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0 13:12:14
|
只看该作者
19放飞蜻蜓
太谷县小白乡白燕学校 孟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 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 益动物的情感。
重难点:
1、 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
2、 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放飞,进行词汇练习:放飞( )
2、板书蜻蜓,你对蜻蜓有什么了解?学生自由发言。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爷爷,看看陶爷爷是如何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让我们来齐读课题。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一)学习捉蜻蜓部分
1、轻声读课文第1——6自然段,从这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2、学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A我从第二自然段的“慈爱、抚摸”这两个词语知道了陶爷爷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
B我从第一个自然段知道了孩子们玩的很开心。
C我从第三自然段知道了翠贞是个爱思考,做事谨慎的人。因为她不是急于回答陶爷爷的问题,而是先思考之后才回答。
D我从“七嘴八舌”这个词知道了孩子们非常多,他们都想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可看出他们非常天真、可爱。(那你能用“七嘴八舌”说句话吗?)
E我觉得陶爷爷可好了,就像我们的爷爷一样,当我们做错事情时,不是一味地训斥、打骂。
这样的陶爷爷让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让我们大家都当当陶爷爷,齐读第六自然段。
从“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句话让学生懂得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陶爷爷又和孩子们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呢
(二)学习谈蜻蜓部分
1、陶爷爷又和孩子们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放声读课文第七——十自然段,从陶爷爷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哪些了解?你觉得陶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导学案巩固练习进行学习,并且完成巩固练习。
2、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A我知道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生:a蜻蜓尾巴的特点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尾巴的功能是保持平衡,调整方向。(读突出“一节节”“ 又细又长”)
师:蜻蜓的尾巴在飞行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书上却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掉一截,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引导学生理解“据说”的意思:据说就是听别人说,在课文中不能去掉,去掉意思就不一样了。陶爷爷是听别人说的,他自己也不敢肯定,所以要加上“据说”。
师:陶行知爷爷就是这样一个求真求实的人。看来,准确用词很重要。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正确呢?老师查了资料,蜻蜓并没有吃尾巴,而是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
B 我知道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生:a它的眼睛很大,大约占了头的一半。
b蜻蜓的一只眼睛里面就有许多只小眼睛,所以说它的眼睛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
c它的眼睛很奇特,本领可大啦!它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师:a蜻蜓的眼睛还能看到什么?
b蜻蜓的眼睛这么奇特,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表现出蜻蜓眼睛的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C 我知道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生:a“一闪一闪”让我想到了想到了星星、钻石、金子……(蜻蜓的眼睛在阳光下就像星星、钻石一样闪亮,多美丽呀!谁能通过读让老师看到这样美丽的眼睛。)
b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的,好可爱呀。
你能把你对它的喜爱表现出来吗?(指名练读)
用上“一闪一闪” “一撅一撅”这样的词语,小蜻蜓显得格外可爱与活泼。同学们在说话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词语:如小鸭走路一扭一扭的,青蛙的肚皮(生接说)一鼓一鼓的这样语句会更生
D生:蜻蜓的尾巴会点水。(其实是蜻蜓在产卵。)
E老师,我从文中陶爷爷的话语中我知道了陶爷爷是个懂得很多知识的人。
4、课外连接
蜻蜓是昆虫世界最出色的“飞行家”,它不光有神奇的眼睛和尾巴,它还有一堆了不起的翅膀。谁知道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呢?
(三)学习放蜻蜓部分
1、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都听得入神了。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2、谁想当一当陶爷爷,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们说话。(互评)
3、听了陶爷爷的话,孩子们是怎么做的?
4、在陶爷爷的启发下,孩子们放飞了手中的蜻蜓。重获自由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如果你就是这只蜻蜓,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你们说出了所有动物的心声:板书保护动物。让我们在一次齐读课题。
5、总结
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放飞的是真情,是爱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让我们用心去呼唤: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
小朋友 陶行知
捉 和蔼可亲
知识丰富
放 求真求实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一课,娓娓道来这样一个清新的小故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没有横加训斥捉住蜻蜓的孩子们,而是因势利导,将蜻蜓的作用向孩子们一一传 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教育”。掩卷沉思,不由得钦佩教育家动人的人格魅力。教学本课时,我的体会有两点:
一、抓住灵动的语句,走近陶行知。
在本课中,有这样几个词语在文中跳跃:慈爱、小心、商量 我抓住这几个词语, 给孩子们设计了一个问题:从捉蜻蜓部分理解了哪些信息?(从捉蜻蜓部分体会出陶先生的慈爱?)哪些地方体会到陶先生的慈爱?他的慈爱带给孩子们什么?为何要小心地拿着蜻蜓?怎样才是商量的口吻?让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复品读中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在诵读中,孩子们了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诱,询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用?眼睛的结构很复杂……没有丝毫的说教,却是环环相扣,教给孩子们认识蜻蜓的知识,不着痕迹,却水到渠成。同时,我在课上更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商量”,就是态度不居高临下,学生们在朗读中欣喜地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翠贞,似乎在聆听陶先生的教导,将人类的好朋友蜻蜓心悦诚服地放飞。
二、品位课文细节,感受人格魅力
文中有个词: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我让学生辨析为什么作者不用“拿”而用“取”?学生在讨论中七嘴八舌地说:“拿”只是普通的要过来,没有体现一种尊重,而“取”却更体现先生与孩子们的平等相待,“取”的动作很轻微,也很小心,因为先生同样小心翼翼地对待他手里的蜻蜓。确实,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探究与辨析中,这个细小的情节描写也让孩子们领略到了教育家无穷的魅力,让我们教者也深有启发:不仅教知识,更是教学做人。
在“放飞蜻蜓”中,我们也收获了:放飞孩子的梦想,任他们翱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