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崔 峦





和以往的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一样,召开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近期目的是为即将举行的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思想上做准备;远期目的是统一思想,为今后课程改革以及阅读教学深入发展把脉、定向,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突破性。谈三个问题。



一、教学观摩活动已经成为学会的一个品牌活动



一个民间学术团体,除了召开学术研讨会,进行课题研究,如何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层面发挥学术影响力,对全国的语文教学起到一些引领的作用?全国小语会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创办了教学观摩活动这一形式。举办至今,单单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就已成功举行六届。之所以受欢迎,我想有以下原因:1.用课例说话,形象直观,客观上起到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导向的作用。大家来看课,其中一个目的是,看看别的省、市、区是怎么做的,阅读教学取得了哪些新进展。2.层层选拔的过程,就是层层以课为例,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在全国观摩之前,各省、市、区都举办了类似的观摩研讨活动,有的规模很大,受益面很广,以教学观摩为契机,推动了各个层级的群众性教学研究的开展。这是此项活动最大的价值。3.提供了一个观摩、交流、研讨的平台,展示了研讨成果,交流教改经验,推出了有发展潜质的优秀教师。历届观摩活动,已推出三四百位优秀教师,其中绝大多数发展很好,已成为我国小语界的脊梁。



“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件事有利往往就有弊,观摩活动也不例外。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上课教师承受过重的压力,所上的课过度准备,精心包装,失真、欠实,与家常课有相当距离;课经过反复打磨,追求完美的教的效果,遮蔽了真实的学的过程;因为只上一个课时,上课老师总想把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往往导致一二课时不分,造成许多观摩课、名师课成了无头无尾的“中段课”。我们对存在问题是清醒的,也在不断改进,希望淡化“赛”成分。强化研讨、交流的功能。我也曾主张,各地推出教师,会上抽课、备课、上课。指导者和上课教师还心存顾虑。我们也希望做课内容、课型多样。尽管此次还做不到,但我们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这次会议以两位老师的课为靶子。我们还特意安排两个课时的一篇课文的完整的教学。目的就是以这两个课例为靶子,进行思考与研讨,以期在今年10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有一些新的突破,在提高教学突破性上,迈出更大的步子,有一些新思想、新思路、新办法。



二、语文教学有喜有忧



1.语文教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上述理念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丰富教学资源的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效果。教师有比以往更多的学习、培训的机会,教科研意识增强,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爱学语文,爱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有所提升。



北京市石景山区教科所对该区153名教师进行调查,九成以上教师认为课改以后在诸多方面有进步──97.37%的教师认为在教育观念上有进步,96.08%认为在教学行为上有进步,96.32%认为在研究能力上有进步。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八成以上学生有进步──85.52%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87.25%认为学生学习方式有进步,84.11%认为学习质量有提高。同事,60.09%教师认为负担加重。



2.原有问题未完全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偏向了人文性。



近两三年来,一些专家教授,包括北大的温儒敏、陆俭明、曹文轩教授,都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偏向人文性一边提出了批评。温儒敏认为,语文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不应理解未就是强化人文性弱化工具性。有同志认为,几年的课改实践,从工具性滑向人文性,表现为:重人文轻工具,重实践轻知识,重感悟轻训练,重文学轻文章,重提高轻基础……有的教授提出,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咬定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重,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语文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号地体现。



(2)阶段性不清,各年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



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语意,轻语言。



拿低年级来说,阅读教学花很多精力进行频繁的问答,去分析课文内容,这就是越位;而用在识字、学词、写字上的时间很少,用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上的时间很少,这就是不到位。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



(3)字词教学、写字教学有所忽视。



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词汇量下降,社会各界批评大、重、小学生写字惨不忍睹、作业试卷错别字比比皆是,便是例证。



在低年级,分析课文冲击识字、写字是普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没有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课标》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导致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气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情况严重。今年高考,作文卷错一字扣一分;国家语委拟出台“汉字书写等级标准”。可见,对识字、写字忽视的问题该到高度重视、综合治理的时候了。小学各个年级都应重视识字、写字,都应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认识3000常用字,会写2500字,会用6000词,绝不能马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4)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看似一帆风顺,没有波澜,没有问题。



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学生已经理解的,还提问频频。教学起点在哪里?笼统地说“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读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



(5)口号提的较多,“乱花渐欲迷人眼”。我同意许多同志的看法:语文教学应当百花齐放,教师教学应当又自己的目标,但不宜轻易提口号。语文就是语文,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一个修饰语,只能窄化语文;同时,画地为牢,使提出口号的人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还有一个动向,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文学化”。小学语文主要应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其中有文学熏陶,于上述任务相比,不是主要的。在文学教育上,拔高了要求,必然削弱了基础。温儒敏教授认为,“高中阶段的文学教育内容可以多一些,但仍然不能离开语文,是语文学习基础上的文学教育。”高中尚且如此,小学怎能轻语言文字而重文学?



小学语文是基础的语文训练,只是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打基础的阶段。我们要做好份内的事,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上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6)从面上看,儿童阅读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重庆一项调查表明,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而日本,92%学校设晨读时间,有计划地利用校图书馆于教学的学校占60%以上。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重视儿童阅读,且开始早,有读物和时间保证,有交流、指导、激励措施。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素养,非抓儿童阅读不可;要想落实课外阅读,非把儿童阅读引进课堂不可。



三、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建议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至于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应侧重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力──理解词和句)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报答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上述能力要依据《课标》年级目标,由易到难,有新侧重地培养,又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2.多读、多练、少讲、少问。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课文应当多编一些,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老师讲45分钟是容易的,要引导、指点学生好好地读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有些观摩课是老师表演,并不看学生收效如何。听课好像是看戏……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这就是大家!这番话就像是针对今天的语文教学说的。吕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也说过相似的话:教材要有相当数量,比现在增加一倍、两倍。但反应很大,说教不完。我想,看你怎么教。国外的课本这么厚,人家也教的完。……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要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自己读。柳斌: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来。语文不是靠教师精讲,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把课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和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分析,画龙点睛,是一种引导、提高,绝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则是让学生自己听说读写。



多读,一是指课文读得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要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学语文,没有大量阅读垫底,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的。



课上时间是长数,要多读、多练,多问。教学课文,要精选内容,找准重难点。根据“二八定律”,一般情况下,80%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的;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问一问,讲一讲。教师教每篇课文,要十分明确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找准了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做减法,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



3.整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学”要落在实处,教师的“教”要有启发性,要少而精。



整和设计,提倡精简环节,采取模块结构,整合问题,会意兼得,体现训练过程。一般可这样设计:初读──有个人初步感受,提出希望解决的问题;再读──整体把握内容、结构;细读──抓住重难点,得意,得言;练习──拓展、积累、运用。欣赏整体把握和重点细读的结合,如齐白石,画作的泼墨与工笔的结合。



教师要细读文本,这样才能感受文本之妙,才能找准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读之后,要披沙拣金,要深入浅出。倾箱倒箧易,披沙拣金难;深入深出易,深入浅出难。



要把学生的学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我国封建时代称课堂为“学堂”,言明学生自学的重要性,说明我国自古就有自学的传统。古代书院制度倡导“士子自学──师长讲解──学友讨论”的方式,可见我国自古就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落实学生的学,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主人;要落实学生学习的时间,教师要尽可能把自己的活动减下来,才有可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加上去;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读、思、问、品、议、写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看得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对语言的品味由缺少感觉到体会到其精妙,对文章写法由没有关注到有所领悟,对谈法、写法由有所知到能够用……



教师“教”的如何决定学生“学”的如何,“教”既是服务于学“学”,又是“学”的质量的重要保证。



怎样服务于“学”?叶老1977年8月曾作“学步”诗,用稚子学步比喻小学生学习。诗中提到“所贵乎教者,自立之锻炼”,可见自己学是语文教学第一要义。“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叶老认为,教师所做的“诱导”“启发”“示范”的工作,对学生的“扶”“导”“引”,都是为了“放手”,为了“独行”,即“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服务于“学”?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营造──创设民主、宽裕、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极其放松的心态下享受语文学习;导向──使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而不是受老师被动地牵引;放手──给足学习时间,开放学习空间,多放手、少干预也是服务;帮扶──如,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点拨,用生成促学,用评价激励。教师的作用:学习过程的组织,学习目标的厘清,探究问题的整合,重点、疑点的点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精彩的生成……语文课堂应该属于学生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中的困惑,独特的感受,在能力、方法、习惯上的收获。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享受成功的课堂,是问题不断、精彩迭出的课堂。优质、高效的教学“彩”要出在学生身上,成功体现在“学”的成效上。



有以下几点特别注意:



①教无定法,因文而异。不同年代、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其目标要求、课文特点各有不同,要抓住重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既要求实从简,又要改革创新。



②要引导学生质疑,要用教师的善问,培养爱提问、会提问的学生。质疑,对学生既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又是对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调动;对教师既是一种研究,一边找准教学的起点,又是整合问题、确定教学重点的必要环节。教师新提出的整合的、包括教学难点的问题,是对学生最好的学习引导,也是克服频繁设问、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一环。



③要重视预设,也要重视生成。“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但“学”是活的,“教”也应该是活的。教的法子要源于学的法子,教的调整要跟上学情的变化,不顾学情一味地“走教案”,是目中无人的教学,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总之,我们主张教学过程要从简,教学方法要创新。过程、方法要因年龄而异,因课文而异。一句话“因文致宜,以学定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哪些方面要有所突破



1.根据年段目标和课文特点,把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搞得十分明确。不用看教学设计,就能从欣赏的课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2.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3.学生要真学,充分地学,展现学习的过程。教师“导”的能力、“导”的水平,要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上。“彩”要出在学生身上。学生的“精彩”源于教师“导学”的功力。教师应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能传出较强的语感,板书字要做到端正、美观。



4.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手段要简便。教学态度要柔和、自然,教学语言要质朴、舒服。鼓励简中求实,简中求活,风格多样,百花齐放。



总之,教学要关注学生,关注学情,体现教与学的过程。做到:观念新,目标明,过程简,方法巧,学得实,练得活,兴趣浓,效果好。



我们殷切期望年轻的上课教师十月份在英雄城市南昌,用先进的观念、实而活的教学,最佳的教学效果证明自己,同时引导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



预祝上课教师超越自己,取得成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2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