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投入加大、硬件设施逐渐均衡的今天,师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难点。记者近日在浙江嘉善采访时发现,由于当地推行公办初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改革,原本想方设法要把孩子送往城里读书的村民们不再择校,农村娃开始在家门口“上好学”。
地处郊外的泗洲小学,原名“魏塘镇第四小学”,招收的都是农村娃与新居民子女。两年前,它的处境和许多农村学校一样,附近村民总找门路把孩子送往县里学校。
2010年秋季学期,学校更换新校名、搬入新校舍,县城最“顶级”的三所小学还分别向学校输入一名骨干教师,来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2011年,学校又引入了两名骨干教师。
附近村民纷纷闻风“回流”。上学期末,按照县里的统一抽测,教师流动后新招收的一、二年级学生,成绩位列全县前三位;学校六个年级的各考试科目,有60%超过了县平均水平。校长陈岳峰说,如今连城区家长也开始托关系想把孩子送进泗洲小学。
在社区担任会计的学生家长程秀娟告诉记者,为了送孩子到城里“上好学”,从前每年都有不少人到村里来打证明,还有人花高价送孩子去私立学校。现在家门口有了这么好的公办学校,基本没人来打证明,大家都安安心心,就近入学。
“上好学”不仅仅是指孩子要成绩好。为了尽量弥补农村娃因家庭等因素所限在科学、艺术教育上的“短板”,嘉善县还积极推动“特长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姚庄小学是嘉善规模最大的农村小学,科技类的考试成绩尚可,但动手能力堪忧。2011年,学校来了一位“机器人”吴老师。这位“80后”教师吴国荣在城里学校指导的孩子,拿过全国中小学机器人大赛的名次。在他的培养下,原先只会用鼠标、完全不懂编程的农村娃和新居民子女,如今已有人在市级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这也是嘉善县第一次有农村小学在机器人比赛里获奖。姚庄小学校长陈四观说,在农村学校三十多年,从来没敢奢望过的事,因为教师流动成了真。
嘉善县教育局局长包庆余说,为了改变教师“只见进城忙,罕有下乡热”的状态,嘉善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并每年拿出400万元经费用于奖励、培养等。改革第一年,就有53名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学校,基本实现了每所义务教育学校有1位名师。嘉善的目标是,用五年时间使县内义务教育学校50%的教师参与流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