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控江初级中学 庞旭丹
一、创设为学生需求的地理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课堂教学应体现和尊重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他们将来对地理的需求,还要考虑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求。前者比较容易想到,而后者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只考虑将来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它不能保证学习地理的持久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六年级“学会阅读地图”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习生活的需求,提出问题:去上海书城购买一些学习用书,在你家附近乘什么线路的公交车能到达?经过哪些主要路段?如何从上海市交通地图中找出?学会这一生活技能,学生在外出时不仅自己不会迷路,有时还能成为父母的向导。如此缘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需求自学地理的能力。一方面,自学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采取不同的策略,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自学能使他们在将来没有地理课的情况下,根据工作或学习的需要继续自我提高。
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新教学理念下的地理教学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特征,其实质是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内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和活学,乐于深思和巧思,解决问题。
例如,在有关“气压和风”的教学时,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一上课我就提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普通的电饭锅在青藏高原上做米饭是七成熟,而在上海却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上海空气密集,气压高”。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压?气压的高低与那些因素有关?走马灯为什么会转?新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为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把教学知识内容分解成若干个认知水平的问题,然后剥笋般地呈现出来,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地理知识明确地展示给学生,这种做法似乎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看,这样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降低了思维的力度。要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一方面要提供理解所需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例如,六年级“气温的高低变化”的教学,关于什么是气温?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我与学生共同回顾本周近三天的天气情况,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发现什么是气温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一般性问题,要经过1~2分钟的调整和信息处理后,才会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如果只提思维层次较低的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立即要学生回答,那么学生就不会认真思考,或者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只是作出应答性反应,这样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创新意识。
三、发掘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发展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就要善于敏锐地捕捉并利用课堂教学中来自于学生的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变更授课顺序,调整授课时间,选择教学实例,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在“旅游资源”一节中,我坚信学生有掌握知识的潜力,充分地发掘学生的教学资源,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生长在上海的学生见识多,表现欲强,一些学生去过国内的许多旅游胜地,有的甚至到过国外旅游,积累了丰富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展示自己或家人的照片,有声有色的描绘自己的亲身旅游经历,既让他自己有故地重游的愉悦,也让其他同学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比教师讲述学生静听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果这时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则必然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的几个类别,这对学生并不公平,对地理教学也无益处,反而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同时鼓励学生力求“今我胜昨我”,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只要努力就必能成功。获得成功是每个学生的权利,而帮助其成功,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自由民主的学习气氛、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愉快学习的关键,它决定整个课堂的交际氛围。教师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信任,对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尊重和爱护。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洗耳恭听,不太可能引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和大胆质疑。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表达的观点也就更活跃。否则,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只能是一种空谈。
例如,讲影响中国降水分布因素时,教师提问:影响中国降水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学生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得出地理位置、地形和夏季风。尤其对地形的讨论,有的小组大胆提出,如果中国的地形东高西低,降水的分布将会发生变化?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问题提出的本身就是学生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可见,教师亲切的语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五、设计好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
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教学所强调的并非是学生个人自学,而是强调群体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多强调学习者个人的自主性、刻苦性和顿悟性。这种过于封闭的个人化学习,只适合于冥思苦想式的悟道者,并不适合集体学习的特点。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课堂是一个知识、才华、信息交互作用的智力场。师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激发出来的活力,将远远大于每个个体所具有的智力与能力。“相互激发”这种状态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当课堂内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产生相互激发效果时,学生便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可见,并非只有老师激发学生,而且还有学生对老师、学生对学生的多重激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才能如鱼得水,变得丰富而有意义。因此,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教学设计的永恒追求。在让学生就刚刚学到的地理知识内容进行多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任务分别是:
(1)充当演员。教师把讲台当舞台,用流利形象的语言,以手势、动作、表情等呈现新知识,精彩的表演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充当编导。创设情景在操练环节中,尤其是学生同桌双人活动、四人小组活动时,教师当编导,学生当演员,让学生充分发挥,演好每一场“戏”。在充当观众、监督指导学生“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满怀情感和希望,仔细倾听,适时辅导,以欣赏、鼓励的心态观看学生的表演。
(3)充当裁判。在学生交流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当好裁判,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针对性练习来补救。事实上,教师常常在课堂上同时集几个角色于一身,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和环节中,某一个角色的份量更重一些。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其核心内容在于重视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珍惜人的生命。因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中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终身。在教育中还有什么东西的价值比生命成长价值更重要呢?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当然应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多运用启发式、发现式、探究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善于学习地理,做学习地理的真正主人。这样,我们的地理教学才会有大的发展和质的提高。这不仅仅关系到地理教学改革本身,更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探讨和努力,以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