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08-9-25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创新教学设计
四、拓展练习,学习写对白。(会写出其他画风的方法)
1.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画风。你会吗?风娃娃今天就来到我们203班,它要考考我们小朋友呢!出示对话-----指名回答(引导说的范围广一些:自然现象、植物、生活、水面、人类)
2.(出示叶圣陶爷爷的回答)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爷爷是这样回答的,你觉得他写得怎样?好,好在哪里?(回答生动有趣,比如。。。。。。)你能将刚才的发言变成有趣的文字吗?
3.小练笔:
风娃娃说:“我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谁能把我画出来?”
叶圣陶爷爷摸摸胡须说:“你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水波起波纹的时候,我就知道是你来做游戏了。”
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名 动作或表情
写作提示:写完了,仔细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标点有没有遗忘?
(最后,老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在投影上集体批改,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问题,表扬和发挥优点!)
引:叶圣陶爷爷还把刚才的对话,变成一首有趣的诗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五、阅读链接:(师引读第一节,生齐读2.3节)
风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哪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六、板书:
飘动
画风 弯弯
斜斜
转动
《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一课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三人都开动脑筋。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文章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本次赏析课,主要围绕“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来设计的。
一、 读好对话
《画风》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人物的对话非常多,那么如何读好对话,如何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感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设计时,我根据二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通过朗读的年龄特点,从“读”字入手,以读为本。读书的形式多样,角度不同,层次分明:有“整体通读”;有“重点细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整体回读,分角色朗读1-8自然段”。学生亲历读书的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同时,我还特别注重激励性语言评价,不仅让读的学生心里甜甜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马上调动了起来,小手一个个举了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二、 思考核心问题:怎样画风
课堂教学也要减肥、瘦身,使其苗条、流畅,积极倡导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过程。本课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怎样画风?”进行探讨,开课伊始,顺着学生的质疑:“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呢?”我提出问题:“风的确是看不见,也摸不着,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引导学生回答时,我采用填空的方式:“我发现画的风藏在,因为 本来 可现在。”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 深思促写
在学完全文的基础上,我安排了写话的训练。训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可以像文中的孩子一样,开动脑筋,写出自己画风的方法;第二,学会写人物对话,正确使用冒号和双引号。在两次尝试课上,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赏析课中,较好地体现了设计理念。第一次我利用了课后思考题: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以为这是比较简单的写话训练,因为风是我们平时生活比较常见的,有了课堂的引导,应该是可以完成的。结果情况却出人意料。风所依托的物体孩子都能找到,但是写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生1:我想画被风吹的衣服。
生2:我想画女孩子的头发被风吹起来。
……
孩子在描述时缺少了对物体动态的描写。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呢?细想下来是我在语文课上重视了语文内容分析,忽视了语言的感悟。在学生找到画风内容的时,没有好好的让学生感悟其中表示动感的词语。“旗子在空中飘着,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呼呼转的风筝。”中“飘、弯弯、斜斜、呼呼转”几个词都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被风吹动时物体的动态。所以学生在写时语言显得非常干涩,缺少了动态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