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一学校跨市补课公众热议跨市补课评论时评实验学校
2月1日,沈阳雨田实验中学西校区400余名初三学生,携带被褥行李,与学校教工一起分乘10辆大巴,赶赴100公里外的鞍山市汤岗子镇补课。此事被曝光后,沈阳市教育局要求该校立即停止补课,对学校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据悉,涉事学校有“前科”。(2012年2月5日《京华时报》)
在补课辅导问题上,这所私立学校属于屡犯不改。我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沈阳市义务教育条例》和《沈阳市教育局关于禁止义务教育学校违规补课的通知》都明确规定,学校在假期不得开设任何补课辅导班。教育部门“禁补令”三令五申,雨田中学却仍然顶风上,兴师动众、铤而走险、浩浩荡荡地组织跨市补课,这胆儿的确是够肥的。那么,为什么教育部的禁令到了下面就无法实施呢?为什么一些学校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补课呢?为什么家长都支持学生参加补课呢?
就此,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专家蒋春阳认为,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模式没有变,分数仍是衡量学校、老师、学生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因此学生、学校双方都有补课需求。正因为对升学率的追求,才迫使一些学校铤而走险。这一观点也与多数网友的看法相同。
实事求是地说,教育部的“禁补令”落实不下去,学生在假期里颇遭“恶补”不得休闲,的确与追求升学率相关,但它还不是全部原因,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必须看到,在人口出生率下滑、生源“外部分流”、高考录取比例攀升和高校投资收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现状日益改善。2011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已达到72.3%,而黑龙江、海南、辽宁、北京、上海等省市已进入“90%俱乐部”,上大学不再是梦,高考指挥棒没有过去那么神灵了。
我觉得,在各地教育部门“禁补令”颇出的高压态势之下,学校“补课风”依然盛行,我行我素,以下三个因素也不可小觑。
其一,奉行潜规则,制度虚设。上有政策,下的对策的关键是潜规则大行其道。如今,在许多人眼里,如果“靠山不吃山、靠水不吃水”就不正常,就是大傻瓜。他们的逻辑是,逢“水”遇“山”不吃白不吃,不占白不占。于是,规则被潜规则取代,许多正常的变成了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反倒正常了。明明是严重触犯了“禁补令”,但私下运作一番便大事化小,小事皆无了;明明是正课时间内学懂弄通的课程,但教学计划非得拖到课外时间完成;明明是下学期的新课程,但课任老师非要利用假期提前讲授……个中奥秘只有一个,权力变现,花钱能摆平,加钱学业成。这也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奉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之价值观念的真实地反映,其实质是“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一些学校与教书育人的方向渐行渐远,令家长不堪重负。
其二,教育功利化,利益在先。我们的教育不仅是追逐功名的载体,也日益演化为谋求高额利润的工具。教育功利化,补课市场自然大。“补课风”盛行,就是教育功利化惹的祸。补课关系着收入,补课可增加收入,学校之所以顶风而上变着法偷偷补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高额利益的诱使,可以为学校赚得一笔不菲的资金,老师也利在其中。而老师以任课教师的身份单独起灶给学生补课,那更是收入可观。据说,一些语文、外语和数理化老师,一个假期里收个万八元补课费,那是很轻松平常的事情。事实上,一些学校和老师正是抓住了家长那种“毕竟大家都在补,咱家孩子不补落后了怎么办”的心态,才斗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花样翻新,巧立名目,不断变现公共资源,心安理得地从家长身上大把捞钱,自然也不会放过家长手中的权力资源,催生腐败行为。
其三,牵挂孩子安全,防止放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关注孩子健康、关爱孩子生命,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日益成为家长的首要共识。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许多家长都首选送孩子去参加补课班或培训班。尤其是在一些社会治安秩序不好的地方,由于“学生放假,家长‘上刑’”,惶惶终日,心神不安:因为自己要上班工作,无暇照顾孩子,整天把他们单独放在家里很不放心。对于低龄孩子,家长总是惦念他们能不能按时吃饭,有没有私自溜出去淘气,会不会鼓捣家电、厨具等引发意外事故,能不能上坏人的当等。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则担心他们整天沉迷于电子游戏,或上街去泡网吧,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涉足不健康娱乐场所,东拉西扯,到处乱跑,惹事生非,沾染上坏习气,荒废了学习。而把他们送到补课班或者培训班,让老师替自己管束就免去了许多担心与牵挂,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上述原因说明,教育趋向功利化,学校和老师执着追求“额外高收入”,积蓄“小金库”和“私房钱”,学生是受害者,在劫难逃,无法幸免,毕竟“在人屋檐下,焉能不低头”,谁都不敢轻易得罪老师。而目前家庭和社会都缺乏让孩子在假期里真正放松身心的环境与条件,必将迫使他们不得不走进补课班或培训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里就是保证孩子假期安全的“避风港”。在家长心里,只要孩子在假期里不出事就好,至于能学习到什么则是次要的。
需求决定市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既然补课班或培训班在目前根本就禁不住,禁也不现实,那么,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禁补令”,强化管理规范工作,允许一些合理的补课形式存在,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做法。否则,总是下空头命令,禁而不止,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太损伤政府公信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