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听课反思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4:0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稿
   

     今天下午,张秀芳工作室的成员们来到姚哥庄小学送课,由张媛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我深深地被文中那“悠悠慈母爱,深深赤子情”所感动。教学的全过程紧扣“难过”和“内疚”二词展开,我为什么会这么难过?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让学生知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巨大压力。

    一次又一次的难过,是“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越来越深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越来越深刻的呈现。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有了由浅入深的不同感受,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撞击,更深刻体验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正是有了这样深层次的体验,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最后的表达中喷薄而出,因为已经调动了他们的情感储备,打开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课堂上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快乐、感动,毫无保留。   

     我觉得处理此类情感型课文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让学生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既能深入文本,充分挖掘语言文字里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又能跳出文本,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储备,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之间打开一座心灵之门。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很多。首先,要想讲好课,教师首先自己要进入文本。教师只有自己进入了文本才有可能把学生也带到文本里来。这就需要课前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备好课,钻研教材。其次,上课的时候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制定教学方法。最后要学会用一些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堂课中把握住学生,并适当的引导,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4:4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记录
4月8日  教研组张云老师和朱玉忠老师同题会课:四年级下册的《第一次抱母亲》

以下是教研组成员的点评:

一、两位执教者简要说教学设计的思路。

张云老师简要说说教学思路:

两次报母亲的心态,体会母亲担子的重。怕学生体会不到,先引导学生体会重担,再领会翻山越岭等生活的艰辛。接下来,用行动用心地好好地去报母亲。之前理清教案时,就感觉在走过场,在品读重担时,又把整个一段拿出来读,也没有再读,没有想到时间却多了出来。

朱校长简要说说教学设计思路:

这个课,我想是通过抱,他融合了许多情感在里边,通过报来朗读,再来抱母亲。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体会母亲的不容易。

第一次是:难过、愧疚,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品读:伟大无私;第二次报母亲的场景,更能融进情感。

其实第二次报母亲,抓住对母亲的孝心感动,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主题。这个部分应该多品读感悟。报母亲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的,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应该着重体会的。可能备课时比较粗,时间上掌握得不够好。

各位畅所欲言:

冯小兰老师点评:教学思路都是相通的:思路清晰,从这样的思路中品味感情,体悟到母亲的艰辛,感悟的情感的升华,母爱的伟大。都注重的了词句的品读和感悟。第一次报母亲,担子是如此的重,从而感悟到母亲瘦弱的身体,担子是如此的重。再抱母亲中,学生联系自己平时母亲对自己的所为,进行说话的练习,达到对母亲的伟大的感悟。这是我比较欣赏的。两位老师对于情景的创设比较到位,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朱老师对人物的感情的变化挖掘得比较好,这个情感的变化体现到母亲的爱。这些感觉比较好。

贺月娟老师点评:两种包不同的感受:张的课是华丽很丰盛的家宴,朱的课:农家乐,各有特色。来年更为老师均能以自此入手。从那些词语中感受到母亲身上的担子重呢,学生找出关键词,然后通过说话练习,感受。有了词语就了有内在。张这里为了精彩的过渡,荒废了再读再悟这样一个品读的机会。感觉是一问一答,感觉是答案送到孩子嘴边一样,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朱:舍得给学生自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感觉比较朴实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比较扎实。拓展了课文的内涵,让学生更好的去体悟。原文中的一句话,和句子进行对比,更能体会作者心中的愧疚。一扶一放,哼好。不要太多的限制学生,可以放开那个句式,让学生多说一说。这里的句式训练,应该占到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里感觉有点不适当。感觉两个练习有点重复,两个练习就感觉精彩出不来了。感觉重复进行说话练习。可以换一个方式,再放开一点,让学生自己去想,课堂时间多到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练一练。感觉课堂上有些混乱,多到的时间可以写一写,这样可能更精彩一些。朱的是担子重这一个环节,创设了一个引读,创设了一个情景地读,虽然简单,能让学生在读中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板书有些相似,从板书上来看,更加是一目了然。情感的变化是不是还可以再升华一下,娜娜过和愧疚之后,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此时的母亲是一个怎么样的情感呢?这样升华一下,应该更好。

高志平老师点评:张的课进步很快,我觉得刚出来几年就能这样很不错了。感觉就是张化了好多心思,东了不少脑筋。但是处理的时候,感觉有点走教案的感觉,后遗症就是使劲按多了出来,环节设计比较好,但是实施过程比较匆促。朱的课比较来说稍微好一点。张的课:有重复的感觉,说话训练的目的性不强,达到什么目的,要想好,要理解到什么层次上,想得还不够深。

朱的课:第一个就是要讨论的时候,我就觉得讨论过后,让学生说得的时候,感觉学生没有举手,就想到这个环节放得稍微早了一点。“想不到母亲这么轻”这句话应该多感悟感悟,没有悟透的时候,就让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就不知道怎么说,怎么表达,也就是前面的工作没有做足的话,学生就说不说来,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铺垫做得还不够。第二个“一百斤”“八十九斤”学生可能感受不到这个概念,可以让学生之间感受一下学生的重量,担负这一百多斤的重量,这样就能感受母亲身上的担子重。

孙和生老师点评:张的课像公开课,朱 课不像。教学设计,张下了功夫的,过度语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名家的课也是这样过度语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引领时,读进课文,体会一种感悟,跳出课文体会联系自己体会。文章里面能体会感情基调的问题。张比朱好。

训练,张有两处,在把握上面没有到位,和下文联系来是这真的报,其到一个铺垫的作用。

朱的课,感觉精彩的地方就是体会母亲重担的这一段,比张做得扎实。母亲非常年青非常俊俏,好像与课文没有关系,但是挖掘一下就有关系。这么年青的母亲就这样,体会出母亲从小就特别辛劳。这里体会完了应该总结这是一个则没有的母亲,再来回想的前民调内容。就是感觉说话训练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意图,学生很多就说不到中心上去,感觉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

袁小芳老师点评:感觉情感基调有他的特点。逻辑思维比较好,情感思维比较重。张的情感体验方面过渡语比较好。学生朗读得很不错。对下文的铺垫不光是图片上体现重担,引入到生活的重担,很精巧。说话练习还没有说到位就导入下一个环节。

……



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好多老师没有来得及说。感觉评课的时间太仓促,语文老师的课又多,最近事情又多,很难挤出时间来进行研讨。还有感觉这样的评课比较乱,没有一个好好的思路,去进行评课。如果以一个点或者两个点进行比较性的评价,可能更好一些。还有一个就是我的打字水平还要进一步地提高,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记录下发言人达到所有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5: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

何琴、姚娟、黄芬老师的同题异构课《第一次抱母亲》虽时隔数日,但我仍记忆犹新。三位年轻老师上课都很淡定,很投入,都能用情感征服了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温馨感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中,使课堂充满活力。

★他们的课堂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

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让学生尽情地“读”。

语文课中的“情”从何而来?从文本中来,通过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体会其中的情味。而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思考、感悟,是使学生领悟情感的最佳途径。深刻的感悟一定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何琴老师以我第一次抱母亲,意外的发现了什么?直接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找“我第一次是如何抱的?为什么我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呢?”展开教学。姚老师让学生找“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我的心情。”以我的心情为线索展开教学。黄芬老师则顺着课文的叙述顺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那浓浓的亲情。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同,但都重视了朗读的训练。

第一堂课上,当学生朗读母亲的话“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语调过高时,何琴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当时人物的身体状况:“瘦小的母亲,现在生病了,身体很虚弱,谁来把她的这句话读读好?”“此时的母亲很虚弱,连转身的力气都没有了,谁也想来读读这句话?”

第二堂课,一生慷慨激昂地朗读了母亲笑着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联系母亲当时的情况,用这样的语调朗读是否恰当呢?但姚老师没有评点,错过了朗读指导的最佳时机。而何琴老师的指导很有层次: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事”指哪些事?此时你一定想到了你的母亲吧?你的母亲做过的什么事打动了你的心?如果你的母亲在现场肯定也会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样的朗读层层深入,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语感。

第三堂课学生读到“妈,你别动,我来抱你。”这句时,黄芬老师追问“赶紧”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谁再来急切地喊一喊?

这些教学片段提示我们,朗读课文时可以设身处地想想人物当时的情况,可以抓住提示语,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引导、评价。

二、关注学生心灵轨迹,让学生努力地“写”。

三位老师课堂上都注重了文道结合,抓住教学的难点“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通过音乐、图片、打动人心的语言等激起学生情感的弦,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对母亲想说的话,让学生在说和写的基础上,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何琴老师首先回忆自己母亲对姐弟的关怀,创设了心理情景进行配乐范读;然后由学生读感人的文字,再把最打动你的是那句话读一读;母亲躺在了我的怀中流着泪,此时此刻,她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母亲的泪是怎样的泪?再让我们动情地读读这段文字吧,生齐读。这些设计不仅突破了难点,而且为写话做好了铺垫。

姚娟老师也进行了老师的配乐朗读,但音乐和文中所描写的画面不吻合,建议选用温馨的轻音乐。然后让学生理解“眼泪”,用心祝福,一起来抱母亲。接着老师播放了一组虽离学生遥远但非常温馨的画面。这些真实的图片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弦,激起了学生说话、写话的欲望。交流后姚老师的小结也非常到位, “天下的父母都特别容易满足,儿女们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丝淡淡的牵挂,都足以使他们感动万分。回家后把你们刚才写的读给爸爸妈妈听吧,我相信他们会很开心的。”“老师坚信,终有一天,你也会用你有力的臂膀抱起自己的母亲,与她分担忧愁、共挑重担。让我们把对母亲的这份爱深深地铭记在心。”这些语言非常煽情,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黄芬老师首先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眼前仿佛出现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然后深情地配乐朗读,追问“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出示:“妈妈,    。”让学生写话。

从写话的效果看,姚老师的设计最好。语文学习的核心,应该是在学生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获得语言素养,实现“言”“意”的融合与转换。在学生情感闸门迅速打开的时候,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给学生一个自由抒发情感的空间,放飞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把写好的作品拿回家读给妈妈听,指导学生的行为。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君子动口也动手。”用笔表达学习思考的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语文课上给学生搭建各种实践语言的平台,创造形式多样的运用语言的机会,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单独谈谈黄芬老师的课。

上面一些老师们谈到黄芬老师的课牵得太多,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黄芬老师是借班上课,但给我的感觉师生非常默契。这得益于黄老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得益于她教学语言的魅力,她的亲和力很强。虽然黄老师看错了时间,少上了近10分钟时间,但她的课很扎实,很朴实,学生学到的东西不少,也给听课老师不少启示。

1.黄老师注重识字写字教学。让学生随文识字,而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课上写字。这一点很少老师能做到的,值得提倡。

2.黄老师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段阅读教学必须达成的一个目标。课标中提出了许多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生活积累等。本课教学中黄老师非常注重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学一课”,“得一法”。如理解“力大无穷”一词时,教师以“为什么说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在我印象中,母亲一直是什么样的?”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学生找到了关于描写母亲如何辛劳。扛下生活重担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为什么我会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词语的意思就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清晰了。黄老师对于“担子”一词的理解更是别具一格。她没有简单地让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或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上讲台指着图来说。这样的理解学生印象一定更深刻。

3.黄老师的作业设计体现了多样性、自主性,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巧手的人可以选择制作母亲节贺卡;善于写作的可以写一写自己感恩母亲的一件事;喜欢阅读的可以积累赞美母亲的诗句。

感谢三位老师的辛勤付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5: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稿  
《第一次抱母亲》这课写了作者在一次母亲生病不便时,随手抱了一下母亲,母亲很轻,即而引发了对母亲的一生生活的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无私的爱让作者深深的感动,所以产生了想抱一下母亲的突发奇想,设想到这一抱却让母亲欣慰地流泪了。说实话,这样的亲情故事发生在成年的作者身上,作为成年的我们,已养儿育女,让我们深受感动,但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习惯于母亲为他们送来一切爱与温暖,但是他们很少为母亲考虑哪怕一点儿,他们在一味的索取和享受中会渐渐麻木。因此要借用这样的一篇教材让学生真正理解母亲的无私胸怀,确实是一件难事。但今天严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跳出教材,理出了“轻、重、敬、想”四字教学思路。教者在充分研究教材后是这样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

A、轻:严老师整合了课文中写母亲很轻的身子,让学生通过数字、动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理解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感受母亲的轻。

B、重:轻的教学是为母亲担子重,负担担的教学作伏笔的。在回忆母亲的人生时,严老师抓住三个担子,引导学生从最能理解的数字(100)多斤开始与母亲的89斤体重对比,感悟母亲担子重,再通过五个动词“拉、背、挑、翻、越”理解母亲看得见的重担,看得见的步履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透过母亲的五个动作,透过字面的意思感悟文字背后的重担,即教育儿女养育家庭等,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已深深懂得第二第三个重担的含义了,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一个无私的母亲透过带有稚气的朗读,走入孩子的心。

C、敬:课上到这里,并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因为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想必严老师要把重笔落在抱上。在对抱的处理时,教师采用了音乐渲染、师范读、图片展示等手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温暖而动人的画面,“母亲的泪”是教者特别要关注的,由这感动的泪母亲的形象又一次深化,母亲的形象每升华一次,作者的内心就多一份颤动,母亲的无私,母亲的不求回报都透过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植入作者的心。所以这第一次抱母亲,抱出的是对母亲理解与爱戴与抱出了自己对母亲的责任与爱心,爱的传递就透过这轻轻的一抱在无言中延伸。

D、想:在母亲的泪光中,作者想了很多,但孩子不是成人,他不会走进成年人的思想里,但我们可以像张老师一样让孩子站起来,仰望大人,告诉我们,课文我们读懂了,于是严老师设计了“我想对自己说”这样的环节让孩子把对文本的理解对母亲的情怀,对自己的责任作一份诠释。

结尾——“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真是引人深思,这才是真正的高潮,才是真正的震撼。这震撼里不仅有我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更有作者报答母爱的呐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0:45: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稿

星期一第三节课,我们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第一次抱母亲》,听了很有收获,于老师的课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细细品味却又十分细腻、高亢,有温情。今天我对于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节课,来写一写我的体会。

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在这节语文课中,于老师就把这句话落实在课堂中的。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于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读中品,读中悟,如:“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理很难过。”“竟然”一词,“使劲一抱”“用力过猛”等等,体验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然后再读让学生加入关联词,再进行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几句话之间的联系,并说说理由。在这样的感悟之下,再来朗读,相信学生会有更深的感受。这样的朗读,让学生从表及里,由浅入深,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此时的学生已经在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所以读课文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

另外,于老师还注重运用方法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能抓住主要句子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如“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由此联想到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听了这节课真是受益匪浅,老师的情感教育十分丰富,老师的读中悟更是令人叫好。



(宿迁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组 侍孝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23: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