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机学校 李丰生
小学六年级数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堂作业》第4页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1.三家超市为扬子江特浓牛奶750ml/盒做促销活动,甲超市买一送一,即买一盒特浓牛奶送一盒750ml的豆奶,售价为9.80元。乙超市买二送一,即买二盒特浓牛奶送一盒特浓牛奶(此处的特浓牛奶疑为豆奶之误,否则下面要填写的第4个空不好作答。)售价为19.20元。丙超市累计达到20元一律九折。750ml特浓牛奶统一零售价7.60元/盒, 750ml豆奶统一零售价7.20元/盒。
1)若750ml特浓牛奶的进价为4.20元/盒,750ml豆奶的进价为3.60元/盒,
则甲超市卖一盒特浓牛奶可获利 元,卖一盒豆奶可获利 元。
乙超市卖一盒特浓牛奶可获利 元,卖一盒豆奶可获利 元。
丙超市卖一盒特浓牛奶可获利 元,卖一盒豆奶可获利 元。
2)李青要买四盒特浓牛奶和二盒豆奶,应去哪家超市购买最合算?
3)若她要买10盒特浓牛奶和10盒豆奶,应去哪家超市购买最合算?
针对此问题的第1)问题中的六个空,学生中产生了如下二种思维模式和处理方法:
第一种:
多数学生认为:售价-进价=利润,即有:
7.60-4.20=3.40(元), 7.20-3.60=3.60(元)
所以,六个空被填为:
则甲超市卖一盒特浓牛奶可获利 3.40元,卖一盒豆奶可获利 3.60元。
乙超市卖一盒特浓牛奶可获利 3.40元,卖一盒豆奶可获利 3.60元。
丙超市卖一盒特浓牛奶可获利 3.40元,卖一盒豆奶可获利 3.60元。
第二种:
少数学生认为:
三个超市都在进行促销活动,甲超市买一送一,售价为9.80元,进价为4.20+3.60=7.80(元),售价-进价=利润,即有:
9.80-7.80=2.00(元)
所得利润按一盒特浓牛奶和一盒豆奶平均分配,即
2.00÷2=1.00(元)
乙超市买二送一,售价为19.20元,进价为4.20×3=12.60(元)(按买二盒特浓牛奶送一盒特浓牛奶计算,此时第4个空无法作答)或4.20×2+3.60=12(元)(按买二盒特浓牛奶送一盒豆奶计算),售价-进价=利润,即有:
19.20-12.60=6.60(元) 19.20-12.00=7.20(元)
所得利润按三盒特浓牛奶或二盒特浓牛奶和一盒豆奶平均分配,即
6.60÷3=2.20(元) 7.20÷3=2.40(元)
丙超市累计达到20元一律九折,因特浓牛奶和豆奶各售一盒,未达20元,故获利情况同上。
按这种思维模式进行运作的六个空被填为:
则甲超市卖一盒特浓牛奶可获利 1.00或2.00元,卖一盒豆奶可获利 1.00或2.00或3.60元。
乙超市卖一盒特浓牛奶可获利 2.20或2.40元,卖一盒豆奶可获利 或不填或2.20或2.40或3.60元。
丙超市卖一盒特浓牛奶可获利 3.40元,卖一盒豆奶可获利 3.60元。
笔者认为,第一种思维模式过于僵化呆板,仅只死扣了“卖一盒”这个关键词,而忽略掉“买一送一”这个更关键的条件,没有把超市的盈利与促销活动结合起来。但这种思维也有其合理的成分:某些顾客受制于客观条件,如身上只带有少于9.80元的钱,而又一定要购买一盒特浓牛奶或一盒豆奶来尝尝鲜,不得不忍痛放弃超市给予顾客的让利。虽然这种购物的顾客寥寥无几,但客观上确实存在此种现象。
第二种思维模式虽然考虑了促销活动,比第一种思维模式进了一步,但在分别计算卖一盒特浓牛奶和卖一盒豆奶各获利润的具体金额时,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