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4 10:04:33
|
只看该作者
《亡羊补牢》评课稿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江老师在上新课前采取了谈话导入法,主要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并且出示学习寓言故事的三个要求:一、会读故事;二、会讲故事;三、明白道理。而在教学这个寓言故事时,也是一步步按这三个要求落实的。江老师这堂课比较实在,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教态自然,语气幽默风趣,为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江老师本身的基本功扎实,板书漂亮,为学生提供了榜样的作用。
结合今天的主题,我们先来讲讲什么是“遵循阅读双向心理”,再来看看江老师的课是如何落实这一目标的。首先,要知道阅读具有“双向”心理过程。其一方向,透过语文文字理解思想内容,这一过程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其二方向,同上述过程逆向,从思想内容到语文文字,“双向”构成阅读教学的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残缺的,读写能力的提高都会受到影响。在阅读教学中遵循学生发展性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其中“整体→部分→整体”正是以发展性阅读“双向”心理过程为依据的一种讲解课文的方法。
接下来依照这些理论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江老师的课。在目标与方法上,江老师做到目标明确,方法落实到位。课前,提出学习寓言的三个要求,这既是寓言学习的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江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有效落实。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阅读双向心理的其中一项。在教学中,江老师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语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根据字形理解字义,如“叼”把一提想象成什么;寻找近义词,如“街坊”;在探究中体会文字背后的心情,如“赶紧”等;结合词语复述寓言故事。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字词是积极的,而这些环节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地读记背,而是随“课”的深入而要求逐步提高。在读故事,悟道理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互相碰撞:第一步的读故事,体会人物心理,比如,在养羊人第一次丢羊之后,他会怎样想;第二步说故事,讲大意时,从全文复述到用一两句话归纳;第三步用四个字概括,尤其是这一步,理解“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寓意,实在是做得非常到位,完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在抽丝剥茧之后,把深层的意思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的一步步走来,在学生接受能力上,也不会出现断层现象,即使是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清楚明白地理解。我想这里正是江老师上课有条不紊、扎扎实实的精彩所在!这也正是“双向”中的透过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总而言之,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田,使语文和思品学科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展现语文人文价值。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学生讲故事,归纳故事内容这一环节,不正是从思想内容到语文文字的整合过程吗?江老师的课,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品味,他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双向心理过程很好的诠释给了我们!
但是一堂课下来,总有一些遗憾存在,比如在上“不该不”这个知识点时,学生有点懵懵懂懂,不是很清楚,主要这个知识点,我们三年级的孩子从来没有遇到过,还有可能是江老师在问题的抛出上,学生不是理解得模棱两可,我们的课堂总是在精益求精中进步,总之,这是一堂值得表扬的课,我们都该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