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我们美丽的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商友敬教授访谈

上海交通大学子弟小学 丁慈矿







丁慈矿:维特根斯坦说,我的世界的边界就是我语言的边界。全球化、网络、消费主义、流行文化贡献了许多新鲜词语,语言的外延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宽广。最近,我常常听到班里小学生说“劈开”一词,仔细一打听原来是“PK”,这是他们从一个流行电视节目中学来的,查了网络我才知道PK 就是“现场比试较量”的意思。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我还看到“VS”这个词,什么“机器猫VS三角龙”“绿毛龟VS毛毛虫”等等。在外面听课也听到有老师问学生“你们是谁的粉丝”。还有钢丝、凉粉、酱紫……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语,小学语文教师们该如何面对?



商友敬:社会给小学生带来这么多新的语言、词语,这种语言在课堂上该不该出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带给小学生的必须是规范的(不一定是典范)、生动的教学语言。在入学前孩子的语言基本上是习得的,进入小学后小学生的语言是学得的。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语言要净化掉许多杂质,净化不一定要书面化,不一定要是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而是要使它规范化、纯洁化。不是“粉丝”“PK”“VS”之类的词语不能存在,而是在课堂上我们要避免这种市井化的倾向。语言有时代性,我觉得对市井的、网络的、流行的语言,语文老师不要太害怕,也要懂得它,这些东西就像时髦的商品和广告语一样,好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淘洗它会留下来,若干年后也许会成为新的典范。不好的东西,各领风骚数十天,自然会被时间淘洗掉,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丁慈矿: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也要面对种种考核,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外语考试,至于教师自身汉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能力倒似乎反在其次,因为考不好外语,你就没有参加评审的资格。语文教师的评级基本上由其外语水平来判定,真是咄咄怪事!与之相对应的是双语学校遍地开花,双语教学大有席卷全国之势。您对此怎么看?



商友敬:这个问题牵涉母语与外语的关系。我认为母语是根,外语是移植来的、嫁接上的。母语不但是交际的语言,也是思维的语言,是我们存在的家,是精神的家园。精神家园有两个好不好?如果你同时能用两种语言来进行思维,你的精神同时存在于两套语言系统之中,当然也很好,有三个更好喽。但是一般说来,我们的家只能有一个。我曾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学外语相当于兑换外币,母语是人民币,外语是外币,学习外语就是在学习母语的基础上懂得它们之间的那个兑换机制。人民币挣得越多,外币相应兑换得越多。



“双语教学”的提法并不新鲜,解放前就有了,只不过是在教会学校,我姐姐那时在教会学校读高中,理科课程就是用外语来教学的,为什么呢,因为教材是英文原版的《范氏大代数》《达夫物理学》等,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文科不可能用外语上课,那时的课文还是文言文哩!



小学阶段应该把母语的根深深地扎下去,根深才能叶茂。不宜过早嫁接,急个什么啊!母语不会妨碍外语的学习,只会促进外语的学习。母语的根不深的话,外语是学不好的。当然如果你把外语当母语来学习,把自己变成“外国人”,这又另当别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小学阶段不宜搞双语教学。



丁慈矿:我们要让小学生重视母语、热爱母语,应该从哪里做起?您有什么建议?



商友敬:母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循序渐进。小学生的主要读物应该是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童心、童真、童趣的作品。必须尊重童言,如尊重童心一样尊重童言,因为童言是优美的、生动的、有趣的。在发展童言的基础上,慢慢地引导孩子进入他父亲母亲的语言,也就是成人的语言(社会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渐使它规范化。在掌握目前社会语言的基础上,行有余力才能学习一点儿古汉语。



丁慈矿:但是儿童文学作品并不是儿童写的。



商友敬: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怀着一颗童心写出的!我有一个新的观点,建议老年人也应该读点儿儿童文学作品,返老还童嘛。最近有一件让我感动的事,我的老朋友吴非、王尚文都在读绘本,吴非老师跑到扬州“亲近母语”书吧,一下子买了几十本绘本,带回家后,一个晚上看了十四本,看完第二天去上课,回到家看到妻子在哭,原来她也在读绘本,感动得哭了。



做老师的人要保持一颗童心,孩子学习语文更不能离开童心,不能使孩子过早成年化,过早成年化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戕害。







丁慈矿:当前各地出现了一些“蒙学馆” “私塾”,上海也曾诞生了一个专门读经的“孟母堂”。“国学热”似乎渐起,然而“读经”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您的态度是什么?



商友敬:我反对小学生“读经”!因为语言的学习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贴在一起。从这个角度上讲,一开始就让孩子去读上古时代的东西,孩子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读经”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更违反了孩子精神成长的规律。至于现在有人提倡的“三、百、千”是古代的蒙学读物,不是“经”。



先说“五经”。《诗经》里面有几篇好懂的,往往都已被选入大、中学校的教材里,作为古代的民歌和诗篇供学生阅读欣赏了;《易经》是占卜的书,除了有人将其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之类的话用作“格言” “校训”之外,别的也没必要再去光顾它了; “三礼”烦琐至极,一点也没有用。举例来说,谁家死个人,怎么戴孝之类的,今天没有人会按照这个礼去执行了;《尚书》,连韩愈都说它“佶屈聱牙”,比“绕口令”还要难读,而且比“绕口令”还要无用,不是专门研究古代历史的,是绝对用不着读它的;最后剩下《春秋》,古人已讥之为“断烂朝报”,相当于今日报纸的“大标题”,有什么读头?只有扩大到《左传》里的几篇略好,也已被选入教材,如《曹刿论战》,不过数篇而已。──总之,“五经”小学生不必读,也不可读。



“四书”呢?稍微好一些。《论语》可以选读其中的一部分,从中可看到孔老夫子的事迹、意见和为人。《孟子》也可以选几篇读读,孟子能言善辩,有时不免强词夺理,但有一股“气势”,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发言说话和写文章。《大学》是“修身”的教材,讲道理太简单,从正心诚意,到治国平天下,用一根“因果的链条”把一切都串在一起,世界上哪有这么简单的事?令人难以置信。《中庸》是一种人生哲学,距离小孩子太远了,叫小学生读,这是躐等啊,超越了他的等级,这是胡闹。由此可见,小孩子可以读读《论语》,但也不必全读。教师、家长可以结合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来给小朋友讲讲。另外,要以一个平等对话的姿态来读,不能提倡“读经”者的那种顶礼膜拜的态度。



“四书”“五经”不好读,那就退而求其次,读后人编的“蒙学读本” 吧, 那就不能算是“读经”了,但今日流行的正是这些。“蒙学读本”有两个问题,一是极迂腐极庸俗,二是违反科学甚至违反常识。我们随便翻翻那些流传最广的东西:“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增广贤文》)“四字女经,教尔聪明。娘边做女,莫出闺门。行莫乱步,坐莫摇身。笑莫露齿,话莫高声。轻言细语,缓步游行。梳妆伶俐,洗浆浴尘。红粉不傅,肌肤自清。……”(《闺门女儿经》)“天子重英豪,文字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神童诗》)



这些“蒙学读本”一翻开,就臭气熏天,我不知道今天提倡读这些“经典”,印这些“经典”的人是何居心,是什么用意,孔夫子活过来也会被气死。所以说,第一,“经” 不可读; 第二, 所读非“经”。今日提倡“读经”者,绝对是误人子弟。



丁慈矿:提倡“读经”的诸君有一个观点:小时候读不懂没关系,要全部记在脑子里,长大以后是可以慢慢理解的。最近我也听说某地一些孩子在“读经”后,记忆能力提高了,而且变得特别懂事,对此您怎么看?



商友敬:“读经”最可恶之处是教人“先崇信,后理解”,甚至不必理解,盲目崇信。这样做强化了记忆力,只是文字符号的记忆,不是形象的记忆,将记忆力与形象思维隔离开来,在记忆的过程中堵塞了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发展他的想象力,一个失去了想象力的孩子,长大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所以儿童应该读儿童文学作品,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



丁慈矿:您对“读经”问题的看法让我想到了大学者金克木先生,他在文章里写到自己小时侯读《礼记》,是当作“咒语”来背的。死记硬背了这些“咒语”却是什么用处也没有。上次黄玉峰老师告诉我,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读了许多儿童诗后,写下了一首诗: “蝴蝶是会飞的花/花是会飞的蝴蝶/ 蝴蝶是梦中的我/ 我是梦中的蝴蝶。”真是好啊!所以我们小学老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珍视他们的灵性,保护他们美好的想象力。那么,除儿童文学作品外,在传统文化领域,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读些什么呢?



商友敬:汉语是美丽的、优雅的,它负载着祖国几千年的文化。我认为小学生应该读一点优美的、典范的古诗词,这是可以开发想象力的。汉语的音乐性、节奏感、对偶美在诗词中都有所体现。在古代诗词学习中可以使孩子对汉语的认识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要给孩子精练的、形象的、优美的语言,这样才能使孩子热爱它、追求它,每追求一步,每发现一点,都能享受到无穷的愉悦和快感,语言、思维、心理才能同时得到发展。







丁慈矿:最近某晚报公布了一则关于小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某地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竟然是语文课。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感到很悲哀。要让孩子热爱我们的母语,我觉得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您觉得在世俗和粗鄙之风盛行的今天,怎样才能使孩子热爱语文课呢?



商友敬:这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你自己都不爱,你怎么教书呢?又怎能使自己的学生热爱语文呢?你瞧“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他是多么热爱语文,在课堂上他读自己喜欢的文章, “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醉心摇首,如此痴迷,焉能不感染自己的学生!



丁慈矿:最近这几年,我比较痴迷于对联教学,收集了一百六十余种相关资料,对私塾对课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传统蒙学教材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之类的声律教材,但其中有些内容今天孩子已经读不懂了,我就试着重编了一本《晨读对韵》(收入《小学对课》),其中第一段是麻韵,是这样的: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给孩子们读了,他们都很喜欢,边读还边拍手,很自得的样子。



平日里我也出些对子给他们对,字数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有的是我自己出的,有的是拿古人的对子,比如“鹤舞千年树”,一个三年级学生对“龙游万里天”,比古人的“凤鸣百尺楼”的下联境界似乎还要阔大一些,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有个小姑娘当即对出下联“插花南窗前”,真是妙不可言。“假山石上栽真树”,有小朋友对“高楼房中住矮人”,另一小朋友得到启发,对“矮楼房中住高人”,还有学生对“死海水中睡活人”,全班一阵哄堂大笑……



在对对子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一个汉字都那么好玩,每一个字音都那么好听,每一个字形都那么好看,搭配起来又那么的精致优美,变化万千,我自己深深地沉醉于其中,孩子们也渐渐喜欢上了汉语。想来,难怪蔡元培、陈寅恪、张志公、周汝昌等学界泰斗都推崇对课教学。



商友敬:其实,所谓“传统语文教学”并不完全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死板、僵硬、枯燥、乏味。那时的教师也并不都是“冬烘先生”。做一个语文教师除了要有学问根底之外,至少还要有三项本领:猜字谜、对对子、讲故事。这些都是很能吸引孩子的,而且都是语文教学的极重要的方式方法。你所实践的对对子,是最能体现我们汉语汉字特色的游戏活动。它的基础是因为汉字是单字独音,上下联可以两两相对,如果是拉丁语言拼音文字,就对不起来了,所以对联是中国人的专利产品,连翻译都翻不出国的。从前的孩子进学校先识字,然后就能“对课”。这种“训练”最大的好处不是那种“心灵隔离的活动”(雅斯贝尔斯语),因为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只要与上联对得起来就行,所以它更像是一种语言和思维的游戏。



对联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窥探汉语言特色的窗子,这样的窗子还可以打开许多扇,罗维扬先生的《非常语文》收录了许多材料,值得有志于此的小学语文教师借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9-16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汉语,我们美丽的精神家园

母语教学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4: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