符咒至二三千字,其戕贼学童之脑力为何如耶!即中学初级生记字之繁难累及学习国文多耗日力,其他科目,咸受其损,此中小学习国文识国字之法急待改良,不可一日缓矣。本书取习用之字三千余,综以字根及半字根凡五百余,是为一切字之基本形义,熟此五百数十字,其余三千字乃至数万字,皆可迎刃而解,以一切字皆字根所结合而孳乳者也。上篇释字根及半字根,下篇释字根所孳乳之字,每字必释其形与义,使受学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此不独使受学者感兴趣助记忆,且于科学思想之训练植其始基焉。



中国在拼音文字未行之前,识文字善教育之道,舍此无他途。



文字学是识字教学的学科依凭,失去这一依凭,就不可能真正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效果也一定会大打折扣。汉文字学当然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题中必有之义。我国的识字教学是一门大学问,放在“第一”的位置尚需刻苦努力方可望完成,倘在“之一”之列,则可能逡巡于汉界楚河而万难真正过关。



就识字教学本身而言,我们常常会犯“扬短避长”的毛病。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它弱于表音,强于表意。英语是表音文字,以形记音,以音表意,例如,good、home,一般能见其字而知其音,其字仅表音而已,字形本身与意义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但汉语可就不同了,虽然字形和字音没有什么关联(当然形声字除外,不过许多形声字的声旁与该字的字音也不完全一致),但字形本身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与之相关相通的某种意义。例如,好、家两字,好由女、子组成,表示一个女性和她的孩子在一起(古代“子”是孩子的意思,既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这一情景最美好。家,上面一个宝盖是屋顶,下面是所养的一头猪。我们可以从“家”的字形琢磨出它原来的意思。这种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庞德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意象派大师,《地铁车站》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人群幽灵般的脸面/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这两句诗是两个意象的叠加,有如“好”、“家”是两个意象的叠加一样。据他自己说,这首诗的创作“就是受汉字的影响”。约在数年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这样解释王维的《辛夷坞》的首句“木末芙蓉花”:“木”是一棵树;上面一横“末”,表示蓓蕾出现了;加了个草头“芙”,表示已经开花了; “蓉”字显示眼睛、眉毛出现了,最后定格为“花”。“木末芙蓉花”,五个汉字就是五个连续性意象,描述了花的开放过程,读后深受启发。我们的汉字有表意的长处,但我们在教学中却往往视而不见,仅仅把它当作表意的符号,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死认硬背,学生负担很重,苦不堪言。于是有人就说,英文字母有26个,就能拼写英语的所有单词,而我们的常用汉字就有3500个之多,比英语难学多了。在这里我无意比较汉文与英文的优劣和学习的难易,只想指出:这样的比法未必合理,学会26个英语字母并不意味着已经掌握了26个单词。3500这个数字虽然远远大于26,但掌握了3500个常用汉字,就几乎等于直接掌握了3500个单词,并且就能够在汉文世界里自由驰骋。汉字难学是过去的识字教学扬汉字之短避汉字之长所造成的苦果。我坚定地相信,我们的文字学家、识字教学专家和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变苦为甜,使这些常用汉字像诗像画一样滋润小学生的心田,让中华文明通过这些常用汉字的教学在下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开花。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可贵的成果,只是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总结,进一步深化、提升。在小学阶段,论点、论据、论证,时间、地点、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我以为可以少教,甚至不教,但3000个常用汉字的教学任务却不能讲任何价钱,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当然,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对于识字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顾,至少有复习、巩固、深化的责任,但小学阶段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责无旁贷!



我虽然曾毕业于中师,却没有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贡献以上浅见,意在抛砖引玉,恳望读者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23: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