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低段阅读教学举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蒙古赤峰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韩中凌 丛智芳



倾听词语“开花”的声音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低年级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注意到了这点,就会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清晰地听到词语“开花”的声音。



【案例一】让“感激”开口说话



师:同学们,小熊一家没舍得砍树,一直住在山洞里,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很感激他们,给他们送来了一束束鲜花。看看图,都有谁来了?



生:小鸟来了,小松鼠来了,小兔子也来了。



生:还有小鹿、野猪、野鸡也来了。



师:啊,来了这么多啊。看看他们感激的笑脸,猜一猜,当他们把手里的鲜花送给小熊一家的时候,会说什么感激的话呢?



生:小鸟说:“谢谢你们不砍树,我们不会担心没有地方住了。”



生:小鹿说: “谢谢你们,你们这么爱护树, 就是爱我们大家的家啊!”



生:小兔子说: “谢谢你们,你们的心真善良!”



生:松鼠说: “谢谢你们,你们不砍树,我就有很多野果子吃了。”



生:野鸡说: “谢谢你们,不砍伐树木,使森林这么美丽!”



……



师:同学们都明白“感激”的意思,所以都向小熊一家说了声“谢谢!”是啊,小熊一家,宁肯一辈子住潮湿的山洞,也不砍伐树木,给自己造一座漂亮的房子,就是因为他们爱护树木啊!森林里有了这么多的树木,才会有春天的绿叶,夏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冬天小鸟的温暖的家!有这样美好的环境,谁不感谢他们呢?被这么多人感谢,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一年级上册的《小熊住山洞》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图美文简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小熊和他的爸爸想盖一座木头房子,因为舍不得砍树,所以一直住在山洞里。课文的结尾处写道:“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与这段文字相配的是动物们感激的笑脸,手中举起的一束束鲜花和小熊父子俩略带羞涩的幸福憨态。



正是看到了“感激”一词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喜爱和对小熊父子二人保护环境行为的高度赞赏,所以,教师没有让这个词语悄悄溜走,才出现了上面这个教学情境。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让“感激”开口说话,不仅是理解这个词语的必要,也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内涵,一举两得,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案例二】让“议论纷纷”议论纷纷



“议论纷纷”一词出现在二年级上册的《从现在开始》一课中。当猫头鹰宣布大家都要像他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但是,动物们究竟在议论什么课文中并没有说。弄清“议论什么”,不仅可以理解“议论纷纷”一词的意思,而且,从动物们的口中,我们可以找到猫头鹰最后没有当上大王的原因:尊重,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不管是大王还是普通百姓。而这正是本文的意蕴所在。因此,让“议论纷纷”议论起来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断:



师:猫头鹰的命令一发布,大家就议论纷纷,他们都会说什么呢?(指图)比如小兔子──



生:小兔子说: “晚上出来,多害怕呀,再说,我习惯白天出来,晚上睡觉的。”



师:其他人说什么呢?



生:棕熊说:“这是什么命令啊,我还是头一回听过。”



生:袋鼠说: “是啊,是啊,狮子大王可从来没有这么要求我们过。”



生:斑马说: “为什么一定要像他一样?晚上不让睡觉,谁熬得住啊!”



生:野鸡说: “这下,我们可倒霉了,晚上出来飞,怎么能看得见东西呢?”



师:大家这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就叫──(生:议论纷纷。)



师:对!从你们刚才的议论中,我听出来了,猫头鹰的这个命令,大家可是不赞成啊!难怪要“议论纷纷”了。



从这个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对“议论纷纷”一词学生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词意理解上,而是赋予了它实际的内容,这个内容又直指猫头鹰荒谬自私的命令。至于猫头鹰为什么不得人心,学生在议论过程中已有所理解,教师就不需讲什么了。



我们常常说,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蕴,都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而这字里行间的或陌生或熟悉的词语,如果我们能注意到它们,看到它们可以生发的潜力,并且给它们足够生长的空间,是真的可以开出色彩斑斓的“语言之花”的!



《酸的和甜的》如何走出狐狸的“狡猾”



尽管生活中的狐狸许多人并不了解,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狐狸却是很受作家和孩子欢迎的角色,并且他们多以“狡猾”的形象出现。何止是狐狸,有多少动物在文学世界里成了一些词语的代言人。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开始他的教学:“在你的印象中,狼(小羊、狐狸、小鹿、小猪)是什么样的动物?”于是,“凶狠”“善良”“狡猾”“美丽”“憨笨”就这样与这些动物联系在了一起。



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的确曾经帮了我们教学的忙,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以这样的固有经验参与进来,减小了理解内容的难度,增加了朗读的形象性。但是,就是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却也为我们正确理解文本,带来了人为的障碍。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一文就是典型的例子。听课中,我多次看到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明明葡萄是甜的,为什么狐狸偏偏说是酸的呢?



生:狐狸很狡猾。



生:狐狸很坏,它吃不到葡萄,也不想让别人吃到。



生:我们不能听信狐狸的话。



课文《酸的和甜的》脱胎于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这是显而易见的。《狐狸和葡萄》的原文如下: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课文《酸的和甜的》是这样开头的: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结尾: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篇脱胎于《狐狸和葡萄》的童话故事,它所要说的却是另外的故事:松鼠听了狐狸说葡萄酸的话,确信不疑,并告诉了同样确信的兔子。猴子听了松鼠和兔子说葡萄酸后,得知他们都没有尝过,就大口吃了起来。后来松鼠和兔子也尝了尝,才知道葡萄不是酸的,而是甜的。



在这里,狐狸是个名副其实的配角,它的出现,仅仅是故事的一个引子。



如果让“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一句吸引住我们的目光,从而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回答这个问题,就偏离了文本的主旨。那么, 《酸的和甜的》一文的教学如何才能走出狐狸的“狡猾”呢?



(一)巧妙对比,凸现形象



教学片断实录:(学生读了课文的2-6段后。)



师:同学们,同样是喜欢吃葡萄,同样听到别人说葡萄是酸的,可是小猴子与松鼠、兔子的做法哪里不一样呢?谁发现了?



生:小兔子没有自己品尝,小猴子很聪明,他自己尝了一下才晓得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



生:小猴子先问一下情况再品尝一下,才知道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



师:你认真读书了。



生:小兔子和小松鼠只听别人的话,却没有自己尝,小猴子是既听了别人的话还认真尝试了。



师:“尝试”这个词你用得特别好,发现了他们的不同。松鼠和兔子光听别人的话,而小猴子却要自己尝,这只小猴子就是与松鼠、兔子不同,它看到葡萄架上紫红色的葡萄,就迫不及待地──(生: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师:这只小猴子与松鼠、兔子不同,听到别人的话,他要──(生:自己问一问。)



师:这只小猴子与松鼠、兔子不同,他呀,问清了情况, 他还要──(生:“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狐狸“葡萄是酸的”一句话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也是一块有关轻信盲从的“试金石”。



在学生读懂读好了写松鼠、兔子和猴子的段落后,教师让学生稍事停留了一下──请学生说说同样是想吃葡萄,同样听别人说葡萄是酸的,小猴子与松鼠、兔子三个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通过对比,小松鼠、小兔子的轻信凸显了猴子的形象:他不光听别人说,还要自己尝一尝!虽然只是对比,没有孰是孰非的思辨,却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及时梳理了文本留在头脑中的形象,为下一步深入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轻轻带过,回归重点



教学片断实录:



师:见小猴子吃得这么开心,松鼠和兔子跟着吃了一颗,唉,才发现葡萄是如此的好吃,如此的香甜,吃到了甜甜的葡萄,我们真应该为他俩高兴,可是他俩却皱起了眉头,还有一件事没有搞清楚呢!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师:是呀,明明是甜甜的葡萄,狐狸为什么说是酸的呢,让我们带着小松鼠和小兔子,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起看看那只狐狸吧。我们一齐来读第一段,“葡萄架下──—(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孩子们,狐狸摘到了几颗葡萄?



生:一颗也没摘到。



师:噢,原来它一颗也没摘到呀,所以它就硬说──(生:葡萄是酸的。)



师:狐狸是在安慰自己吧?可小松鼠和兔子终于吃到了葡萄,也终于弄明白了问题,这时候他们站在葡萄下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它们一定会想,以后我们应该向小猴子那样,先尝一下再说。



生:以后我们不能凡事光听别人说,也要自己亲自体验。



生:它们两个肯定说:我们一定要向猴子学习,不但要聪明还要敢于尝试。



生:小兔子会跟小松鼠说:明天我们把葡萄拿到狐狸家里去,给它也尝一尝,看看到底酸不酸!



生:我觉得我们以后不能只听信别人的话,要争取自己得出结论。



生:它们会说有时候要听听别人的,有时候也要自己试一试。



师:你看他说得多清楚,“有时候……有时候……”



生:我们以后要学会尝试,不要被别人骗了。



生:小兔子会责怪小松鼠,你有时候别人的话要听,有时候就不要听。



在学生初步感悟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这一疑问,再回到第一段,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狐狸是多么想吃到葡萄,只是他努力白费了,自然点出狐狸的话无非是自我安慰罢了。之后没做过多的纠缠,而是将话题一转,设置了对话情境: “此时小松鼠和小兔子会说什么呢?”因为明确了狐狸只是说给自己听的,并没有故意去骗谁,对话的焦点就集中在松鼠和兔子身上,学生的感悟也就自然直逼课文的主旨,教与学也就有了深度(虽然还有相互的埋怨和迁怒于狐狸,但毕竟使其看到了自身的问题),而这样的感悟对二年级孩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三)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教学片断实录:



师:《酸的和甜的》这个故事有趣吗?



生:有趣!



师:我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故事,也很有趣,一个故事的名字叫《小马过河》,一个故事的名字叫《咕咚》,快快读读吧,说不定你还有有趣的发现呢!(生读两个故事。)



师:这两个故事与《酸的和甜的》故事相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马过河》的故事也是说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试一试的道理。



师:那么《小马过河》的故事是说什么事要试一试?



生:是河水深浅这件事。



师:你的发现很了不起!



生:我发现, 《咕咚》中的野牛就像《酸的和甜的》中的小猴子一样,看到大家都跑,他要问一问是怎么回事,才发现咕咚不是可怕的东西,只是木瓜掉到水里的声音。



师:你找到了小猴子和野牛相同的地方,一定是边读边思考了。



生:狐狸、小鹿它们听见小兔说咕咚来了,就跑,它们很像《酸的和甜的》中的小松鼠和小兔子。



师:你们真会发现,看来,不光是吃葡萄,做什么事也不能光听别人的,还要自己动脑筋,亲自尝试一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今天我们读的三个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拓展阅读,并不是鲜见的做法。这个教学片断则向我们展示了对比阅读的魅力:在阅读中,学生读、思、说融为一体,通过故事、人物的对比,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加深入,还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故事内容虽然各异,但却蕴含着同样的道理,使他们由一事一物看到几事几物,从而领会到凡事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



这个课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要走出狐狸的“狡猾”,就必须走出我们惯常的思维定势。而走出思维定势,不仅有利于正确地解读文本,也有利于我们不被“狐狸为什么偏偏说是酸的呢”这样的话所迷惑,从而走出教学的误区。



例谈低年级童话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要求中也特别突出这样的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人教版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中,童话体裁的课文占了很大比例。《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呈现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都要求我们在童话阅读教学中要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谈童话的阅读教学。



(一)想象入境,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习作,都突出和注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童话,语言浅显、生动,语句流畅、简洁,对发展儿童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积极作用。



如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向学生展示了怎样看待别人的短处和长处,揭示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呀?你看我,多漂亮!”“你怎么不说我啊?” “说你什么呀?” “说我不会结枣子呗……”这些对话,都非常符合儿童的生活用语,是孩子间相互说话的语气,感情色彩鲜明,人物的心态性格跃然纸上。如果学生能把这些情感通过朗读生动地表达出来,他们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锻炼。



那么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更深层次地来体悟这些平常化的语言呢?



【案例一】《小柳树和小枣树》



师:如果你是森林爷爷,在“五星小树”的评选中,你准备给小柳树打几颗星呢?读一读课文,再说说理由。



生(读文后):我给小柳树评三颗星。因为她在那么多树木中显得非常美丽,还能让人们遮阴凉,就是有点骄傲。



师:那她有多美丽呢?请这位“森林爷爷”夸夸她,我们都来听一听。出示:



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小枣树的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春天,小柳树发芽儿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



又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低段阅读教学举要

师:好美的小柳树啊,简直就像个俊俏的小姑娘。谁来说说这个小姑娘和小枣树相比都哪漂亮?



生:她的腰细细的,能在春风里跳好看的舞;而小枣树很僵硬,又弯弯曲曲的,不会跳舞。



生:她还穿一身浅绿色的衣服,颜色真好看;可小枣树光秃秃的,没有好看的衣服可以穿。



生:等小柳树长出绿色的长发时,小枣树才开始长出小小的叶子。



师(演示课件):是啊,和小枣树相比,小柳树腰细细的,叶子绿绿的,春天长出嫩绿色的小芽儿,过几天变成浅绿色的小叶子,慢慢长得又细又长。连诗人都夸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让我们都来夸夸小柳树。(生齐读。)



师:所以,漂亮的小柳树有点骄傲了。请你边想象小柳树的表情和动作,边练习读读她的话。出示: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师:谁能把自己想象成小柳树,带上动作和表情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做出不屑的表情,边说边提起自己的裙角)有感情朗读。



生:有感情朗读。(读完后甩了一下自己的头发,又转了一圈身子。)



师:是啊,小柳树觉得自己比小枣树美,就骄傲起来。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生读。)



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儿童脑海中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理解的过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启发想象的过程;而启发想象的过程,正是学生逐步对童话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认识小柳树的美丽是认识她骄傲的前提,老师引导学生身入其境地想象、朗读,完全把自己置于课文的角色之中。小柳树那孤芳自赏的骄傲,洋洋得意的心理,通过学生富有想象力的语气和动作,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来。



(二)想象悟情,深化语感



童话作为阅读内容契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它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激发“童趣”,从而进入“童话世界”。童话教学应在这个基础上激发童稚之心,用他们的心理、眼光进行阅读理解。在语感训练中,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味、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积淀语感。



【案例二】《小柳树和小枣树》



师:当小柳树看到小枣树结出了又红又大的枣子,她很担心小枣树会说自己。再读读她以前说小枣树的话,她心里想小枣树会怎样说自己呢?



生:喂,小柳树,你怎么一点果实也没有哪!你看我,结了这么多又大又红的枣子。



生:喂,小柳树,原来你只会长叶子呀?你看我,既长叶子也长果实,多好啊!



师:我们看小柳树的“说”和她想象的小枣树的“说”,仅仅是“说话”的意思吗?



生:不是说普通的话的“说”,这里的“说”显得挺骄傲。



生:都在说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



生:都有点儿教训人的口气。



师:是啊,有时我们做了错事,家长、老师都会──(生:说我们。)



师:我们放学回家晚了,可能就会挨“说”了。所以,小柳树说“你怎么不说我呀”,是担心小枣树嘲讽她。而小枣树从来没这样想过,才奇怪地问“说你什么呀?”请同学们小组间练习读一下第五、六自然段。



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师:自己读一读第七自然段,看看小枣树发现了小柳树身上的哪些优点?



生:她比小枣树绿得早,落叶晚。



生:长得快,长大了,人们可以在树阴下乘凉。



师:多可爱的小枣树啊,她的话让小柳树不好意思地笑了。为什么啊?



生:因为她不但没说小柳树,还表扬了她许多优点。



师:谁来当宽容温和的小枣树表扬一下小柳树?



生:有感情朗读。



师:是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你就是那不好意思的小柳树,你能把以前说的话收回来,也学着表扬一下小枣树吗?



生:你虽然在春天发芽、长叶晚,绿得比我慢,可是到了秋天,却能结出又红又大的枣子;你虽然没有我长得快,却能每年都给人们奉献甜甜的枣子。人们年年都能吃到香甜的枣子,这有多好啊!



儿童的言语感受同他的想象世界密切相关,离开了想象,就难以获得具体扎实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前后联系,结合人物的对话,认识到了“说”字后面的丰富含义;让学生想象小枣树会怎样“说”小柳树和小柳树认识错误后会怎样表扬小枣树,不仅学习掌握了一些句式,而且在想象的体验中认识到了“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这样深刻的道理。这些富有实效的教学措施,正是借助了想象,才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一次有深度的对话,获得了丰富的语感体验。



(三)想象说话,训练语感



童话在结构上大多采用“反复”的手法,人物活动、情节发展明确而有次序,相同的情节和语言重复出现,在故事中反复强化表象。这种特点非常利于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上的迁移运用。而语感,是在语言实践中完善起来的,只有经过反复应用,才能得以熟练化、自动化、直觉化。



【案例三】《自己去吧》



师:同学们已经反复读了课文,还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个短小的童话故事背诵下来了。下面我们就同桌间互相配合,选择一段表演。可以加上你们自己的想象,让这个童话故事更精彩。



生(表演):鸭宝宝:妈妈,妈妈,我想去游泳,您带我去好吗?



鸭妈妈:孩子你自己去吧。



鸭宝宝:我害怕,妈妈还是您和我一起去吧。



鸭妈妈:你一定行的,小溪的水不深。



鸭宝宝:我不敢去嘛。



师:谁来帮帮鸭妈妈鼓励鼓励呀?



生:你的脚掌会帮助你的。



生:你要大胆些!水不深的,或许刚没过你的身子,你可以试着游一游。



生:你要相信自己!老师不是经常说每个人都要认为自己能行吗?



生:你就去游吧,我保证你不会有事的!



师:小鸭子,这下你有信心了吗?



大家:快去吧,快去吧!你自己试一下嘛!



(饰演小鸭子的同学调皮地做游泳状,游来游去。)



师:同学们的表演可真精彩!看看这些图片(猫妈妈和小猫、猴妈妈和小猴、妈妈和女儿),你能试着仿照课文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吗?



生:晚上,小猫肚子饿了,就对妈妈说: “妈妈,请你帮我捉只老鼠吃好吗?”妈妈说: “孩子,自己去吧!”小猫在黑暗中瞪大了眼睛,发现了一只小老鼠,它东跑西跑,终于捉住了那只小老鼠,饱餐了一顿。小猫学会了自己捉老鼠。



师:你讲得真是太生动了,尤其是小猫捉老鼠的过程,比课文还要精彩呢。请同学们选择一幅图片,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个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看谁是我们班的“童话大王”。



《自己去吧》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极富童趣。两个段落,构段方式、语言表达都采用了“反复”强化表象的手法。教师组织学生选择段落创造性表演,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实现了语言的内化,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做事不要依赖他人,而要自信、勇敢,才能学会生活的本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看图依照课文创作童话故事,不但可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对思想感情的体验,而且更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教材中的许多童话故事,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熊住山洞》《称赞》《从现在开始》等,都有这样回环往复的特点,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和再创作,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10: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