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0: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打白骨精》教后反思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我上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不同这一文章特色,并出示原文片段,让学生领略古典名著的精彩,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入文本,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点。     该课表现突出的几方面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我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我们时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会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4、重视课外知识的积累
在学习完三打后,合作探究为什么要写“三打”, 为什么一打不行,二打不行,三打就行了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有“三”字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古典小说中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波三折”。把人物的情感,心里的距离拉大再拉大,故事的情节就产生了,人物的性格就站立起来了,故事的主题就深刻了,这就是古典小说的魅力。如果抓住这个特点,打开人物情感的密码,这就是走进经典的一把钥匙。你还知道哪些与“三”有关的故事吗?生:三气周瑜,三顾茅庐,三借芭蕉扇……
5、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只见山上山势险峻,峰峦重叠。(原著: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那是怎样的村姑呢(原著: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把原著中的经典描写非常自然地引进了课堂,增加了教学的情趣,提升了汉语的魅力。调节教学的节奏,演绎教学的精彩。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打白骨精》,主要情节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我们姑且也起一个名字,叫“用具”——希望让学生以《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知识,更好地阅读《西游记》。因此,本课的课型是一节名著导读课。
    这种教学探索,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我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力以文学理论对于小说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开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即将走向中学的学生们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我期待着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带动读书与教书的协同发展,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此作为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0:42:52 | 只看该作者
《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课文通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表现了孙悟空机智、勇敢、坚定不移、本领高强的特点。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因为这个故事学生比较熟悉,想把学生熟悉的故事上出新意,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收获,我就要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自主的角度出发,设计好学习环节。我就要求学生通过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会阅读方法。

一、重视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老师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并且找出三次斗争中,描写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语句,并且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引导,及时点拨,当学生根据自己所找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的时候,我会及时给予肯定、指导,启发他们能够合理的运用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前提的,教师在整节课中安排了哪些内容,学生都必须无条件的被动接受。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样可以由他们自主选择。

兴趣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的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的问题,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生兴趣,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老师则正确引导,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在《三打白骨精》片段教学中,后两次的斗争情形,我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其中一次感兴趣的斗争进行讨论。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能侃侃而谈,可以看出学习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这样的小组学习方法也是他们能够放开自己的重要因素,足以看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带来的诸多好处,也有利于课堂效率的大大提高。从学生的最后交流中,我看到了成效,几乎所有发言的学生都能够很准确的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到人物的特点,而且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说的说出来,并且是有质量地说,更可以看出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需要改变一下方式,把学习的权利真正的还给学生。

三、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此次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教学完第一次斗争的情形后,我带着学生回顾了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并归纳了方法:阅读课文——画出句子——品析词语——体会性格。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这样带着学生运用学法,通过这次的尝试,我觉得更有必要,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掌握方法,特别是阅读的方法,有了清晰的归纳,直观的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当我引导他们说出第一步“阅读课文”,后面的方法学生也能相应说出,说明他们对之前的学习方法印象比较深,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文中反衬对比的手法贯穿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白骨精的“三变”都被悟空识破,并最终丧身在孙悟空的棒下,说明了什么?孙悟空的本领更胜一筹。悟空的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正是因为妖精的诡计多端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和惩戒,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体现了他的坚定不移。唐僧的表现也很好地衬托了悟空的形象。教学中我们要把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领会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当然,我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关键词句的深入挖掘上还欠缺,在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先得仓促,没有完全展示出学生精彩的回答。我认为,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周全一些,因为我们都是本着上好每一节家常课的心态去认真备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0:43:13 | 只看该作者
 《三打白骨精》教后

昨天我上《三打白骨精》一文。课堂上,我从有关孙悟空歇后语入手,给学生提供一段“有氧体操”,接着让学生回忆《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故事,给学生一次海阔天空的“西游人物之旅”。这样的导入,我觉得能让学生很快的产生兴趣并唤起他们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

在教学课文时,我先抓住“三变”,让学生圈圈划划、读读说说,并再次用歇后语归纳人物特点(白骨精三变——____________);接着同样让学生划出描写孙悟空“三打”的语句,让学生细细地去读,从中品读出悟空的火眼金睛、机智勇敢、坚持正义、疾恶如仇等,再次让学生用歇后语归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_____________);然后,我请学生深入思考“三变”“三打”之间的关系,扣住关键词分析三次变与打的不同;最后我让学生看看唐僧在面对“三打”时的态度。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我有两点在贯彻之后,有一定效果。

一、考虑学生情况,从学生现有知识出发,抓住出发点。

《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已经通过不同途径看过很多遍,像《三打白骨精》这样的经典每个学生都能流畅地讲述。所以在选择《三打白骨精》作为名著导读指导的时候,绝不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熟悉故事很打程度上源于曲折离奇的情节,而非语言本身。这样的学情为我寻找教学的切入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我从语言出发,联系学生现有储备,引导孩子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感受白骨精的阴险、狡诈、伪善,感受《西游记》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这个特点。

二、划划读读,集体交流,发现于文字背后。

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对于名著导读来说,那就是要通过一堂课的引领让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关于名著阅读,有观点认为应该指导学生用文学的方式来阅读。我以此为理念,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反衬”的写法中研究人物特点。当学生在“三变”“三打”的交流中,在对语言的品味分析中感受了白骨精和孙悟空的特点后,学生凭借原有经验和本课所学,通过发现“三打”与“三变”的关系,对“反衬”写法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在研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比如对“美貌”“八旬老妇人”“劈脸打来”“当头一棒”“抡起一棒”等比较分析,再比如对“闪”“夺”等词的准确理解,对发现名著的语言魅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课后,我发现自己班级的学生对问题不太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很不自信,我想今后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多鼓励他们,多肯定他们。这堂课上,我的教学语言也有待锤炼,在卡壳的时候反应要更加迅速,对学生的回答,更要头脑冷静,给以正确的评价和及时的引导。此外,在适当的时候,我要更多发挥感情朗读的效用,向季燕红老师学习,以感情读助感悟,感情读出来,理解也就到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0:43:30 | 只看该作者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第二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把“三打”、“三骗”、“三责”整体拎出来,通过比较“三打”的异同,分析比较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通过两段《西游记》原文的介绍,引起学生对原著的注意,有效连接课内外的知识。

本节课我一共上了两次。第一次上课,我过高估计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要求学生体悟作者写“一打”的思路,让学生自学“二打”“三打”,再依次分析比较,得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由于学生不太适应这种从总体上拎课文主旨的教学方式,课堂耗费许多时间。越是着急,越是想让学生的答案往我预设的答案上靠,“变——识——打——果”的学法基本上是我这个教师自己说出的答案。孙悟空“一打”白骨精是教学的重点,把“一打”分析到位了,就可以把学法指导贯穿到“二打”“三打”中去。这是我在班级第一次试上以后的感觉。为此,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有意识的在“一打”上多用了点时间,让学生经过“读课文——画句子——品词语——悟形象”的步骤自学“二打”“三打”。这个环节有了,但没有考虑给孩子再读的机会,导致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课堂上我注意让学生品味有关三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并通过表格对比三次打的异同。评课老师认为应该重点把握课后习题3的句子,把教材资源用到位。备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囿于公开课的时间关系,我没有一一给学生分析解读。我认为学生有个性解读的权利,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妇人”中的“闪”字,学生已经意识到这个动作的怪异,意识到这个老妇人的不用寻常之处,所以我就没有再去讲解的必要了。但本节课,动词把握较少,引领学生通过动词分析品味人物的心理我做的太少,因此,牛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人物形象浮在表面。的确!

为了让课堂气氛不至于沉闷,我在课堂上尝试了让学生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读“美貌的村姑”,让学生扮演“白发老公公”,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了“抡”的动作。但就是这个角色扮演,我遭到了全校语文老师和专家的批评:道具准备不充分,怎么能用扫把代替金箍棒呢,外形不对,重量也不对;学生的表演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任意篡改教案的设计,热闹有余,深度不足;要注意课堂生成的适时、适度、适量问题。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的课堂一般比较轻松自在,每当智慧的火花迸现时,自己都会为一时的灵感而激动不已。听了专家的点评,我才明白课堂一个瞬息万变的地方,即使有变化,有生成,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比名师的课堂,往往在最不经意间方显匠心独运。而像我的这些花架子,徒具热闹的表面,只会贻笑大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次研讨课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只有不断打磨自己,才能让课堂真正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0:45:03 | 只看该作者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我觉得,教这篇课文必须处理好两个方面:

一、三打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三打白骨精》是一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的美文,课文的重点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一打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不可分割。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一打”后,先别急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细读“二打”、“三打”,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唐僧对孙悟空棒打妖精的态度。关键要抓住白骨精的“变”,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通过品读,学生对三者的性格特点会了如指掌,深刻地认识到白骨精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坚定不移,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唐僧慈善,有同情心,但却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二、领会反衬对比的作用。

文中反衬对比的手法贯穿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白骨精的“三变”都被悟空识破,并最终丧身在孙悟空的棒下,说明了什么?孙悟空的本领更胜一筹。悟空的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正是因为妖精的诡计多端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和惩戒,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体现了他的坚定不移。唐僧的表现也很好地衬托了悟空的形象。教学中我们要把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领会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03: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