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5 15:01:25
|
只看该作者
《她是我的朋友》评课稿
中心小学 谢淑慧
《朋友》这首歌仍在我耳边回荡,那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提示了本堂课的主题,邓丽华老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手段。
一、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课题的导入与该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导入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汉斯和丢勒的故事导入,丢勒扔硬币决定了他的命运,几年后的相见,丢勒十分感动,故事点明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二、注重感悟 以读代讲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以读代讲,以读悟情,通过读来理解、揣摩、品味、感悟,从读中懂其义,明其理,悟其情。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说明了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本堂课朗读时可通过读入境、读入情、读入神,最终达到读中悟的目标。如:第九自然段让生通过读去悟,抓住“颤抖、捂住、啜泣”等词进行理解。
三、启发想象 拓展延伸
亚里士多德曾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本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闪出思维的智慧火花,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设计了以下这几个环节:
1、让学生想象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2、你学习了这篇课文,如果当时你在场,你的血型和小姑娘一样,你会怎么做呢?
3、创设情境,如果朋友有困难你又会怎么做呢?如:
师问:“面对凶暴的歹徒,他说你们两个只能活一个,你会怎么选择?”
生答:“两个人一起逃。”(张磊同学的回答非常出色,为本堂课添了一抹色彩。)
四、渗透思想教育
本堂课思想教育比较到位,全文在《朋友》这首歌中结束,也使全文感情得到升华,让生自然地意识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使本堂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到这里全篇课文完成了“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创新→升华”这一过程。
邓老师的课是一节精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只能捕捉住几处闪光点,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本堂课的个人看法,再斟酌一番:
一、教师的“提问”过繁、过频、过急,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问得太深或太陌生无法唤起学生探寻的兴趣,问得太浅太易,无法使学生获得发展。如:在初步感知这一环节中,导课的问题过繁,师问:“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主要讲了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可直接说本文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让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二、忽略了对重点段落的分析
1、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揣摩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结合文中第5、8、9、10、11 自然段中的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
2、培养协作精神,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以第5自然段为例:本段写了阮恒在作出决定前的动作,但可从这些小动作中走进阮恒的内心世界,又可领会出阮恒舍己为人的品质,解决措施如下:
①说:四人一小组讨论如果你的血型和小女孩相符你会怎么办?
②悟:从“颤抖、忽然、然后”等这些词语可体会出阮恒的什么品质?然后又“举起来”说明了他已下定了决心,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③读:指导学生读出阮恒坚定的决心。
④演:让学生上台,模仿阮恒当时的动作。
4、第8自然段里的“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阮恒表面上没有任何动静,但内心却很复杂,想到自己可能会“死”。此时教师还不如抓住“很快”一词理解,说明阮恒作出的决定很果断。
三、“打电话”过于形式 ,虚拟情境,较有创意。但我认为对引起下文没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如设计为:“小朋友,阮恒说哭是因为想到了会死。通过电话,你准备怎么安慰阮恒?”这样能让生能有一个与阮恒直接交流的机会,可在这种抉择面对他还是毅然决然,进一步让生体会阮恒的品质。
四、明辨是非,区分“真正的朋友”与“哥们义气”,正确分辨朋友的本质。
五、设计板书时教师考虑到了板书的美观性、全局性,组成了一个循环的图形式,但把指向阮恒的箭头“→”可改变方向“←”指向课题,这样说明姑娘是阮恒的朋友,阮恒也是姑娘的朋友,正因为他们是好朋友,阮恒才会这样做,这样改变箭头似乎更能体现本课的主题。
总之课文课堂是学生生机勃勃的生命和智慧张扬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想像驰骋和创意生长的沃土,是知识交流、碰撞、丰富、壮大的窗口,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打破沉闷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知识、认识生活,培养品德,水乳交融,让我们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分享,畅饮知识的甘露。
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