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4 20:33:35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中国石》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期《奇妙的石头》里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发现、爱护中国石的故事,表现了边防战士门深深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解课文内容,了解边疆战士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边疆战士的思想感情。
2.清课文条理,训练有条理的表达内容的能力。
3.感情的朗读课文。
4.石的样子,通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我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尽量给家长展示了一堂课的全貌。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从孩子的兴趣点:中国石的样子出发,始终围绕着设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复述课文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的学习。由于我们这儿的家长对教学不是很了解,平时在指导孩子预习时也不得要领,因此我设计这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想让家长明白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跟他们在家中的预习、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孩子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家长明显会感受到学生间的参差不齐。在给孩子们上课时,也同时在给家长上课,让他们深深的知道,孩子们课后的工夫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以此提醒家长们在家时不得轻心,对孩子的作业同样严格把关。
(二)这是一篇爱国文章。虽然在写石头,其实真正写的是战士们对祖国的那份赤诚之心。爱国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遥远,他们都以为爱国非得干一翻轰轰烈烈的大事才叫爱国,其实不然,爱国就是爱家人、爱老师、爱学校、爱身边的一切┄┄然而只是光靠老师说教,孩子们永远体会不到。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使课堂容量较大,吸引孩子关注课文。在体会文字时,同时也感受文字背后的真正情意。我找了很多沙漠的荒凉图片,在音乐的背景下和老师语言的情感调动下,孩子们感动了,体会到了战士们的疾苦、坚持不懈,为什么?因为他们深深的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
(四)在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了多种方式。“酷似”这个词语虽然很好理解,可是孩子们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所以我找了祖国的版图和一块很像版图的石头,让孩子从内心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很像。“依偎”的理解上,我采用的是对比的方法,用“紧贴” “依靠”进行对比认识,除此还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三个词语的不同意义,从而理解“依偎”用在此处最好,因为它表现的更亲切、更温暖,就像妈妈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相信孩子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词的意义了。“争相观看”,我用了情景表演,手上拿了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先藏在自己的手中,让孩子把争相观看的样子表现出来从而理解词语,避免了孩子们表面上的认识,而是真正体会到。所以整堂课学生们的兴趣很浓,都积极参与进来了。
(五)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老师仅仅是一个指引的作用。整堂课都是孩子们自己质疑,自己找答案解决问题,所以孩子自主空间很多,这样呢也就给了孩子们很多的表现机会。让听课的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孩子是在积极参与,老师是在关注每个孩子。但是仍有个别孩子因为家长在后面显得拘谨,我都及时引导孩子思考学习。
在家长回馈单中看到很多家长对现代教学的评价,认为以前教学仅仅是老师在讲台上死教,孩子在讲台下死学,而如今的教学是把课堂让给了孩子,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孩子们轻松的接受知识。还有一些家长感叹自己为什么没生在现代,感觉自己失去了很多学习的好机会。
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
(一)由于自己很想把一堂完整的课展现给家长,所以在后面两个环节处理的相对很快,孩子们理解不太深入。学生对爱国的那分情感挖掘不深,虽然有感动,但是说到自己贴切的生活实际时,一些学生又哑口无言了,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二)整堂课上,对孩子关注面不广,由于一些孩子第一课时掌握不扎实,所以进入第二课时显得跟不上节奏,所以导致很多孩子回答问题不积极,只是稍能干的几个孩子一直在极力的配合老师。
开放课后,我也从中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今后在组织教学和教学形式上要不断改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