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普遍学生的逃学现象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物理系00级(1)班 王岭平 王军成
案例:
“胡文君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工程师,家住上海。她是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2至3岁时,她曾被寄养在外婆家。虽然,胡文君的母亲认为父母对两个孩子总是一视同仁的,但胡文君仍感到父母偏爱哥哥。不过,母亲也承认,胡文君的哥哥学习成绩一向比妹妹好,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取重点中学,这一点父母确实比较满意。胡文君小学毕业时成绩并不理想,望女成凤的父母多花了1万多元钱,将她送进了一年‘区重点’。不料,在重点中学里,胡文君更加相形见绌,绝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上都同她有明显的差距。她认为,老师、同学似乎对她另眼相看,将她视为靠花钱进重点中学的‘劣等公民’。更使胡文君难以忍受的是,回到家里后,父母仍然不停地向她施加压力,每天几乎都重复同样的话:“为什么都是父母所生,你哥哥书能读好,你却不行,你就是不肯用功。”每到考试前,父母更是定下分数线,要其完成。然而,自从进入初中以后,胡文君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初二上学期,面临着期末考试必然失败的局面,胡文君拿了100元钱离家,决心辍学,从此便杳无音讯,父母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报纸上、电视上发出寻人启事,仍然如石沉大海,毫无回应。”请分析这种逃学现象?
——参考“思库学习网”《素质教育》案例分析
分析:
逃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逃学并不仅是一个由学校纪律来处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情绪和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尽管逃学的具体情况大相径庭,但仍然能找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斯坦德莱(Stadlen)指出,与对照组相比,逃学者的平均智商较低,学习成绩不佳。大部分长期逃学的人,宁可同伙伴们一起玩而不愿到校,只有少部分逃学者单独活动或呆在家里。长期逃学的孩子具有结成团伙的倾向,尽管也有例外的情况。那些有心理障碍或社会退缩的青少年,如果又缺少朋友的话,往往成为独来独往的逃学者。
在我国,逃学往往直接起因于家庭。再婚家庭或单亲家庭逃学者较多。这类家庭中的逃学者,至少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受父母虐待,或父母根本不照管孩子,孩子便转向团伙寻求认同和温暧;二是孩子的母亲或父亲存在倾向问题,他们将孩子视为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心切,教育方法却简单粗暴,有的往往无意中将对前夫(妻)的怨恨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忍受,又遇同伙,便以离家逃学来求暂时的解脱。一般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孩子考试失败,害怕受罚,亦可造成逃学。教师及同学对差生的歧视,亦可成为逃学的诱因。有的逃学则是由孩子自身的病理心理或精神障碍所导致。
“胡文君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工程师,家住上海。虽然,胡文君的母亲认为父母对两个孩子总是一视同仁的,但胡文君仍感到父母偏爱哥哥。不过,母亲也承认,胡文君的哥哥学习成绩一向比妹妹好,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取重点中这,这一点父母确实比较满意。胡文君小学毕业时成绩并不理想,望女成凤的心切的父母多花1万多元钱,将她送进了一所‘区重点’。不料,在重点中学生,胡文君更加相形见绌,绝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上都同她有明显的差距”。父母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他们也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比起学习,孩子需要得更多的应该是家长的理解和老师的关心和鼓励,而不是家长和老师的指责和施压,经常这样孩子产生逃学厌学这也就很自然了。所以学校和家长平时应该多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给他们一个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自己去领悟自己的不足,从而自己自行改正,我想这样要比那种施加压加和指责好的多。
胡文君的例子,在今天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里显然具有典型意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们,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孩子提出种种要求,他们总是拿自己的童年作参照,顺利成章地感到孩子是生活在蜜糖中,哪里还会有什么痛苦呢?而且,家长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有书读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唯一价值。其实这些都是偏激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总之,解决这种厌学逃学现象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要急于求成,使孩子能从可实现的成功之中获得满足。另外由于教师往往无意中偏爱为班级整体作出表率的优生,而忽视或无意中打击差生,因此,作为教师,他们应该为差生、特别是为那些本身有较严重情绪问题的孩子提供帮助和鼓励。同时,注意在班里为这些孩子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这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只要有关方面通力协作,逃学问题一般是可以解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