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7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2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26:17 | 只看该作者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孩儿校区  陈金晶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
教师先简要叙述: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含义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
教学新课:
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例1前,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使学生直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枝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说明要把6枝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注意分的过程.
先每人分1枝.教师提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再每人分1枝.教师接着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班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枝?(每人分得2枝.)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     
教师板书:同样多
接着教学例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或其他实物),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仿照刚
才教师分铅笔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要求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实际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特别要看一看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
学生摆完后,教师让一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学生:先把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每份放1个,正好放完.)
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然后教师着重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在“同样多”的旁边板书:平均分
教师提问:把上面分12个小正方体这件事,怎样用“平均分”这个词简单叙述出来?(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启发:要求怎样分12个小正方体?每份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上面分12个小正方体这件事可以这样说:“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再提问:“每份几个”(3个.)
2、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出示“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小三角形.
提问: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平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在演示平均分时,要特别强调:要使每个盘里的桃同样多,应该先把桃每盘放1个.边分边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一步一步地自己摆学具. 每盘放1个,分完了吗?(没有.) 再每盘放1个,分完了没有.(分完了.) 每盘放了几个?(2个.) 是不是同样多?(是.) 这种分物品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教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提问: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是说的什么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概括出:上面这样分物品,都是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 板书:除法
课内练习。
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下一次我们还要学习新的知识。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26:45 | 只看该作者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上完这一课后谈一谈收获与不足。
这一节课的收获:
    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学习除法的第一种(例4):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通过分一分,引入除法。学习除法的第二种(例5)。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读写。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不足之处:
    其一:《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误区:过份地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发挥,任何知识都千方百计地引导,一定要让知识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如第一次我教学这一课时,在引出÷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能不能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平均分呢?学生由于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基本上是用“猜”的,他们说出了×、+等各种符号,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有一位同学终于猜出了是“÷”,整个过程花了3分钟左右。课后我进行了思考:这样的创造是真的创造吗?归根到底,这个知识还是教师“挤牙膏”似地从学生地方挤出来的,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并不见得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又进行尝试:同学们,平均分在我们数学上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你认识吗?(学生纷纷说是除号),再请他们观察除号有什么特点。与第一次的教学相比,这一次直截了当地出现÷,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加深了对除号的认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其二:而对于除法的读法,看似很简单但还是有个别学生要搞错或是写错别字。在练习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偏差,例如:12人坐4条船,平均每条船上坐几人?有学生写12÷3=4。还有这是不尴不尬的课,有些学生在用乘法求商做,有些学生还停留在实物的摆放,所以做出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很令人头疼。老师又不能明讲,在课堂上,也形成了快慢明显的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已经上了两天平均分的知识了,虽然还没有上除法,但这个知识已经呼之欲出了,所以在今天上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在情境引入之后说:象这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我的话刚说完,还没等到我把课题引出来,下面的学生就都在喊叫“老师,我会了!老师,我知道除法怎么算……”看到这种情况,我在心里暗暗的想:看来我不能按原来的设计进行了,要做一下小小的改变。因为学生是带着骄傲和自信的情绪来告诉我这个老师:我很能干!如果我生硬的把他们堵住的话,会大大伤害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是我高兴的说“啊,你们都知道除法的知识了,真了不起啊!那谁来把你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告诉我。”举起的小手一只比一只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35除以7等于5。”我赶快把这个算式写下来。有的说:“老师,我知道算除法用乘法口决。”有的说:“1除以100等于1。”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还有除不尽的除法,有余数。”……热情那个高啊,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他们在课余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看看说的差不多了,我问了一个问题:“35除以7等于5里面的35表示什么呢?”有一个学生起来说:“35是被除数。”我说:“那是它在除法算式中的名称,不是它表示的意义。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有关除法的的知识有的是对的,但不全面,有一些知识是错误的,还有很多是你们不知道的。”说到这我有意停顿一下,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思索的神情。我又接着说:“那你们想不想把不全的补全,把错的改正过来,把不知道的都学会呢?”同学们齐声答到:“愿意。”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的注意力也集中了,生怕错过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了。如果我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一味的按自己的原有教学程序进行的话,那有的同学认为除法他已经会了,就不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在下面做小动作,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要说的话没说出来,一节课都有可能纠缠在这个问题上而无心上课,那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看来,在课堂上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特别是我们预设之外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如课的开始,我利用课件小动物庆丰收聚会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我又利用两只小熊猫为分竹笋为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熊猫的话会怎么分?为什么要这样分?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合理,最公平?为什么?这一系列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如何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同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平均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让学生把小棒当成熊猫的竹笋、猴子的桃子、松鼠的松果,兔子的萝卜,让学生充分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让同桌俩互相交流自己的怎么分的,同时在全班交流自己是怎么分的。注重了分的过程及方法,使分法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平均分,也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接出我又让学生找这几种分法的相同点,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这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三、练习设计的多样化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了两次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及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尝试、探索、操作,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勇于质疑、悟理,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探索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2: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