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20:55 | 只看该作者
——评单志明老师《画杨桃》一课


                  龙湾区金岙小学  张蓓蕾


听了单志明老师《画杨桃》已经好多天,按理说写评课稿应该趁热打铁才对,这样不至于淡忘。可这次却不同,除了自己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聆听本堂课之外,还有同伴课后的“争先恐后”,再加上曹老师关于阅读话题设计策略的指导,以理论指导实践,所有的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有感于单老师的年轻有为和对课堂如此娴熟的驾驭能力。《画杨桃》一课值得我学习的有太多,我就谈谈经过几天的沉淀之后,还让我记忆犹新,一提笔就往外蹦的一些感受吧。


一、锁定主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画杨桃》这篇课文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纵观全文,其实都脱不了“实事求是”这一主题,按照曹老师课后的指导,马上豁然开朗,这里就形成了本堂课的一个总的阅读话题,单老师抓住这四个字,以这四个字为支点,来整体把握文本,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层层深入,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老师都有意识地想学生渗透这一主题,做到自然不突兀,没有说教。从与学生初见面时的试探性的交流谈话,告诉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嘴巴骗了自己的心,老师今天想听你们的实话、真话和最真实的心。”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以及教师的引读课文时,甚至教师随口而出的评价语言,都无时无刻不在为奔主题而努力。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这一主题的时候难免过于细致和目的性过强,但整个流程让人感觉自然、不做作。“实事求是”通过学生的各个感官渗进学生的心灵,也许多年之后,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和本堂课的记忆已经渐渐的模糊,或许还能从脑海中蹦出这四个字来,单凭这一点,我想这已经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了。


二、三个板块,令人耳目一新。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孤陋寡闻,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语文课上的板块说,以前只是在学习地球构造的时候学到过,我想两者之间应该是完全不等同的吧,地球上的几大板块都是孤立的几个部分,而语文课上的板块则绝不孤立的。单老师在文本的解读中,有其独到之处,体现了他在语文教学探索路上的创新性,在抓住一个主题的基础上,将本课教学分成三个板块教学,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曾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从单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我想到了新课程环境下带来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我们的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都在努力地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以求发挥文本的更大价值,单老师在这一方面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也是我要去积极探索学习的。


三、重读重悟,我手写我心。


单老师的课堂上书声琅琅,古语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感悟文本最好的方式。老师在要求学生多次朗读的时候不忘赞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提醒学生边读边思的重要性。很喜欢单老师引导学生的评价语言,充满了智慧和灵性,得体、到位,切合学生实际,不吹捧、不虚假,恰到好处,我想这个与老师平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是分不开的,课堂上驾轻就熟地给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又能借助评价引出自己要教的内容,既是评价又是衔接,合二为一,巧妙自然,着实让人敬佩。在教学中,老师抓住前后两次对话,多次让学生去读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读懂了、读好了、有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让学生来一次小练笔,课堂上的练笔是语文课堂上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感悟的如何,一练笔就一目了然,单老师抓住了这一课堂上的生长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练了一回,在学生需要表达的时候。


以上是我听了本节课的感受,当然本节课也留给我很多的困惑,大致在同伴们的七最八舌中解决了一些,余留一些自己边思考边解决吧!总之,这堂课带给我的收获和值得学习的远远超过那些课堂上的遗憾。就让这一堂课为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大家一起在语文的路上学习并努力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21:22 | 只看该作者
对支玉恒《画杨桃》课堂简评
最近看了特级教师支玉恒今年3 月在广州所讲《画杨桃》的课堂实录。课堂上支老师不但充分展示了他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机智巧妙的教学风格,而且结合教材实际,设计了独树一帜、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极佳。本人惊叹之余,不禁情激而命笔。
  支老师的这一教学,以愚之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步骤。四个步骤构思不同,方法各异,然而环环相扣,逐次加深,最后殊途同归,瓜熟蒂落。整个教学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像他以往的教学一样,支老师上课伊始,首先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支老师向来主张: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他不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角度不同、样子不同”和“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之上,而疑难也同样产生在这两点之上。(此刻,更重要的理解重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自然也在预料之中。)根据这种情况,支老师的教学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支老师有备而来。他拿出了两只杨桃(广州这个南方都市提供了方便),放在学生们座位的中心,让学生各自去画自己所看到的杨桃。支老师说:“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只画轮廊,不必细描。”学生兴致很高,大家都转身面对杨桃静静地画起来。请注意,支老师没有像课文所说那样“把杨桃摆在讲桌上”,而是有意放在教室中间(用一支话筒架竿高高插上,学生坐着能看到杨桃底部)。摆在这样的位置,学生从四面八方去看,就有了四面八方各种不同的角度,比课文所讲的情景增加了不少角度(当然也增加了难度),使学生既有课文作借鉴,又不能照课文所讲依样画瓢。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支老师又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这种“明理”的教学设计,表现了支老师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与一般的教师板画和学生画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支老师进行行间巡视,并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支老师让大家停下来,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请同学们“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课堂上这个评价的过程进行得巧妙、有趣而精彩。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开始发言。支老师立即请他停下,对全体同学说:“他这样发言评价,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正确的意见!”老师这样武断的说法,引起学生的惊诧与怀疑。支老师又说,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正确评价别人作品的方法来。学生们又认真读书,经过一阵沉默和讨论,有学生站起来读课文了:“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读了这两句话,支老师对发言评价的男孩子说:“听完了这两句话,请你采取行动!”这个男孩子还是张口就说,支老师又让他停下来。这时其他学生议论纷纷,已经有些学生急不可待地举手。支老师不动声色,只是让男孩子再读一下刚才读过的两句话,并要他用课文语句对照自己的行动。男孩子读完了,想了想,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走到作画者的位子上去观察杨桃,然后开始发言。等他说完,支老师又让其他同学用课文中的话评价这个男孩子的发言是否正确。有的学生又读出了:“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了”等句子,并发言说这个男孩子走到作者的位子上观察是对的,因为只有与作者在同一个角度观察,眼里的杨桃才是一样的。接着,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评价第二幅作品时(这幅画画得很正确),评价者走到作者位上观察以后,硬是坚持说画得不对。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在作者的位子上站着观察的。这个位置正对着杨桃的一个端头,杨桃看起来是一个有五个尖而细的角的五角形。但画上画的却是只有一个上角是尖尖的,其他四个角都画成了半个椭圆形的样子。支老师让评错的学生自己寻找评错的原因。这次他找不到了,说:“我和作者是站同一位置,从同一角度观察的啊!”其他同学也不知怎样解释,一致认为作者画的不对。支老师看看时机已到,就请他坐在作者的位子上观察杨桃。这一坐下,他承认作者画得对了。他说:坐下来,眼睛的位置降低,杨桃下面的四个角的侧边部分也看到了,因而变成四个半边的椭圆。其实还是“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这时,支老师又请作画者来读课文,要他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对于画得不正确的作品的评价,则重点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来认识画错的原因。
  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在整个评价活动中,支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课上到这里,支老师话锋一转,对学生说:“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落?”学生一下子指出课文1、2 和倒数第2、3 个自然段。支老师再一次请大家朗读这几个段落,并指出,读一篇文章,要抓住它的重点段落章节,在重点段落章节中再抓住它的重点语句,就能较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这是一个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支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支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支老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画杨桃要“是什么样,画什么样”,那么做其他事情呢?经过师生举例说明,最后归结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在支老师的课堂上,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支老师的这次教学,的确是独树一帜,的确是恰如其分地切合教材特点,具有很强的教学个性。
  对于阅读教学,笔者也曾反复思索。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克服这些弊端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实现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于“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支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他的《第一场雪》、《太阳》、《再见了,亲人》、《西门豹》、《曼谷的小象》等等,都是阅读教学共性规律的个性化体现。在教《画杨桃》中,他从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渡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他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含、重点都已一目了然;他没有搞什么“练习册搬家”式的所谓训练,但学生对课文语言、理念的运用已充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最明显的特点,是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我甚至感到,在支老师的课堂上,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读来解决。特别具有启示意义的是,支老师根据“这一课”教材的特点,设计了“画”与“评”这两个教学“环节”。而这两个环节,又恰恰是通过多读、多思、多感悟巧妙而妥善地进行。深圳·傅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 07: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