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0 14:19:57
|
只看该作者
《小数的性质》评课材料
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 郭洪策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内容其实并不是很难,学生在理解上也没有太大的困难。在本课的教学中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比较归纳的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田老师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观察,然后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
我们看到田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验证、拓展、提升等教学活动使整个课堂都体现着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体现着学生的主动性。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通过听课我们发现田老师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活用了教材。课开始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小数的意义填空。这样设计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根据上题知道:1分米 =0.1米 10厘米= 0.10米100毫米=0.100米 因为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及他们之间的进率,知道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学生很容易猜出他们相等。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一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特性呢?然后让学生验证,得出规律。
二、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
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1=0.10=0.10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正如教师所说:虽然字写得稚嫩了些,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教师敢大胆打破书上的框框,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发现、自豪地读自己的发现、自豪地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有用。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材的意图主要是以学生的观察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直观图的比较,让学生说理得出0.3=0.30,从而验证“小数的性质”。
在实际的教学中,改变了这种以观察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为了验证学生发现的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是否有普遍性,田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来验证。学生每人发到了两张大小相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10份,另一张平均分成100份)。先指导学生比一比,两张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作为操作准备。接着明确操作要求,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能用这两张纸证明哪两个小数相等?学生积极思考,动脑,动眼,动手,有的涂阴影,有的折一折,得出了许多结论,通过操作,学生验证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对于前面的发现自然确信无疑了。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操作中有探索,有合作交流,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学习,学到得何止是知识
四、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前面验证这个环节如果能够让学生再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说给大家听听,别仅仅局限于用正方形纸来验证,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肯定会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