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85#
发表于 2008-8-4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实录

青岛市平度西关中学 綦晓丽
  【设计理念】
  1.本节课首先用“漫画”创设问题情景,营造积极思维、气氛宽松的质疑环境,寻找提出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识过程。
  2.让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本节课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多个问题,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科学的猜想是许多发明创造的开始。
  3.实验过程由学生设计,通过合作进行实验,并从记录分析讨论中学到规律性知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
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2.
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提出问题──猜想──讨论──反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具和媒体

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

  【教学过程实录】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表1 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沙子(煤油)

升高的温度/





表2 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煤油(沙子)

升高的温度/



  (说明: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板书:比热容概念)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42×103


088×103

酒精

24×103

干泥土

084×103

煤油

21×103

铁、钢

046×103


21×103


039×103

蓖麻油

18×103

水银

014×103

沙石

092×103


013×103


  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
  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
  (说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生(甲):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
  生(乙):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
  生(丙):夏天到海滨去避暑。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说明: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出示反馈练习)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
  2.判断:一桶水的比热比一杯水的大。()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出示反馈练习二: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说明: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
  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三、小结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回去后,写一篇关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
  2.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4个题。
  【板书设计】
三、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4.应用:
(二)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2.应用:
  注:
  本节课是2002年12月在平度市西关中学进行的平度市级公开课。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8-8-4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大象无形


──我看新教材的开发
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学  许帮正
新课程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和教材的开发者,我认为“新教材”开发的重点首先应是“科学探究”流程的开发和完善。
案例:“比热容”的探究
比热容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教材(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提供的比热容的实验操作较为繁琐且误差较大,往往导致概念难以建立,建立后的概念又由于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认为,授课时应大胆改进探究实验,在尊重编者所确立的“探究思想”的前提下建构“身边的物理”,采用更为科学的探究流程,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对执教本课时的课堂实录稍作整理并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课堂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问题引入:美丽的江南水乡──无锡已步入冬季,夜晚睡觉时,辛劳了一天的妈妈常给我们准备好热水袋,关于热水袋,你了解多少?
(1)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
(2)使用热水袋的目的是取暖,热水袋里装的是水,可以换成相同初温、质量的煤油或砂石吗?
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
问题引入:由此你认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外,可能还与有关?
学生能猜想到物质吸、放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
从猜想中直接引出探究课题: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吗?
问题导引1:选择何种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科学?在探究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同物质”,又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因此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水、土、砂”;在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
问题导引2:如何确定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请提出两种方案)。
学生经讨论后提出:一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吸收相等热量后,测量温度变化;二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问题导引3:根据方案设计器材。
抽取方案中的共性后不难得出需要热源、温度计,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天平等器材。
问题导引4:用书本装置图15.31和15.32可否完成本次探究?本套装置有何缺陷?该如何改进?
学生基本能找到如下缺陷:酒精灯热源具有污染性和不稳定性,砂子升温不均匀,等等。
学生改进实验设想:一是用电热源或热水做热源;二是减少砂量增大砂的相对受热面积,使用搅棒,使砂的内部温度很快一致。得出本次操作可用如下器材取代:直径为20 mm,长为20 mm的试管两支,砂和水,带孔橡皮塞两个,温度计、一次性塑料杯一只,开水。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
实验步骤:用天平称出15 g砂,用量筒量出15 mL的水,分别装入试管中;用带孔的橡皮塞插上温度计插入砂和水中;在塑料杯中倒入适量热水,将两试管同时放入杯中同等深度(以热水浸没砂面为准)8~10 s拿出,读出砂的温度不再上升时水和砂的温度。
数据记录:(摘选)
误差分析:水、砂的热传递方式不同,但水在形成对流前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也是传导,控制放入热水的时间是让冷水和砂吸热期间的传热方式相同,但15 g的水比砂的体积大,在拿出热水后放热速度也有差异。
实验反思:本实验所得数据能较好地反映问题,且操作简捷,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需要的物质量较少,干砂较易收集,操作时应注意使用温度较高的热水,使热水与待研究的物质有较大温差。
(五)分析与论证──“实验后的思考有时比实验本身更重要!──牛顿”
问题导引1: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砂石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该怎么办?
学生不难得出应对水加热更长的时间。
问题导引2:水和砂石谁的吸热能力强?
学生也不难得出同等条件下的水吸热多,故而吸热能力强。
问题导引3: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实际授课时会发现学生较难用物理语言组织表达,笔者类比密度概念的建立进行了启发,过程如下。
(1)出示两份表格:
(2)得出: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升高1℃的水、砂吸热多少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通过类比不仅可以建立比热容概念,同时可让学生意识到比热容同密度一样属于物质的基本属性。接下来的比热容的定义及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自读课本相关内容进行解决。
(六)应用──体现知识的价值
知识应用体现从物质走向社会,同时也渗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观。
1. 依据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举例说明它在工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70年代的无锡可谓“小桥流水人家”,90年代的无锡给人“枯藤老树昏鸦”之感。从70年代到90年代无锡的昼夜温差成增大趋势,现在又有所减小。请在课后做进一步的调查,并分析为什么?
二、我对科学探究流程的理解
(一)科学源自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杨振宁在与科大学生交流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科学原理是浅显易懂的……真正需要探寻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于最平凡的认知。”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源自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作为科学课程之一的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果是建构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新课程设计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学的设计能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总之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并非“书本上的方块字”和实验室中“冷冰冰的仪器”。这种设计的理念与教材的内容体系并无多大关系,因为教材提供的只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探究模式。关键是敢于联系学生实际,大胆地重组教材结构,再赋以新的理念。我在设计此课时“时已近冬,天气渐寒”,以“热水袋”作为探究起点则易激发学生思维,而“太湖”作为无锡的母亲湖,养育着千千万万的太湖儿女,以“太湖美”作为课程设计的延伸点则体现了科学的价值,设计中关注了人性情感的渗透,如“辛劳的母亲”“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真正体现“生活即物理”。
(二)探究源于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牛顿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张大昌先生说过: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的根本和必要。成功的“科学探究”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则需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具体操作时应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源于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组织学生探究时先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热水袋里装的是水,可以换成相同初温、质量的煤油或砂石吗?”再以问题为导引,在教学中设法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并通过实验设计、操作、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流程源自对实践的反思和改进
这里的反思有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的探究流程的建构,需要作为组织引导者的教师根据实践进行反思;二是科学结论的获得需要作为探究主体的学生进行反思。本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之所以与书本相比较有较大变动,原因是我在授课时发现,书中所提供的实验操作确实较为繁琐,而且所用的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较为抽象,学生往往会回答“干砂的吸热能力强,因为干砂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得快”,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势必影响科学的探究流程的构建,影响课堂教学的时效。所以我在授课时,一是让探究课题更为显性化;二是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反思书本实验的缺陷,设计更为合理的探究实验,再利用探究后的结论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科学的探究流程需是符合学生探究能力的流程,能切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流程。课程编者往往提供的是一种思想,而并非方法,“大象无形”是教学实践者开发课程的原则。
说明:我选比热容作为案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比热容”是新教材中设置的最后一个完整案例,从道理上讲,学生的探究意识已建立,探究流程已内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8-8-4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能源家族”教学实录

青岛市平度西关中学 董民亮
  【设计理念】
  1.本节课的内容要求较浅,但需要通过学生搜集大量的事例、资料,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能源的有关知识,并且了解人类利用能源带来的不利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来为开发新能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能源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搜集与能源有关的资料,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获得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能源的分类
教学难点

不要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蜡烛、电灯、火柴、太阳能电动车、手电筒、风扇、手摇电动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太阳能电动车,用手电筒照射,太阳能电动车转动了。用手摇发电机发电,使小灯泡发光。点燃蜡烛,蜡烛发光。)
  师:同学们这几个实验中都体现了哪些能量转化?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生甲:太阳能电动车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动能,发电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蜡烛燃烧是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师:对于能量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生甲:人类可以利用哪些能量?
  生乙:我们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
  生丙:自然界的能量取之不尽吗?
  师:能量的来源即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能源的有关问题。
  板书:第十六章一、能源家族
  (说明:利用小实验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新授
  师:同学们都认识哪些形式的能量?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生甲:太阳能、电能、光能、内能。
  生乙:声能、核能、生物能、化学能。
  生丙: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
  师:那么,我们今天使用的化学能有哪些?
  生:煤、石油、天然气、煤气、沼气、食物等。
  师:同学们能对这些能源进行分类吗?结合生活和生产上的能源使用情况分析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适当进行点拨、指导。)
  生甲: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万年以前埋在地下的动物和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跟化石的成因一样,可称为化石能源。
  生乙: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是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能源可以称为一次能源。电能是无法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所以称电能为二次能源。
  师:同学们这种分类方法非常科学。那么,你们刚才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哪种能源?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生甲:煤、石油、天然气应属于一次能源,电能属于二次能源。
  生乙:煤气、沼气属于二次能源,核能属于一次能源。
  生丙:我们所吃的食物属于一次能源。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对于这些能源有没有别的分类方法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甲:我们所吃的食物是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可以称为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不是由生命提供的能量,可以称为非生物质能。
  师:同学们讨论这种分类方法是否可以?
  (学生通过讨论,认可了这种分类方法,但有的小组也有新的分类方法,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乙:有些能源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可以称为可再生能源;有些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补充,可以称为不可再生能源。
  师:说得非常好!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生甲:煤、石油等越用越少,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所以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可以在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所以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
  生乙:天然气、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生丙:地热能、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说明:学生对能源进行不同方法的分类,开阔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对于同一事物可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一次能源而言的。那么,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最主要的能源,你们都了解哪些有关的内容呢?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
  生甲:煤、石油、天然气是地球给人类提供的最主要的一次能源。远古时期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体的化学能。在它们死后,躯体埋在地下和海底,腐烂了。沧海桑田,经过几百万年的沉积、化学变化、地层的运动,在高压下渐渐变成了煤和石油。在石油形成过程中还放出天然气。今天,我们开采化石燃料来获取能量,实际上是在开采上亿年前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能。
  生乙:石油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能源。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是发达国家主要的石油供应国。
  生丙: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由此引发了西方国家第一次石油危机。1980年,中东两个石油大国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战争,两伊战争猛烈冲击世界石油市场,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2003年3月,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爆发了战争,致使石油价格提升。
  (说明:学生通过搜集事实,认识到世界的能源危机,从情感上让学生感知加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性。)
  师:由于石油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世界上为争夺石油而引发了很多战争。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讨论这样一些问题:
  1.以石油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否可靠?
  2.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还能支持多久?
  3.能否开发新型能源?
  4.人类开发化石能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对于不同观点互相反驳。)
  师:同学们在课下可以继续讨论这些问题。
  三、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们了解了有关能源的知识,并且会通过搜集事实获得信息,了解世界,了解人类文明。
  四、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2、3题。
  【板书设计】
第十六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
化石能源
2.
生物质能



  注:2003年4月4日,在平度市新课程改革现场会上进行了全市公开课。本节课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把能量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让学生搜集事例和事实,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关注人类使用能源的前景,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8-8-4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太阳能”教学实录

青岛市平度西关中学 李刚
  【设计理念】
  1.本节课本着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2.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阳能是人类资源宝库
了解一些和太阳能有关的知识
知道利用太阳能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上设计装置,课下制作改进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考动手的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创造
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精神
教学重点

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难点

发明装置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彩笔,直尺,实物投影仪,太阳能电动车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转盘(展示)。我用手一拨它就转,你能否用其他方法使它转起来呢?
  生甲:用水冲。
  生乙:吹气。
  师(请同学演示):同学们来看这个方法是否可行?用激光手电照射这个圆盘它能否转起来呢?
  (说明:教师只介绍方法,学生猜想,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用手电照射这个圆盘,学生观察。)
  师:通过这个现象你可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列举自己提出的问题:①可否用阳光代替手电光?
  ②光为何能让转盘转动起来呢?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简要分析)
  师:咱们这节课就来重点研究与太阳有关的问题。
  板书:第十六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三、太阳能
  二、新授
  师:有关太阳的知识,我已经请大家在课下查阅了有关资料,现在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收获,把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学生举手上台演示并介绍:①太阳概况;
  ②地球上贮藏的能量来源成因;
  ③利用光碟交流太阳能反射炉的制造。
  师:刚才大家都踊跃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说明你们都作了积极主动的准备,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值得肯定,希望大家能保持。现在我们来进一步总结一下太阳能有什么特点?
  板书:1.太阳能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师:哪位同学谈一谈?
  学生甲:清洁丰富。
  学生乙:经济。
  板书:经济、丰富、清洁
  师:既然太阳能有这么多优点,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用。请大家讨论:平时我们都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板书:2.太阳能的利用
  (学生讨论,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来讲一讲人类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学生甲:烧煤、汽油、天然气。
  学生乙: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手表、太阳能汽车。
  师:能否对刚才这些事例分类?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甲:烧煤、汽油属一类,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手表、太阳能热水器属另一类。
  师:同学们分得很好。我们不妨给他们起个名字:第一类是间接模式,第二类是直接模式.
  板书:①直接利用②间接利用
  师:关于直接的应用,大家能否再讨论一下,可分为哪几种情况?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分为用集热器给水加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板书:集热器、太阳电池
  师:若给你一个集热器,你会有什么发明创造?请讨论后画出图纸。
  (学生设计讨论五分钟左右,教师参与并给予适当点拨。)
  师:请各组推荐几个同学上台展示你们发明的装置。
  第一组同学上台演示:
  生甲: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能,使水温升高,供给住户洗澡做饭。
  生乙:关于我们的设计哪位同学还有好的建议?
  台下生甲:你的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在正午时和与太阳正对时才有效,其余时刻不能最大限度的吸收阳光怎么办?
  台上生丙:这好办。我们可以把太阳能热水器制成可转动式的。
  台下生乙:你的太阳能在晚上能保温吗?
  台上生丁:这一点你不用担心,我们用的当然是保温材料。
  这一组演示完毕换另一组。
  师:刚才大家发明的装置都很好。我想你们一定对太阳能电池的应用有兴趣,进行发明创造吧!
  (学生讨论设计五分钟)
  师:现在请各小组上台展示你们设计的装置
  第三组同学上台投影出示图像。
  台上生甲:这是一把太阳伞,顶部有一电风扇,上面是一个太阳能电池给风扇供电,这样既避免了日晒又可以享受到凉快。
  台下生乙:你的伞有个缺点:太阳能电池在上面不方便。
  台上生乙:你提得很好。我想我们会进一步改进的。例如把伞面改成太阳能电池的。
  台下生乙:你们的太阳伞在雨天可否当雨伞?
  其他组上台交流……
  师:刚才大家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有这种体会:发明创造并不容易,这一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只有不断改进,才能达到更好,干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说明:经过以上两个环节,让同学们经历了创造发明的设计过程,体验了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师:同学们,化石能源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好处,但事物总是对立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有什么不利的一面?请讨论。
  学生讨论后总结:
  生甲:烧煤、汽油带来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土流失……。
  板书:3.化石能源的危害
  师:我们该怎么办?
  (说明: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说出措施,开阔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使用太阳能汽车,植树造林,工厂烟囱加上净化装置。
  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好,可见大家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乙:这一节课我了解了大量的与太阳有关的知识:太阳能的利用。利用集热器、太阳电池进行了设计,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
  师:这一堂课大家学得很好,很积极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创造能力。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发明创造出很多有价值的器材。
  三、布置作业
  把你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
  【板书设计】
第十六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三 太阳能
1.
太阳能的特点
经济、丰富、清洁
2.
太阳能的利用
①直接利用
②间接利用

3.化石能源的危害

  注:
  1.本节课是2002年12月在平度西关中学进行的青岛市研究课。
  2.本节课教师只起了一个导演的作用,让学生去尽情地发挥、探索。通过让学生上台交流材料,讨论设计方案,上台展示等等,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从中获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1: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