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优秀论文集中学语文获奖小论文汇总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1:18 | 只看该作者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广东省增城市增城中学 陈 诚



长期以来,原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它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纠正。



一、对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能理所当然地要求当代的学生接受,更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使学生接受。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要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思考,解决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在与家庭、学校、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使他们形成健康、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享受快乐,过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应体现生活性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可供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所以,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才艺大舞台”】:“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中的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的最后一目,如果从书本到书本进行教学,只要15分钟就可以把书本内容讲完。张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处理,开辟了一个“才艺大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才艺。教学内容为:



1.才艺大舞台。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2)叙述自己的或欣赏到的生活情趣。



2.经验分享。



(1)对同学表现的才艺或生活情趣,让学生自己自由发言点评。(2)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更好地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3.学会欣赏。



(1)让才艺表演的同学介绍欣赏某类艺术的要点。如书法作品欣赏要点,音乐欣赏要点等。(2)结合实际指出在欣赏中要注意的礼节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案例“难报三春晖”】:在讲授“难报三春晖”一课,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感恩情感缺失现象,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我先发给学生一张卡片,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出示给同学看。这时,我发现多半数学生面露难色、抓耳挠腮,被这道“易”题难住了!当我让他们出示卡片时,他们都显得很不好意思,只有少数同学知道父母的年龄。我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们阅读后得出结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道德义务,同时也是法律义务。成年子女不履行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然后,我要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最后,我把学生说的进行归类,让学生们领悟到,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它的主要环节有课首导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惟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生命成长、生态和谐地育人的过程。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应在以下三个环节中均有所体现。



1.课前导入生活化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学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



【案例“男生女生”】:讲《男生·女生》一课,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题目。同学们看到题目后,意料中的有些噪动。我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男生·女生……”从同学们的声音中我更是听出了他们的好奇。于是,我巧用课本中的活动题目接着说:“男生、女生,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字眼,但你们想过自己心目中的男(女)生是什么样的吗?”同学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我再“推波助澜”:“今天,我们让男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女生形象,让女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男生形象……”课堂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孩子们在交流中提高了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同学们的眼神中更是闪烁着兴奋。



在课首导入课题的常用方法有: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让学生与实物见面,调动多种感官并亲自操作,从中孕育直觉感受的实物法;以小品等游戏为中介,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与生活的桥梁的游戏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唤起法;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验的倾述法。在这里,我运用了唤起法和倾述法,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开启新课。



2.课中展开生活化



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教学的展开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郭思乐教授指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拓展的工作。感悟是孕育在学生心中的道德花蕾。”课中展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师生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接纳和欣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变成学生精神焕发、德性成长的沃土。



【案例“青春畅想曲”】:让学生全面理解青春是《感悟青春》这一节课的难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我校的张老师在“青春调色板”和“青春进行时”这两个板块的基础上,进行了“青春畅想曲”这一板块的教学。“同学们,让我们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来畅想美丽的青春,每组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诗词、漫画、歌曲、文字等)来描绘青春,进行交流。”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了,热情被点燃了,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这里用红色,象征青春的朝气”,“这句话不好,重新想一句”,“别画错了,慢慢来……”这一刻学习真正成了一种快乐。最后的展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每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企盼,整个课堂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并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那些学生们所折服,他们太富有创造力了,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



3.课后延伸生活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现实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所以,一节课的课尾不能突然停止,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如果用标点符号形象表征的话,课尾不是句号,而应是逗号、问号或冒号。所谓“逗号”,是指在课尾一环要将课内教育有机地延续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去。所谓“问号”,是指课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又会触发学生继续去探究新的问题。所谓“冒号”,是指在课尾要召唤和趋动学生将课中学习的收获和道德感悟拿到生活中去验证,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学习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后,张老师让学生回去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要求:作品应便于携带,上面印有匪警、火警电话和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的救助方式与电话号码等。张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周末收看CCTV1的《今日说法》并要求写出观后感。这个案例,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了生机勃勃的表现平台,既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内驱力。如果脱离生活世界,学生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法形成。所以,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发学生自主体验,从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1:32 | 只看该作者
思品课中情感渗透应贯穿于教学始终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镇松山中学 李孟军 陈青云


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喜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于情感式的诱导。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倾注情感对其感化和熏陶。因而,重视情感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引导三个环节中加强情感投入。



一、课前以情引领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学生预习好课文,是教师上好课,学生学好课的重要保证。可是学生往往不注重预习新课,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思品课较为抽象、枯燥,学生觉得毫无趣味;二是学生认为思品课就是一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没有必要事先预习;三是学生课业负担重,可供利用的时间太少了。这些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不浓而造成的。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觉预习新课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的情感投入应始于此。在课前,教师如何注入情感来激发学生投入到新课的预习中来呢?平时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此举两例加以说明。



1.纸上留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了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我经常会给学生写一封简短的公开信,并将信张贴在学习宣传栏里。信中我将对新课的预习要求、需要探究的问题和鼓励、期待的话语写在上面。最后我还要求每个学生通过预习之后在纸上把点滴感受、体会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不限,写几句话,作几句顺口溜,画一张漫画等等都可以。中学生喜欢新异刺激,这种方法既新颖又可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热情,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无疑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信箱诱情,学潮一浪更比一浪高



针对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热情,我在班级里设了班级信箱。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将自己弄懂的法律知识或国情知识写下来,然后投到信箱中。我会从中评选出优胜者,聘请他们为课堂活动中的“小小法律顾问”、“国情小观察员”。同学们总是踊跃投稿。采取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为新课的落实开了一个好头。



二、课中以情激学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情激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除了利用课本上现有的情景外,还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挖掘素材,创设典型的情景。在课堂上,以饱满的情绪,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来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心稳定的思想品质。



1.创景激情,学生愿学又乐学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典型情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每堂课开始导入时,我一般创设情景导入,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时政热点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解九年级思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的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她和她的小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橱窗》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我们湖北团风县堵城马巷的一名四肢瘫痪的残疾的女青年,为了能自食其力,同时方便乡亲们,在自家开了一个小店。顾客在她那儿买东西,她低价出售,而且让顾客各取所需,照价付款。当顾客出于对她的同情和关切,买东西故意不让她找回零钱,或顾客自己过秤,有意少取时,她就会和顾客“斤斤计较”,不依不饶。我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懂得了:一个需要集体给予补助的残疾人,变为能报效国家和集体,还能为乡亲们行一点方便,这种经商比文明经商还要“文明”。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哪些是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发言,分别列举了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事例。然后我就让学生阅读课文上所列举的生活中有损精神文明的行为,就自己遭遇的经历谈谈感受。通过这些情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精神文明到底有多重要呢?它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水到渠成的转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个案说法、角色扮演和自编自演小品等活动,并辅以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如在指导学生复习九年级思品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时,我就组织学生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审》小品。在“法庭”上有由学生分别扮演的法官、陪审员、原告地球、被告人类及双方的辩护人。公审开始时,先由陪审员宣读原告诉状上列举的人类三大“侵权”事实:a.人口过多,地球不堪重负b.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C.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接着由双方的辩护人进行辩论。最后由法官作出如下“宣判”:a.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要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B.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C.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遵循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与此同时,我把“宣判词”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运用这些情景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明显。



创设情感的教学的方法是情感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变,有活动情景法、故事情景法、演示情景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景法等等。人教版思品教材中,每课都有针对教材内容和要求设计的情景。这些情景都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运用这些情景。在使用这些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要巧妙地铺设问题,科学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现状,适当地将问题细化、情感化。让学生有话说,愿意说。学生情趣盎然,兴趣倍增,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



2.语言含情,以情激趣强实效



在课堂上,教师应投入热情,在注意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生动活泼地讲解,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思品课的浓厚的兴趣。导课时要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如我在讲解“党的基本路线”一课时,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试看今朝,百姓生活变化大呀,钱袋憋变鼓,瓦房变高楼,食粮粗变细,知识少变多,通讯方便又快捷,驾车旅游无到有。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谁领导的结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结果。”这样导课既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又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向新课的学习中来。课中教师要运用富于美感的语言诱导学生明白事理,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增添了感情的色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的观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留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课堂结束语中,也可以运用情感教学,在总结全文时,对知识情感的升华,亦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语调轻重缓急要运用得当。或高昂热烈,或低沉凝重,或短促急迫,或悠长婉转,使学生的情绪随着教师的语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配上内在的气质、外表风度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都会树立使学生心悦诚服,又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亦会教育和影响学生。



三、课后以情导行



要使学生知行统一,上好一堂思品课还不够。学生课堂形成的良好品质,要让其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教师在课外加以引导,竭力以情感导之以行。



1.温情指导,活动中让学生明理践行



思品课教学的落脚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觉悟,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到实际中去。这样通过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真正让书本知识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我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另一方面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如在教学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时,课后我布置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节目,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的成就。学生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课后,我就布置学生回家给爸爸妈妈上同一堂法律课。学生回校后,我又及时组织他们交流,并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总结。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还能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针对教学内容,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览以及社会调查等。教师应在活动中给予学生温情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及时鼓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情感投资,真情打动学生,促其知行转



在课外,情感教育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师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则容易帮助学生完成知行转化。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班级,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平时的学习中,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在为他们处理纠纷时,帮助他们树立维权意识;在他们消费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发现,我的话学生非常信服。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总之,在思品课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把教育和情感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换情,以情激情,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才能真正落实思品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1:49 | 只看该作者
摆正时政教育位置 创新时政教育模式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范君召




时事政治教育是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教育。在课程标准中称“时事政策教育”,平时亦称“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治教育”,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主要内容是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进行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教育,使学生了解、关心国际国内的大事,增强主人公责任感,排除各种干扰,坚定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努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分析、认识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摆正时事政治教育的位置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是一门现实性、开放性和时政性极强的学科,它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能不能运用好时事政治教育资源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兴趣源,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生命力,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教育力。时事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的综合性、明确的导向性、心理的吸引性四个特征。同时,它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意志行为教育等功能。把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整合,有利于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的兴趣。



在中学教育阶段,政策上要求学校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的时事政治教育,但在具体落实和实施中,都存在着缺位或不到位的现象,或者几乎都放到考试之前进行突击性准备,包括中招考试也有不少毕业班的老师把时事政治复习放到最后阶段。很多老师也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在平时可有可无,到考试临时突击,也影响不了成绩。但是作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老师如果单纯地为了考试而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就弱化了学科的功能,扭曲了时事政治教育的本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所以对时事政治教育要有明确认识,与实施新课程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点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中招备考相结合。在平时奠定时事政治教育的素养,培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计民生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真正为培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发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应有的功能。



二、探究时事政治教育的模式



目前我省大多数中学的时事政治教育都在有序地开展,有的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精神,认真地贯彻执行,很多老师都在创造性地开展时政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时事政治教育模式。笔者进行了初步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课前3-5分钟时政播报模式。这一模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导,上课前,授课教师把有关新的时政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有重点地在课堂上播报;一种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认真准备,把相关主题的时政内容提炼出来,进行时政专题分析。这些模式有一个活动主题,例如,新闻播报、时政分析、时政讲坛等。由于其操作简单,比较实用,故被广泛采用。



2.每周一节时政教育专题讲座模式。这一模式符合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精神,但因为占用时间较多,增加教师工作量,教学效益周期长,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3.学校集中进行时政教育模式。学校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本校在此方面有一定造诣的老师进行每月一期的时政教育专题讲座。这种报告式的时政教育在高校里比较实用,而在中学由于组织起来比较麻烦,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一般采用这种模式的并不多见。



4.设立时政学习专栏模式。在学校橱窗里开设时政专栏,或在学校校园网开设时政专题教育内容,由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备课组统一编辑,每月一期,重点介绍有关本月的时政要闻并给以必要的评析。



5.编写时政教育手抄报模式。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老师除了课前3-5分钟讲授时政之外,还采用手抄报的方式进行时政教育,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每月办一期手抄报的形式更能体现时政教育的普及性、实效性。



6.校园综合型学习活动模式。时事政治教育要与每年国家的重大节庆假日联系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胜古迹,也可以组织集体观看一些相关方面的电影或纪录片。



7.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进行时政专题播报,传播时政知识。



8.通过广播电视媒体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学生首先对时事政治有兴趣,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能够按时观看或收听新闻栏目,但由于中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放学较晚,能够回到家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栏目的并不多。



9.编写时事政治教育小册子模式。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应该了解、关注时事政治的内容,校内进行必要的时事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每月编写时事政治学习小册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补充、丰富时事政治知识。



10.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竞赛模式。时政教育要落到实处,不光要讲、看、听,还要考。因此,除了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考试中考查一定量的时政内容外,每学期还要进行全校范围内的一次大规模的时政知识竞赛。这一模式也是学校经常采用的教育方式,从而激励学生平时留心、关注时事政治教育。



在学校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新的教育模式将会不断涌现,时事政治教育将成为新课程实施中新的亮点。



三、落实时事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时事政治教育内容在中招考试中不管是实验区还是非实验区都要占到一定的比例。在过去这几年的中招考试中,一般来讲,只要在中招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突击性训练,就能够应对考试。所以很多老师都把时政复习放到中招考试前的两个月再开始备战。



但我们也发现从2006年开始中招考试命题方向有了新的态势,为了避免时事政治教育在平时教育中的形式化,在2006年中招考试特别是课改实验区试卷的第2题,“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各国首脑会议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对于“和谐世界”很多学生没有了解,故该题大都选成了和谐社会。这一题在各地市的中招评卷分析、调查中发现得分率较低,于是有的老师认为这一题超出了时政要求的范围,所以学生不会。但从另外一个层面,这也折射出了很多老师平时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的不扎实和存在着盲区。同样在实验区试卷中辨析题的第12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观点进行辨析时,很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一方面从做题方法上有欠缺、不到位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主题理解、掌握得不够全面。综上所述,今后中招时事政治教育的命题必将引领时事政治教育的平时教学,使时事政治教育平时化,时政学习经常化,时政复习全面化。



要提高时政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更新理念,突破常规。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以研究者的眼光和心态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时事政治教育的模式。主动地去关注世界每时每刻所发生的重大时政,去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时政内容,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时事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政策感召和熏陶。



2.时事政治应该回归应有的位置。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就要创造性整合课程资源,把时事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模式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检测,从而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时政的责任意识。



3.时事政治教育模式要符合校情、学情,追求创新,强调实效。不能拘泥于某一模式,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完善时政教育模式。教无定法,每一种模式都是在否定中不断完善、优化的。时事政治教育避免形式化,强调追求实效,要有长期眼光。



4.时事政策教育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自觉充电。作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老师就要及时地通过各种电视媒体、报纸杂志或其他方式,把握时政动态,关注重大主题,整合时政资源,形成一定的信息搜集和编辑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时政教育。



5.时事政治教育在中招备考中的策略。毕业班中招备考的时间紧、任务重,单纯地依靠学生在课后去补充时政知识已经显得不太可能。作为毕业班老师必须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梳理,按照中招考试的新要求,把时政内容按照能力要求的层次进行划分,把时政主题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整合,编辑成册,作为课堂讲义,既要在课堂上统一点拨,又要指导学生按照册子课后巩固。当然进行这一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或者进行跨校际的合作,从而提高复习质量和效果。同时把时事政治教育备考的覆盖面适当拓宽,不能仅仅局限于每年1-3月份的有限时政内容。特别是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大新闻、重大政策等内容即使不是在1-3月份发生的,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对于时事政治的核心内容,我们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及时补充、完善最新的时政教育内容,给学生一个立体的时政教育。



总之,实践是无止境的,我们作为时事政治教育的基层工作者,要有前瞻眼光,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敢于突破陈规,打破思维定势。要充分发挥时事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把时事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只有这样,时事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建构学生成长所需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才能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2:1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评价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
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郭瑞芬





摘 要:近两年来,全国各省市陆续进入并开始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终结性评价改革。笔者通过分析一些省市的中考或会考试卷,从中发现:课改后的试题更加凸现德育功能、注重能力考查、体现综合性等特点。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熏陶、强调过程方法、夯实基础知识,把优化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应该成为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每一节课教学追求。



关键词:评价改革;案例分析;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制约下,过分地强调课程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使思想品德学科的实效性受到很大的制约。有知识,没能力;高分数,低素质;以及好索取,恶付出等品德素养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课改实验区,几年来,我们在不断地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中考应该如何考查学生,教师又应该做些什么。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我们也找到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同仁共同商榷。



一、凸现德育功能 注重情感熏陶  



近年来,课改试验区的试题注重突出德育课程的学科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内化所学品德知识,体现试题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学科性质和功能)。这些试题,一方面以弘扬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为出发点,侧重于正面引导,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另一方面,也兼顾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谈真情、讲真话、办真事,做一个诚实的学生,要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得到一次品德能力的考查和品德素养的提升。



例如:重庆市中考政治试题



材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话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肾,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评析上述材料中主人翁的行为。



(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为这则材料配上话外音,以表达你的态度。



(3)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你准备为你的母亲做些什么?



分析:本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道德积累和运用品德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很难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极少数成年子女,无视父母对自己含辛茹苦的抚养和教育,嫌弃老人、拒绝赡养,令父母寒心,遭社会谴责。该题联系上述知识和现象,以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田世国的事迹为材料,对考生加以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孝敬父母是公认的社会美德,孝敬父母的人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



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践行,是思想品德课的本质要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逐渐形成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也就是说如何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呢?



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基础在于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很难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我们这套教材就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处处渗透着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如坚强的意志,战胜挫折的能力、与朋友的交往、宽容他人、悦纳自己,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做负责任的公民、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等等!可以说,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做人的教材。为此,我们认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作好如下几项工作。



(1)交流亲身经历,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感悟生活



(2)搜集典型资料,感受生活,提升爱国、爱乡情感──激发情感



(3)搜集典型案例,触动学生心灵,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4)亲自参加实践,增强责任意识──体验生活



(5)聚焦榜样人物,展示榜样风采──感染学生



(6)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让德育回归生活



(7)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从生活中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明确态度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十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生活、道德生活,使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殿堂。与学生共同接受道德的洗礼,相信我们都会成为做人的典范。



二、注重能力考察,强调过程方法



近几年来,探究与实践题成为各地中考的题型,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探究性试题一般通过给出鲜活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景,提供一定的条件,提起某种话题,要求学生“进入角色”进行再创造。试题的着力点是活动与探究,旨在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



例如,山西省课改试验区中考试题



材料:2005年7月14日,国务院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联合举办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系列活动的通知》,引起各地区、各行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大家普遍认为,这是诚信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诚信建设是我国当前一项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对于全国“共铸诚信”活动的深入开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某校为了配合这一活动,决定举行“共铸诚信”辩论会。班主任正在物色正方、反方辩手和主持人。



正方:诚信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总的趋势,不可阻挡。



反方:不诚信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诚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



(1)请你为反方提供一些典型现象(或实例)来证明其观点。



在官场上:         在商场上:               在考场上:



(2)假如你是正方辩手,想一想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哪些知识能成为正方观点有力的理论依据。



(3)假如你是这场辩论会的主持人,请你围绕辩论会主题做最后的总结发言。



(4)请你带头在“共铸诚信”承诺书上做出郑重承诺。



分析:此题以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诚信问题为背景材料,通过实践探究活动的形式巧妙地把学习和生活衔接起来,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问1中学生要为反方提供论据,就必须结合生活实际,依靠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把看到的、听到的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设问2则需要学生迅速转换角色,依照正方的观点,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答案。此处应注意的是,要找准知识点,使找到的知识真正成为有力的理论依据,如人与人交往要坦诚相见、诚实信用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原则之一、明理诚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等等。设问3考查的是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要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围绕辩题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诚信问题加以概括,总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设问4答案比较灵活,学生注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谈起。



教学策略:“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思想政治课考试命题的一项改革要求。由“知识立意”转到“能力立意”是这一改革要求的最好体现。搞好思想政治教学积累在课外,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则在课堂。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品德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基地;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重视发展和提高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做好如下工作。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摆正教师的位置,实现师生平等。教师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商谈者、促进者、合作者。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是给学生最多的思考。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培养与发展,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2.确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具体情境的内容必须做到三贴近,既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当然,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通过材料分析、小品表演、学生搜集资料、漫画、视频资料等方式呈现出来。



3.确立文本意识,用实用活教材。首先,要重视文中的小栏目,借导引性的栏目,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设置具体的材料、情境,回答一些知识性较强的问题;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要求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其次,要拓展文本空间,借助学生的生活经历,在生生互动中,扩展和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导行;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资料,不断的扩大教材的资源空间,要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会上出好课。



三、评价体现综合性,注重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离开知识谈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已成为目前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试题的综合性,可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例如:江西赣州的中考试题



材料:一天,××中学大门口的一则寻人启事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1)假如你知道李清同学的下落,你将用哪些知识说服他回家?



(2)怎样才能避免此类悲剧的重演?



分析:本题依托青少年迷恋暴力游戏、常泡网吧这一不良社会现象拟题,很具针对性和生活色彩。题中的“寻人启事”,既包含深深的亲情呼唤,又渗透对丧失良知的“网吧老板”的憎恨。在一声声呼告中,父母那饱含热泪的双眼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体会着他们焦急的心情。此题设置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从多角度去思考悲剧发生的原因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是否树立起远离暴力游戏,文明健康上网的思想意识。



人可以放弃一些个人的爱好,但绝不能丢弃高尚的追求;人可以没有太多的财富,但绝不能没有丰富的思想。这类融知识性、生活性、情感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试题,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大量出现。它们依托生活,融入真情,巧妙设题,引领学生深入回味所学知识,不断净化心灵世界。



教学策略:面对评价的综合性,学生只有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每课的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重组与整合,方能应对。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落实知识目标。



(1)更新观念。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稳固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对于本学科来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学生抱着闭卷考试的心理应对开卷考试,学生的成绩肯定会提高一个档次。



(2)梳理知识结构,整体感知。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网络结构,明确每课安排了哪几个框题,每个框题阐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哪些联系等。我们可以通过画知识结构图的方法,来理清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就可以做到“一表在我手,全课心中有”,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内容。



(3)明确目标,把握联系,重在落实。这套《思想品德》教材的正文行文活泼,不像以往的教材语言层次分明,还会在段首或段尾用黑体字标出要点。这就需要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忘概括大意、提炼要点,认真弄清每段正文说了些什么。否则一课书看下来,就很有可能“一头雾水”,掌握不了应掌握的知识。概括是思维的基础,老师要学会概括,还要让学生学会概括。有的老师依据一些参考资料,将教材每一课的知识目标细化成表格的形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落实知识和德育目标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思想品德教材正在向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向上转变;思想品德课评价也由过去侧重考查品德知识向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是否形成好公民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等品德行为的方向上转变。思想品德教学应该重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注重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优化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应该成为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每一节课教学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2:35 | 只看该作者
捕捉细节 预约精彩
河北省文安县史各庄中学 张苏宏
   
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上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在课堂上,正是有了这种充满思辨的细节,教学才会充实饱满、激情跌宕、隽永俊秀;正是有了这种蕴含灵性的细节,教学才能捕获“动态生成”的契机,营造更多精彩和美丽。



关注教学细节这一课堂场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势,因而是值得挖掘的,也是能够挖掘的。如果说及时捕捉细节是一个教师“教学自觉”的话,那么,有效开发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



在今天与学生共同学习《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一课,当我讲到“维护国家安全”一目,在进行探究活动 “小民有几种选择?分别会产生什么后果?”时(人教版九年级,如右图)。按照我预想的教学设计,小民有两种选择。而且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们大都能够说出来:一是,小民将技术资料拿给他的亲戚看,这样他也会有比较丰厚的物质回报,但这样做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并且自己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二是,拒绝亲戚的要求,并配合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将窃取国家情报的犯罪分子一网打尽,这样做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消除了威胁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



正当我为学生的回答和我的教学设想一致高兴进而对学生今天的表现将要表扬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小民还有第三种选择!”



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学生张悦身上,甚至有的同学都笑出了声,“还能有第三种选择?”这样的疑问不时的从学生嘴里小声的略带嘲笑的迸出。我此时也是一惊,但马上镇定下来对该生说:“哦,既然你认为有第三种选择,那说说你的看法。”同学们马上安静下来都认真地听着,“小民的第三种选择是拒绝了亲戚的要求,但是碍于亲戚的情面并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也没有想到去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案,结果其亲戚又通过其他途径窃取了技术资料。”说到这有学生就插嘴说了“不还是拒绝了嘛!”



我听了之后,这位同学观点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部分人的做法,并且马上想到下面还要学习“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这一知识点,而且小民的这种选择正好能说明小民知道泄露国家秘密不对,但是又缺乏主动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主动自觉关心国家、维护国家安全,也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明确“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想到这我对同学们说:“张悦同学的第三种选择说明小民缺乏什么意识啊?”“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这样我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表扬了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行为,并鼓励全体学生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



课后,我重新回想起教学过程的这一细节,觉得差点就错过了一个好的过渡环节,所以及时对我的教学设计做了修改,并总结到以下两点体会:



1.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具有更出色的教学机智,把握好教学细节。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细节往往会表现为一些“意外”的出现,如:某一次的突如其来,某一次的偶发事件甚至某一次的尴尬,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区别对待,并且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利用这些“意外”去体味、去思考,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变得精彩,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并不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学细节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把它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从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深入挖掘和开发教学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儿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张苏宏,男,31岁,河北省文安县史各庄中学任教,现为中学一级教师,至今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9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2: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