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3:4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环环紧扣,有效提问,提升学生注意力

课文讲述了小莉因为马克的调皮捣蛋而受到委屈,生气的老师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写下马克所干的调皮捣蛋的事,小莉在完成的作业中却写下了马克的优点,这让老师、同学还有马克受到感动,老师也因此重新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作业。文章内容看似平淡,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但就是在这平淡中,在这份特别的作业背后却隐藏这小莉对同学的宽容。

备课之初,我想从两次特别的作业分别是什么入手,把老师布置的两次特别的作业说清楚,从而体现小丽的善良与宽容。但是随着研读的深入,发现如果不把马克其人说清楚,反而不能表现小丽的这种宽容。于是改变思路,先问马克是个怎样的孩子,和我预期的一样,学生很快能从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也激起了大家的阅读兴趣。接着从马克的调皮自然而然过度到他闯的祸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破折号之后的内容,由此引出破折号的作用。接着,因为马克闯祸了,老师才布置了第一次特别的作业,这下课文的条理就顺了,也回归到课文的重点“特别的作业”上来,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没有浪费时间,反而环环紧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我自己也觉得比较满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只是在想象说话上,由于时间关系,说的人不多,同学们也说的比较局限,思路没有打开,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3:45:02 | 只看该作者
《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记得我的指导老师郭老师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局安排新老教师结对的指导思想之一是‘高起点’,你怎么理解‘高起点’?”见我语塞,郭老师补充道:“高起点,高境界。语文教学不是生硬的‘你教我学’,语文学习应该在学生有基本的理解和模糊感知的基础上展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据此,我在做《特别的作业》的教案的时候,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堂设计和实施的中心点。首先,为了让学生从自学的门槛上跨进来,我在课前就向学生布置了明确的预习要求,特别是生字障碍的扫除,我都放到了课前,家庭作业让学生指读课文,勾画生字,早自习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这样,课堂上学生有了充分的听读和自由读的时间,也让后面的环节更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我以“说说你眼里的春天”为话题开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自读、感悟、思考和环环相扣的问题,在互动中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我设计问题“如果你就是桃花、桑叶、柳枝,你会对摘你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答案,比如“别碰我,我怕疼”,“我会流血的,我会骨折的”等。接着,我以本单元主题词“爱护”为依据,设计了一个课堂拓展环节,将我拍的校园春景的照片粘贴于黑板,鼓励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环境,在“发现美,感受美”中引申出“保护美,爱护美”的立意。
在做这样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不是没有担心的,最大的担心是这种设计和我以前的课堂设计相比,突破较大,我能不能驾驭?我的学生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话说”?结果纵观整堂课,热热闹闹,似乎每个学生都有所悟,都有话说。但这种“热闹”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种“表面繁荣”。我给足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却丢掉了一些组成课堂的最重要的东西。
(一)课文——“课文是有趣的,有意思的”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也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本堂课设计和实施的中心点。但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活动应该在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纵观整堂课,我只花了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课文的诵读和理解上就开始进行拓展,课文里有价值的地方我并没有挖掘够。比如课文的难点,题眼“作业—→特别的作业”,我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它的理解上。而是简单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小丽的作业最好?”,确实,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脱离了对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学生的思维并不能得到太多的锻炼。
(二)情感——“有所感,才能有所发”
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但它却具有明显的情感属性。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所“发”,继而有所表达,必须要先有所感。郭老师直接指出过我的课堂最大的缺陷就是太重视知识点的强化,而模糊了情感,没能打动学生。比如本课的导入,我只做到激趣,却没能入境。究其原因,是我没有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来充分发掘孩子们的先天性感知和理解能力,急于想让学生“有所悟”,忘了先让他们“有所感”。我也认为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常常用很多知识点和指令来生硬地打断自己好不容易营造其起来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也造成了我一直以来的诸如“情感的语文与识字的障碍”的困惑。对此,郭老师耐心地帮我分析,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如,锤炼朗读技能,注意在朗读中带上语言环境色彩;教学中落脚全篇课文的情感主题词;将需要认读的生字出示在一个有意义支撑的最小语言环境等。这些方法操作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运用,逐步改进。
(三)愿望——“我的愿望,学生学的愿望,学生学习的空间”
学生有想懂的欲望才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老师也只有学会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愿望,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完整的一堂课除了显性的课堂几大环节外,还应包括隐性的三大要素——教师的愿望,学生学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在《特别的作业》教学中,我的教学愿望是明确的,我也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值得思考的是,学生学习的愿望是不是真的被我激发了呢?还是只是在被我牵着鼻子走?比如开课,我给了学生说话的空间,“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学生也说出了老师喜欢的漂亮答案,“春天山坡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小鸟在片片白云中飞翔”……但这些真的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呢?还是学生另一种形式的背书?因为这些答案明显并不是建筑在学生的已有感觉和生活感受上的,学生只是在“答题”,而不是谈话和感知,学生又何来“乐学”呢?
总之,在《特别的作业》教学中,我在试着放手,给学生拓展训练和展示认知的机会,但敢于放手不代表善于放手,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会在专家和老教师的指导和自己不断的反思改进下,努力一点点地减少这些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3:45:17 | 只看该作者
《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特别的作业》讲述了同学之间纯真友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小莉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孩子。班里的马克因恶作剧弄脏了小莉的衣服,老师知道后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把马克平时调皮捣蛋的事儿全写下来,当众批评他,但是,小莉写的作业却出乎同学和老师的预料,把马克的优点都写了出来,当众宣读,此时,最激动的是马克,他放声大哭。小莉以自己的善良和聪慧,真心诚意地维护了同学的自尊心,使同学和马克都在感动之余反省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使老师深受感动,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因而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每个人把班里所有同学的名字写在纸上,,再在后面写出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从中使每位同学都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要宽容待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主要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理解文中的句子。

教学时,我从“特别”为切入口,让学生找出老师布置的一项特别的作业,然后引出马克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但是小莉并没有按照老师布置的“写马克的调皮捣蛋的事儿”而是写了马克的优点,我便让学生朗读了小莉写的内容,概括出小莉写的三点:爱劳动,体育好,助人为乐。随后,我又请学生再次朗读小莉写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讲吗可是个怎样的孩子。我经过读句子、概括内容、再讲讲,学生把小莉写的内容都熟记了,此时,我再请同学讲讲小莉是个怎样的孩子,由此引导学生向小莉学习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要宽容待人。

接着,我又从马克、同学、老师听了小莉写的内容后的反应入手,找到文章

的六、七小节,请同学朗读后完成了我设计的三个填空:1、听了小莉清脆的声音,全班同学都(          ),心想(          )。2、听了小莉清脆的声音,老师(              ),心想(          )。3、听了小莉清脆的声音,马克(              ),心想(          )。让学生扩散思维,想想、写写当时大家的内心活动,完成了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的过程。最后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我出示了两段名人名言,请学生读一读,之后我又请学生写写本班同学的优点,完成“闪光卡”。

教学完本文,我感到教学中还有许多遗憾的之处,在完成“朗读六、七小节完成填空”这一环节中,请同学讲的面还不够广,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言训练,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最后出现的名人名言中,有一句是三年级时学过的,我应该让学生听记,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通过这次教学反思,使我又再次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更为扎实,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设计每一个提问,层层深入。我将继续学习新的教学教法,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3:45:29 | 只看该作者
《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特别的作业》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主题单元主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爱护”为主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培养环保意识。课文通过学生们完成老师布置的别开生面的作业:找春天,了解了小丽的“特别的作业”——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玉兰花画,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另外,小丽的做法还启示大家,遇事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环保意识,加之语言能力有限,让他们了解“怎样爱护”不算难,但要了解“为什么要爱护”却不容易。但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丰富,好表现,情绪易于激动。因此,教师将生硬的说教安排于一个又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去倾听、理解、表达和交流。

教学反思: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比较到位。

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了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内容,落实了新《课标》理念。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教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学生愿意学、乐意学的目的。学生在字里行间里表现了对小丽、小龙的称赞。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观看短片谈感受,闭上眼睛相画面,听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语言得到提高。

3.促使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得到了锤炼,设计问题比较精炼,引领学生读书的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再提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1.理解教材再细一些,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还需要下功夫。教师做创新型教师,学生做创新型学生。

2.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上,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3.由于我参加这样的活动比较少,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还有待提高。首先使自己的基本功要过硬,说好普通话、练好三笔一画,在不同的场合磨练自己,提高自己。

我坚信一份汗水,一分收获。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不断进取,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6 2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