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134#
发表于 2008-10-19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课



甘肃岷县十里初中 杨作栋



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水利建设、生物、土壤、地貌等等,内容全面,知识广泛,对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祖国、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笔者从多年的初中地理实践教学中深切体会到,要教好地理课,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新的世纪,我们每个地理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向以前那样只注重课内而轻视课外,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输入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否则,把考试内容练了又练,考了又考,资料如山,题目如海,学生不堪重负。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和家庭,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在师德、师爱、师识、师艺方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淡化功名利禄,提倡奉献,学习好、掌握好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知识更新,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教育观念,适应新的课程设置,适应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是教好课的重要一环。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结合学生实际,尝试和开拓新的教学方法,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1.注重教法,教学方式多样、灵活。应努力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研究学科之间的关系、章节之间的关系,探索“愉快教育”的新方法,摸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新路子。

2.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地理现实。地理现实就是每个学生所接触的客观世界中的地理规律以及有关这些规律的地理知识结构。如:地理课讲些什么内容,地理教科书的结构,怎样学好地理这门课程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地理这门学科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但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

3.学习目标明确化。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具有诱发、导向、激励的功能。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地理课本每单元后设有“自学园地”的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三部分内容,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目标和任务。

4.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地理知识结构。所谓地理知识结构,是指基本统一的地理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地理事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地与理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通过知识内容小结掌握知识、了解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总结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教学较为完整地向学生展示知识间局部与整体、纵向与横向、正向与逆向的网络结构。

三、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环境

实际地理教学要有成效,教师必须紧密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环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学中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用生动的语言讲些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自我需要、兴趣和情感因素,以饱满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产生过程编排得情趣盎然。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萌发求知动机,获得情感的满足,并进而利用情感的力量来使学习深入和持久。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抽象、归纳、整体优化等思维意识,使学生从地理课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尊重客观规律的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事物,由地理领域向非地理领域以及向全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向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湖北大冶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师范部 李汉梅



摘 要:为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地理教学 培养 创新思维中

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陈至立同志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为主。”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了一些探讨性的实验,下面谈谈肤浅的认识。

1.力挖掘蕴藏在地理知识中的创新因素,并将融入教学的设计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改变过去师授生听,以课本文字或语言叙述来讲解地理概念、地理规律。教师应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处于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状态,将各人的智慧挖掘出来。如“工业布局”这一节,首先要讲清“地区布局”、“地点布局”、“厂址选择”三个概念,这是工业布局的三个层次。我针对目前师范生的实践知识少,而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比较关心这一特点,教师设计三个实例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再将三个概念对号入座。三个实例如下:80年代,我国在沿海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90年代,重点开发中部地区和长江沿岸工业城市,2000年开始,重点投资开发西部。90年代,我国同时在珠江三角洲建立新型电子工业,在中部建立能源工业,在西部地区发展交通业。武汉市在洪山、东湖高校集中区发展电子一条街,建电脑城。学生经过看书要理解三个概念的含义,个个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绝大部分同学能把例1对上“地区布局”、例2对上“地点布局”,例3为“厂址选择”。但也有的同学对错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分析错的原因。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理解地理概念的创新思维能力。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要弄懂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突破这个难点历来是地理教师感到吃力和为难的。我在教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做一个模拟演示,把教室空间摸拟成太阳系,将学生的视线比着太阳光线,教师拿着地球仪绕教室四周走一圈比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日期,地球上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将演示结果的理论知识用表格形式板书出来。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增强了空间感,很直观地反映出由于地球公转特点才形成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当学生理解了这个难点问题后,教师提出课本上没有的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思考,即:如果地球在公转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上昼夜长短情况怎样?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有无四季更替?学生能独立分析得出结论是:在一年内各纬度上昼夜长短平分,正午太阳高度没有变化,无四季之分,更无极昼极夜现象。如果没有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学生是不能解决这一个创造性问题的。

3.析课本中的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是用图表反映出来的,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讲等高线,教师先画出一个凸起的地形,如山峰,然后画出等高线,并标上海拔高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等高线的高度值由外向里越大,地势越高。学生理解了等高线后,教师不要直接画出等深线或凹地形的等高线,应让学生自己画出来,并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同座位互相讨论。结果很多同学都将盆地等高线画出来了,还总结出等高线高度值由里向外数字越大,则是盆地地形。

4.论课本思考和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除了老师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如思考练习题中的“在宇宙中,为什么太阳这颗恒星对地球特别重要?”有的同学能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这个问题。又如,核能作为能源有哪些特点?我国为什么首先选择浙江和广东兴建核电站?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有的同学能分析出:(1)浙江和广东常规能源少,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缺乏能源。(2)浙江广东经济发达,科技人员多,建核电站有资金投资和科技人才;也有的同学认为这个核电站位置离海洋近,可以把核废料倒入大海,这后一种答案对不对?有的学生认为保护环境,不能只考虑本地区、小范围的利益,而应该有全球意识、全局观念,在建核电站时就要建立处理核废料的设施,才不致于核废料泄漏而造成环境污染。又如学生在讨论中师地理第2册第7页的练习题时,有的同学认为,污染严重的化学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下风向后,对本地居民区污染威胁减少了,但对其下游(下风向)城市会不会造成污染?在教师点拨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得好,“污染搬家”是消极做法,我们应有积极的措施,应该就地处理污染问题。这说明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更深入了一个层次,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这种创新思维。通过多次的讨论,学生兴趣很浓,课堂上气氛活跃,而且希望老师能提出许多新颖的问题,让他们来找出答案。

5.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课本中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观察自然现象,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冬季出现霜冻时,我在讲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霜冻前夜气温较低,大家感到很冷,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同学们能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因为天气晴朗,夜间无云,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高层大气,大气逆辐射较弱,还给地面热量较少,地面降温幅度大,所以霜冻前夜很冷,故有“霜重见晴天”的说法。但有的同学认为,有时夜间出现重霜,第二天出太阳时间不长又转阴,这是什么原因?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用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来解释这种现象,并要求同学继续观察冷锋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同学们对这样有针对性地自己来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很是带劲,而且兴趣很浓。因为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培养独创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谈地理选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江苏睢宁中学 卓士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地理老师开始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其教学观念、课堂内容、媒体选择及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为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效,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应协调与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主体与媒体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设计、课堂引导的主体,媒体仅是为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起辅助作用,绝非决定作用。如盲目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课件演示,则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只顾观看,无暇思考与练习,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奴隶。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摆正主体与媒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如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要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的宏观目标,决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功效与代价的关系

有关测试表明,学生获取知识,如果只靠听觉,3小时后可保持70%,72小时后可保持10%;如果只靠视觉,3小时后可保持72%,72小时后可保持20%;视听结合,3小时后可保持85%,72小时后可保持65%。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而多媒体可以声像并茂,且能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路变迁、岩浆喷发、生物演化等,帮助建立空间概念,其功效之显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多媒体教学需精心制作课件,投入资金、设备、时间和精力也不菲,且常只用几节课就束之高阁,据施拉姆公式(媒体选择几率=媒体产生功效/付出的代价)可知,多媒体功效大、代价高,并非每节课的每一知识点都必须用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个网架地球仪就能解决的地轴、赤道、经线、纬线知识,一幅挂图就能说明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何须用多媒体?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时间等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媒体,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交替使用,以达到功效与代价的最优组合。  

三、繁杂与简练的关系

多媒体可以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无序、随意地使用多媒体,如课件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动听音乐,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使用多媒体,要把握恰当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可以在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时切入;可以在从直观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中切入,要保证教学过程简练。制作课件也要避免“花哨”,做到画面大方、内容简洁、音乐生动、配合主题,不可喧宾夺主。总之,无论课件的制作还是使用都要做到少而精,忌繁杂,求简练。  

四、容量与难度的关系

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于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容量增加。这对地理教学尤为有利,可以解决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的难题,且课堂时间多有盈余。有些教师瞄准盈余时间,或盲目上量,一味求多、求全,想把所有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节课内,这样的“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囫囵吞枣;或难度加深,甚至有些知识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加重了学生负担,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实际水平等量体裁衣,协调好容量与难度的关系,做到课堂容量适中,难度适宜,可以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留给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学生地理观察力的培养



浙江省慈溪教师进修学校 孙钰柱



地理观察是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感知地理事物,就必须有全面、正确的观察方法。然而,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经验以及年龄特点的限制,在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中,往往容易只看表象而看不到实质,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和细心,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常常收不到应有的观察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地理观察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和加强指导,使学生通过地理观察活动不仅增加地理感性知识,而且学会地理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观察地理事物的习惯,以及认真、细致、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观察目的,提出观察要求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例如学生在读图时,常常被鲜明和有较强刺激作用的内容所吸引,不能有意识地把视线集中到应该观察的方面。没有目的地去观察,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效果。所以观察前教师要明确指出应该看什么,看哪些内容,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去观察地理事物、现象的主要方面,使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观察的目的要求,提高学生观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说明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例如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先要看图例高度表,分清不同颜色代表的高度,然后再看颜色的变化,说明起伏程度;观察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图,要看清数值间隔、等值线疏密与走向;观察河流,一般按水流方向自上游至下游分段观察各段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

三、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两矿物的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面面俱到。例如观察我国1月、7月等温线图,就要重点抓住“等温线”进行仔细观察,这有利于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不同特点,并启发学生自身的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更好地明确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四、多作启发联想,善于对比观察

有些地理事物仅凭概念或表象是很难认识其本质的,这就需要通过观察作一些联想或对比,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例如,运用地球仪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解四季的形成,如果仅从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地轴倾斜与黄赤交角的具体条件出发正面讲解,有时很难使学生理解,而通过演示地轴倾斜和地轴不倾斜等不同情况下地表各地获得热量的差异,进行对比联想,学生很快就能理解。通过这样观察,学生不仅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客观世界,提高地理观察能力,而且也给地理想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坚持长期观察,形成观察习惯

许多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需要对其进行长期观察,如地形的变化、气候的变迁、月相的变化等等。只有通过长期观察,认真积累成果如观察记录、调查资料、观察素描、照片录像等,才能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结论。在地理教学中,要坚持长期观察,养成观察习惯,随着观察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的增强,学生就能主动地选择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方法,把教师有组织的观察或平时布置的观察任务如天象、气象的观察变成积极的行动,这又有助于观察力的提高,使观察真正成为智力的基础,获得知识的窗口。

六、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

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得出某些结论。观察告一段落后,要善于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然后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例如通过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示意图”,可以看出火山、地震只是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还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主要分布在两大板块交界处,从而得出结论:“板块的用鼻子嗅或实际演示操作所观察的对象。例如观察岩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矿标本,识别黄铁矿、黄铜矿时,不能只看光泽、条痕,比较活跃的地带”。通过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还要试硬度,看形状,从多方面去观察研究,才能辨别察力,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哲学观点与地理知识的渗透教学



寥宏景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国内外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着竞争。作为教师,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学科间的知识渗透

教学作用重大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将哲学观点与有关地理知识相互渗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构成知识网络,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改变知识分割孤立、难学易忘的状况,促进学科间知识的协调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系统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和学的质量。各学科的知识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地理学科的某些知识,可以论证相关哲学理论的正确性;而用哲学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当今社会,科技、经济高度发展,诸多新理论仅靠本学科的知识是很不够的,况且哲学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已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践领域。

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地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了辩证唯物论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观点是正确的,各种神创说是荒谬的。引起地壳及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决非是上帝、神仙的造化。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运用现代观测仪,可以观测到约200亿光年距离的星系,但没有发现宇宙中存在上帝或神仙,更不可能有上帝、神仙创造天地的活动。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不是神的意志,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组成陆地环境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沙等,这些都不是上帝的“鬼斧神工”的杰作。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如龙卷风、冰雹、暴风雨等,是大气运动造成的;火山喷发,裂谷的出现,岛屿的产生和消失,地表形态的变化,都与“地壳运动”相关,并不是上帝、神仙发怒的结果。

三、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是客观普遍的。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正确指导行动,促进事物向期望的方向发展。由于人们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质,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而作为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植物,却由于人类的盲目破坏而急剧减少,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引起气候的异常。这种现象已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害到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了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哲学方法论角度上讲,要善于从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行动上,要尽量少地使用污染大气的煤和油等矿物质,尽量多地使用水力、风力发电能,潮汐能、沼气、充电能源等。由于人类广泛使用冷气、冷冻等设施,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氟氯烃化合物增加,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导致臭氧层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减少臭氧在大气中的比重。据卫星观测,全球臭氧量已下降3%,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研究表明:大气中的臭氧减少1%,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就会增加2%。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又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破坏。保护臭氧层,必须把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探索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并加快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四、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要素

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其分布是不平衡的。有的区域“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海陆位置便利,有的区域资源贫乏,气候恶劣,土地荒漠、沙化、地处内陆等。我国地域辽阔,各种环境要素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有余,北方不足,东中部多平原,西部多山区;南方热量充足,作物生长期长,北方热量少,作物生长期短;北方煤、油气丰富,南方短缺;东南沿海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西部相对闭塞。地理环境要素中“丰富与贫乏”“长与短”“多与少”“冷与热”“优与劣”“便利与闭塞”等差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面对不利的环境要素,如果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如果用变化发展和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对待不利因素,采取符合事物属性和规律的措施,谈孔子思想在哲学教学中的应用罗小玲创造或改变条件战胜困难,就有可能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成为自然的主人。

五、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改造自然的活动

过去,人类总是片面地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利用自然物的经济价值时,却忽视了自然物的生态价值。只向自然界索取,不向自然界奉献,使人类与自然界不能和谐共进,结果是人类活动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也给了人类相应的报复。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界的某些具体形态,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修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填海造陆,增加土地的使用面积;建水库,发挥多种功能;植树种草,绿化大地。又如,人们通过营造防护林,引水灌溉,减少放牧,禁伐天然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沙漠的扩展。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也常会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数十年来,人类无视自然发展的规律,片面强调造田造地,盲目开垦,毁坏大片林木,过度放牧,破坏了自然植被,致使许多地区水土大量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在山区,还诱发了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综上所述,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符合事物的属性和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考虑眼前的局部利益,也不能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而置全人类的长远和整体利益于不顾,而必须考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再生的需要,重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防止和减少因人类开发可能给自然造成的破坏,并促使自然环境及各种资源的正常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策略与实验研究



福建泉州市培元中学 郭国金



摘 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学地理课堂的实际,构建了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探究式 地理教学 创造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普遍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21世纪的工作不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而要求具有综合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创新源于优质的教育。对于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来说,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本文认为,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也是遵循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

1.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展”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讨论等活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教学策略的涵义,国内外学者各有不同说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E.D.加涅将教学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他认为教学策略是指导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效益[1]。针对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学地理课堂的实际,本文构建了探究式教学策略。

1.1 分析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学目标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迷失方向,这样的教和学的效益就低。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因而学生有效的学,或者说有效的建构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有人打比方说,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像是运动会上的赛跑,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没有目标要节省60%的时间。也有人把目标指引比作高速公路上的“指路牌”。这里的目标包括:地理学科的目标分析,一个教学“板块”的目标分析,最后才是一堂课的目标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地理知识看成统一的整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和积极探究的心理。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密度流的探索兴趣,可以这样进行:日常生活中感觉,船只一旦关闭发动机,便会停止不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的潜水艇却在关闭发电机的情况下顺利进出由交战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逃避英军的袭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再如:讲日界线时,可以进行:有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妹妹后出生,可是妹妹的岁数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这又是为什么?

1.2 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积极体验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力争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如讲季风气候时,由于我们学校位于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问学生我们这里冬季吹什么风(偏北风),夏季吹什么风(偏南风),我们这里的房子大部分坐什么向朝什么向(坐北朝南)。再如:讲大气的保温效应,即大气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大部分被截留下来。同学们身边有种物质跟大气的这种特性很相似,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玻璃)同学们摸一摸窗户上的铝合金和玻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铝合金较热、玻璃较冷),这种体验最好夏天阳光灿烂的天气。生活中,冬天利用玻璃建起来的房子种花卉、蔬菜,这叫温室效应。

1.3 重视小组讨论,强调学生整体参与

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在相互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时,还能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间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灵感。如:假如让你来当治理海河的总设计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大家讨论的答案:学生甲:上游要植树造林,进行水工保持。学生乙:上游要修建水库。(教师可再问:修建水库有什么作用)学生丙:下游要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学生丁:把干流挖得宽一些。教师:现在只有一个出海口,是不是可以再挖几条河道,加几个出海口。最后是老师对学生的激励:你们应当感到自豪,你们提的一些方案都被采用了,现在一起看课本。小组讨论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必须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必须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必须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提倡使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

1.4 变式练习,归纳整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累积性。据此,我们提出了“变式练习,归纳整理”的教学策略。变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实施变式练习的手段有:变更概念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创设实际的各种环境等,使问题呈现新面貌,而保持要领或实质不变,从而引起学生的新兴趣、新联想进而灵活解题。如: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特点时,不必再教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特点,但可以让学生画南半球气旋、反气旋及其天气示意图;讲完“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后,可以提出假设,假设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同在一水平面上,是否会产生“四季”和“五带”?等等。在每节、每单元、每章知识学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主从地位以及解题技能、技巧方面的结论。揭示这些结论在知识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与前面的目标分析前呼后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系统的整体效应,促进学习,便于记忆、利用、应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2.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目的

克服传统教学“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习惯,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验证其有效性。

2.2 实验假设

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3 抽取样本

从所教的班级中抽取与实验无关的因子无显著差异的四个自然班,一、二班为100人定为实验班,三、四班为101人定为控制班。

2.4 实验结果及影响分析

(1)等组实验结果比较该课题连续实验对照两学期,分别以我校初二年段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成绩和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基础测试标准。在测试之前各班均采用传统式教学,以初二年段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基础测试标准,得出实验结果:采用相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法为主),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之间平均成绩无明显的差异,说明课堂教学方法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后(实验班用探究式教学,控制班仍用传统式教学),以初二年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基础测试标准,得出实验结果: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影响,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实验班学生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比控制班有明显的提高。提出问题的个数也由3个每班每课堂,上升为11个每班每课堂。

(3)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经过实验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班的小发明小创作的成绩高于控制班,而且其新颖性明显优于控制班。

结语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可克服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实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等策略,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0: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