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早在公元前146年并入罗马版图后就不复存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始于1896年,两者相距2042年。
例8
余秋雨《千年一叹》:
敦煌藏经洞发现前八十天,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文明刚刚蒙受奇耻大辱。
余秋雨《借我一生》:
(藏经洞)被发现于19世纪最后一个晚春季节,与八国联军发起向中国的进攻几乎同时。焚烧圆明园的烈焰即将腾起。
有两处史实错误:其一,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在1900年,而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是英法联军所为。其二,八国联军于1900年6月7日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14日攻陷北京。已是夏季,并非“晚春季节”。
此外,现代校对还创造了核红、整理、人机结合校对等方法。上述各种校对方法,必须综合运用。
2.必须熟练地掌握校对读阅的方法和技能
阅读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校对工作的基本方式。但是,校对的阅读不同于编辑的阅读。第一,阅读的对象不同、目的不同。编辑阅读叫做“审读”,对象是作者的原创作品,目的是全面了解作品,做出客观评价,并且做出取舍决定。所以,编辑审读是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校对阅读叫做校读,对象是编辑发排文本和校样,目的是猎错查漏。第二,两种阅读的基本要求不同。编辑审读强调“慎”,要求全面了解,综合评价,审慎取舍。校对校读强调“细”,要求“一字不略过”,“细辨乎一字之微”。编辑的“三审制”,是三级审读,层层考察,审慎决策。校对的“三校制”,是三个校次,不同校次由不同的校对员担任,有不同的灭错指标、灭错重点和校读方法。第三,两种阅读的方式也不相同。编辑阅读的目的是了解内容并做出评价,是“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要求集中时间快速阅读,因此阅读时把句子作阅读单位,并且重在“得意”,以求整体感知书稿内容,不必注意字词细节。这种阅读方式我们称作“线性阅读”。校对阅读的目的是猎错查漏,其阅读过程是“同中猎异”“是中搜非”,搜捕字里行间的错漏,因而阅读时以字词为阅读单位,并且重在“得形”,“细辨乎一字之微”。这种阅读方式我们称作“点性阅读”,其特征是“切割”。例如:
他竭尽讽剌挖苦之能事。
无辜百姓惨遭杀戳。
刘华把枣红马栓在马拴上。
这三个句子里都有别字,用“线性阅读”方式阅读,里面的别字不容易一下子抓出来。
现在,把这三个句子加以“切割”:
这样一切割,错别字就显露出来了。
切割式阅读是符合校对活动客观规律的。因为:
(1)校对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猎错。在字里行间捕获错漏,不能扫视,更不能一目十行地跳跃,必须以字词为阅读单位,“细辨乎一字之微”。
(2)校对阅读重在“得形”。与编辑加工不同,校对在校异同时,不必花气力“得义”(明了文章的意义),而重在对字符特征的识别。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在字里行间捕捉个体错漏。
(3)校对阅读要缓慢、匀速推进,在推进中有停顿,有反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字不略过”。
(4)校对阅读要坚持对照。对照是校对活动的基本特征,无论采用何种校法,在阅读过程中都有个“对照物”,校对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对照的过程。因此,校对工作者要进行校对阅读的技能训练。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发现了疑点,尤其发现了语病,校对必须倒回去重读,这时就要从整体上分析句意,必要时还要联系上下句乃至分析段意。三校后的通读检查,也要改变“切割式”阅读,注重句意、文意的理解。
校对阅读是一种特殊阅读,需要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和长期的校对实践,才能熟练地掌握。这正是编校不能合一的一个重要理由。要求编辑在审读时采用“线性阅读”方式,在校对时改变整体感知阅读习惯,采用“点性阅读”方式,是很难做到的。
3.必须建立严密的校对工作制度
(1)坚持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制度
校对主体多元化,是指作者、编辑和校对员共同参与校对,还有社外人员参与校对活动,从而形成校对主体群。
作者校对属“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他们共同的优势是:对书稿内容的把握,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共同的劣势是:因习惯线性阅读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因思维定式而往往对差错“熟视无睹”。
社外校对人员、技术、经验、责任心一般不如本社专职校对员。
所以,校对主体多元化必须与专业化相结合,并且以专职校对员为校对主体群的核心。终校和责任校对必须由本社校对员担任,全社校对工作必须由本社专业校对机构统一组织和全程监控。
(2)坚持三校一读制度
“三校”即三个校次,“一读”即终校后的通读检查。由于校对客体差错的复杂性和出错原因的多样性,“校书如扫落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投入必要的校对工作量(即校次)。“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重要书稿和校对难度大的书稿,还要相应增加校次。
2003年底,上海远东出版社对新书进行随机抽检,并把成书抽检结果与印前通读检查灭错结果进行对比。成书抽检结果:抽检新书18种,优质品即差错率≤0.25/10 000的2种,合格品即差错率≤1/10 000的15种,不合格品1种。校对失检1种,失检率为5.56%。这18种书印前通读检查的结果:灭错率(消灭的差错占总字数万分比)超过1/10 000的1种,超过2/10 000的8种,超过3/10 000的7种,低于1/10 000的2种,其中的1种成书差错率达2/10 000。把成书检查的差错率与印前通读检查的灭错率相加,则18种图书均不合格,差错率超过3/10 000的占14种。必须坚持“三校一读”,远东出版社的这个案例很有说服力。
(3)坚持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
集体交叉校对,是指由不同职级、不同专长的校对者分别承担不同校次的校对任务,不采取一人包校的做法。
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和反复校读导致对差错“熟视无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方式。集体交叉校对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校对者对差错的认定不会完全一致,大部头书稿分章集体交叉校对,还会造成版面格式处理的不统一。因此,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实行责任校对制,指定符合条件的专职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组织并参与本书校对工作,对本书校对质量负总责。
(4)坚持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的制度
校对员校是非,不同于编辑的文字加工,其任务是猎错改错。对于原稿本身的错误,校对员只能质疑而无权直接修改,而要由责任编辑排疑认定。校是非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和校对的和谐合作,所以必须实行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的制度。
上述四项制度是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必须全面执行,才能保证校对功能的全面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