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听课反思评课稿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3:19 | 只看该作者
《桥》评课稿

                             潘伟梅

3月23日我在红旗实验小学瑞安优质课评比活动上,听了李中华老师执教的《桥》受益匪浅。李中华老师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完整,清晰。课堂无可挑剔,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李老师的课朴实又出众,他没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来渲染洪水侵袭村庄的场面。但是,老师直面主题,清晰明了,明确目标,集中感悟,很好地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实这一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课堂和掌握学生的能力。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开展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  
  李老师在开始预习反馈后,让学生概括写作顺序。这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脑子里有了对四幅画面的大概轮廓想象。之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课文,展开对第一幅画面的进一步感知和联想。

李老师首先以第一段为例,提问学生: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在此,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感悟;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用词,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恰到好处。比如,在“泼”,“倒”等语言的感悟上,老师通过让学生比较,换词来感受洪水爆发前的雨之大。

二、情景创设,感受山洪可怕

李老师虽没有播放《山洪暴发》等这样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但他通过语境、情景设置,让学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处当时环境时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这句,提问学生,“如果是你,夜里惊醒,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你会怎么想?”

这样让学生自主参与想象,联想,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场景。再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提问:“你想,一个村庄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会发生什么事?”由此,让学生去感受人们的惊慌奔跑、混乱无序的场面。在这堂课教学中,李老师擅长于用言语去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展开语言联想与想象。

三、少讲多练、以读促悟。感悟形象

  课堂中,李老师做到以读来品味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带着理解、感受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李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堂上,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场面后,结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读,非常流畅地引出下文关键人物——老汉。老师不用说文章采用对比等手法突出老汉形象,学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对比出了老汉的临危不惧、镇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学生早已经感悟到老汉这个人物的高大。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种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3:36 | 只看该作者


《桥》评课稿
李晖老师两次执教五下课文《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处:

一、准确解读教材,科学确定目标

《桥》成功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课文以“桥”作题目内含深刻,李晖老师解读非常准确,他说:“课文的题目‘桥’不仅仅是村口窄窄的木桥,还暗指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密切联系的连心桥,更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走出死亡的生命桥,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

在学习《桥》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有关桥的文章,李老师能把握教材在单元乃至小学阶段中所处的地位,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谁来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课文?是的,以前学过的既有我们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桥,又有看不见的感人的生命桥,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写的是怎样的桥呢?”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人群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的涌向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第三部分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渲染洪水来势汹汹,情况越来越紧急,增强了表现力。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成功塑造了老支书形象。文本可供教学的点很多,如何取舍是个问题,李老师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确定第一课时目标,一是利用主要的景和人物(洪水、老汉、人们)概括主要内容,二是通过比较、朗读、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洪水的可怕。三是通过抓“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等词语体会群众惊慌失措,展开想象,填补空白,写写人群中其中一人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侧面烘托老支书的镇定。我认为这些目标恰当全面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谐统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学生所需要的。说明他对张晨瑛老师的讲座已经内化,并能灵活运用。

   二、板块研读   化繁为简

《桥》这篇文章既有侧面描写,又有正面描写,李晖老师在第一课时重点抓了侧面描写的部分,特别是写洪水的7句话分散于各文的各个自然段,从找出来读一读,到写批注,再到思考能否打乱次序,循序渐进,使学生明白洪水越来越猛,情况越来越紧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个问题情境作为研读专题很难覆盖全文,也会使学生不知从何下手,采用板块研读,化整为零供学生研读,降低读懂全文的难度,化繁为简,保证腾出较大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思考,讨论研究,教师也有精力去关注课堂学情,并相机诱导,落实要求,避免了面面俱到的讲问,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所以阅读教学,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着笔点确定写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这才是读者个性表达的自由天地。

在《桥》一课的教学中,李晖老师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乐于动笔。

他先抓“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等词语让学生体会群众惊慌失措,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小练笔,“那群逃难的人,有的在拼命呼喊,有的傻住了,呆呆地跟着涌动的人群行走,还有很多很多,请你拿起笔写写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的表现,可以是一个老大娘,一位大嫂,一个小伙子,可以是一个小孩。”最后交流评议,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的点拨引导非常到位,一个学生写道:“洪水越来越大,一位妇女在肆虐的洪水中一个踉跄,急忙抓住旁边的树杆,她的老公说:“快,快,上桥。”她带着哭腔说:“雨啊,快停下来吧!我们可受不了了……”学生评议后,李老师总结引领: “我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你的这段话中人物语言写得更好,男人言简意赅,“快,快,上桥”, 就像文章开头写得‘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句突现出情况危急。而作为一名妇女,难免唠叨,遇事六神无主,才会祈求老天停止下雨。 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特点。”李老师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当裁判,而是实实在在的引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3: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