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最新论文:尊重学生的“倾听”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4:4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重学生的“倾听”权
──小学文学教育的教学应对
胡虹丽


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是满足学生自身需要的教育,它首先要建立在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在指导阅读的教学策略方面,教师就不能用通常肢解式的语文教学方式分析文学,而更应该强调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与作品的互动关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回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回应和他人的回应,让他们的内心世界、想法、问题、体验都能够被听到、被重视。



“对话”理论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引进的一个新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对话理论将阅读行为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交流,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英国儿童文学学者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这种“文学的乐趣就是对话之乐趣──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谈、读者与其他读者对于那些文本的对谈。”可见,阅读对话理论同样适用文学教育对学科教学的要求。



然而,合适而有效的对话交流,应包含“倾听”和“言说”两个方面。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与文本对话的境界,维护学生的“倾听”权,是十分紧要的举措。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就是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自己的心去抚摸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成长。但是,在我们的许多课堂上,学生其实是很少有机会“阅读”的,他们的“倾听”权被剥夺了。这样就会出现如下情况:学生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在学生回答不到位时,教师不是引导学生读书,而是急忙抛出自己的结论,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借用学生的口与笔,来“复述”教参上的分析和答案;等等。这些“病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教师阅读文本浅入浅出,导致学生“倾听”权丧失。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中角色,调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倾听”其思想、情感、“听”出自己的感悟来,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前提。教师需读出文本的特点、文本的价值,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哪些地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地方是学生会有困惑的,哪些地方是学生要深入去想一想的。只有做到这些,心中有数了,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倾听”文本,与文本对话。很多时候,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因教师表面化、肤浅化的文本解读而被忽略和“掩埋”了,学生也因此丧失了真正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机会。



二、教师教的意味太浓,导致学生“倾听”权丧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会特别关注自己的教,关注自己一环套一环的“精心”设问,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与自己的预设相符或靠近。至于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思考,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生成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再与同伴交流,显得少之又少。教师一厢情愿的引导,无形中限制了,甚至隔断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让学生停留在师生间表面的简单对话上,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倾听”权。



三、教师不善于“倾听”,导致学生缺失深入“倾听”的机会。倾听意味着真诚,意味着全神贯注,意味着对学生的回答有所回馈:或真心赞美,或中肯提出建议,或积极给予启发引导。可是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回答以“好的” “不错” “可以”虚应了事,这种“听而不闻”,为了听而听,不能引导对话走向深入。而当学生回答不是顺着教师的思维甚至是消极错误时,教师又往往不善于听取不同的真实的“声音”,而给以断然否定,简单“棒喝”。这种倾听缺少尊重,无形中隔断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权利和机会。



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倾听”权的丧失,我们应当思考,文学教育对话教学的前提是什么?基础是什么?如何保证对话的有效展开?



对此,笔者作了三点初步的思考:



一、“零距离”接触文本是阅读对话的前提。教学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师生双方只有都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大家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在此基础上的语感能力才能日趋敏锐。师生双方都要与文本进行对话,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如果连自我都丧失了,拿什么和人家对话?这就要求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



于永正老师说,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才敢走进课堂。教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形成独特的视野,然后预测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与学生交流,从而赋予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二、平等真诚交流是阅读对话的基础。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我们作为教师的立场是面向文本、知识、学习和学习者,我们的角色是使学生具有独特的判断力。因此,教师应该以一种平等并且严肃的态度参与到这种交流对话当中,而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或指导者。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为平等的立足点,借此来鼓励我们和儿童读者之间的对话。强调这种交流的真实性,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教师在思考过程中流露出来的犹疑甚至痛苦,从而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而不是像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那样,教师总把自己表现为一个微笑着的、掌握着所有秘密的人。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是文本中众多读者中的一员,教师作为课堂对话的首席,应学会等待,学会专注,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真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文本尽情探讨,促进对话走向深入。



三、引而不发,导而勿牵是阅读对话的保证。在对话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对话,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松,甚至还得加强。教师要做到“引而不发,导而勿牵” “引在迷茫处,导在关键点”,就应该认识到文学是帮助我们理解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工具;重视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敏锐地判断对话的质量和价值,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去寻找、面对,并利用别人的回应来发展自己的回应;要自然而然地确认、支持并扩展学生们的想法,参与对话,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文本价值取向展开深入的教学对话。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无形,实则浑然一体。要达到这种极佳的阅读对话状态,教师就要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倾听”权。文学是让孩子完整去欣赏的,文学的课堂需要安静。梅子涵曾说: “唯有安静,诗意才能荡漾。让孩子们学会聆听,让孩子们学会在文学的阅读当中轻轻地呼吸,而不要频频举手”。在这种安静的倾听境界中,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课堂也会因此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简介:



胡虹丽,女,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2: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