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案例与我们同行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施志萍
说起案例,老师们都耳熟能详。谁都能说上许多道道来,我在这里谈,似有班门弄斧之嫌,因为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肯定遇到过无数个精彩的瞬间,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师生交流。同时肯定为学生独特的思维赞叹过,为学生的新异的想法震撼过,为学生简便直接的方法叫好过,当然肯定也有过棘手的,困惑的、难解的问题。而这一切有价值的教学顿悟,还大都收藏在我们自己的记忆中,保存在我们自己的讲义中。假如把我们大家的这些经验都能以案例的形式写下来,那该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无论是对自己的教学和对同行们的成长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也记得江苏省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的成功保险。所以我们若能经常性整理我们的课堂,书写一些教学案例,那么我们若不能成为名师,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一、案例就在我们身边。
案例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只要是课堂中一个小小的片;学生间一段精彩的讨论;师生间一次顺畅的情感交流;或者一次无法进行的课堂尴尬;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也都会给我们一些触动,甚至于一些震撼。所以案例就在我们身边,多年的数学教学,大家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教学不同于生活产品,工作的对象是生动的,有个性的,所以当我们就在同一学校、同一教室,对同一内容用同样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就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状况,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想。所以我们有数不清的课例,也有不知其数的得意的、或遗憾的片断,写成文字,加上思考便成了案例。
1. 预设之外的精彩。
课堂教学中的精彩有来自课前精心预设,也有来自动态生成中的教学机智。生成的精彩更多地来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意义的、有思维碰撞的对话和交流,更多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不断关注。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学生共同书写着一幕幕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精彩生成。
在《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几组实物的观察,学生很快列出算式:
5×1=5,5×2=10,5×3=15,5×4=20,5×5=25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后,学生发现了原来这些结果之间都相差5,且个位上的数是0与5相隔,并且单数个位上是5,双数个位上是0。于是学生还编出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的口诀。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当学生进入了角色,那份演绎就会淋漓尽致,那份精彩就似水到渠成。
2. 经验之外的困惑。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对同一内容进行不止一次的教学,所以也就有对经验的依赖。一节课,按照经验和预设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固然好,但当课堂出乎预料,往往会有些比顺顺利利完成任务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值得回味的案例。
曾读到一个教师的案例,《商不变的规律》的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初步发现了商不变的规律,接着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商不变的规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断定是不会出现异常情况的,于是我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发现多数学生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整十或整百的倍数来验证。我提示他们也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2倍、3倍等等。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扩大验证的范围,没想到特殊的情况发生了。这个学生的例子让大家顿时陷入了困惑之中。
她所举的例子是这样的:
6÷5=1……1
12÷10=1……2
18÷15=1……3
最后学生通过计算,明白如果用小数表示得到的商,都是1.2。另外还知道了商与余数是两个概念。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的老师也一定有,新课程的改革的确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变化,给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给我们的教学生活增添了从没有过的惊喜!
二、案例让我们学会了思考。
当我们把教学中的经历、感悟、智慧与激情用朴素、真切的文字记下来时,你的教学将少了随意,少了盲目,少了迷惑,多了理性,多了思考,也多了深度。常常是因为要记录些什么,你才会用心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
1. 案例促使我们思考。
教学案例是对教育细节与教学现象的一种倾诉与呐喊、对话与交流。它不仅可以抒发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困惑,传递我们的思想,还可以锤炼我们的思维,使其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有了写案例的习惯,会促使我们时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教育细节,无论是预设中的还是经验外的,我们都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用心思考,细致地加以提炼和升华。这时,问题意识、思考习惯已不自觉地成为我们的精神之花。
当写成为习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与独到,分析会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会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会更加开阔与广博。
当写成为习惯,我们会自觉地把读书当做一种习惯,为我们的思考积淀深厚的养分,使我们对教材更有思考,对学生的回答更能应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从容。
2. 案例促使我们重审自己的课堂。
不管是我们潜心研究的教研课,还是平时的一些常态课。其中的一个个典型的课例,不管片段长短,只要用心感悟,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能给我们以启迪。以至于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从而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前一周本人在执教《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就有这样的感受。19.4÷12=?当商出现不能除尽时,我们该怎么办?于是有同学就建议,因为当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时,发现余数总是“80”,那么商就一直会是“6”。于是就可以用循环小数来表示,我轻描淡写地肯定了一下就过了,第二同学提出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我就迫不及待的提问:保留三位看第几位?
当我写下这个片断时,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循环小数不是本节课我所要教学的知识,所以我就一带而过。假如我能让学生来黑板写写这个循环小数,尽管这是不要求,但这一两分钟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无法用时间来计算的,因为这样的话,不仅对会这一知识的同学是赞许,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鞭策与激励。而当学生提出保留三位小数时,因为这是我所预设的,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回答,所以我就似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马上展开。
当我写下这个片断时,我是激动过,遗憾过,思考过,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影响,我想每当听到或再上这个内容时,这曾经的一幕一定会再浮现。若不把这个过程在课后写下来,我想当初的激动是一样的,但一定不会留下太深的影响。
三、案例让我们听到课堂中的另一种声音。
课堂上,常会有一种与我们的教学设计不一致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声音,我们是回避、堵塞、应付、推委、还是置之不理呢?
1. 善待孩子的想当然的回答。
每一堂课,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对了当然要受到表扬,但是,如果错了或与老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该如何处理呢?
一位教师正在上数学公开课,课题是“找规律”。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样的画面:房子的屋檐下有规律地挂着红蓝相间的气球,而房前停的一辆货车正好挡住了中间的一部分。“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货车后面躲着的气球有几个红气球,几个蓝气球呢?”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老师,把货车开走了就知道了。”
碰到这样的场面,就连听课老师都不禁为上课教师捏了一把汗。这位老师一怔,转而微微一笑:“是啊,你真爱动脑筋,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可是司机叔叔不在呀,看来,看来,我们只有另想办法了。”接着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画面,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规律求出躲在货车后的气球个数。
像这节课中出现的,孩子的回答与教师的初衷大相径庭,不理睬吧,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肯定吧,找规律的目标就落空了。孩子怎么办呢?教师肯定孩子的发言后,用“可司机叔叔不在呀”这么精妙的一句话,很自然的将孩子的思维导入预设教学中。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得以保护,自信心也增强了。试想,如果教师对孩子的回答加以斥责,也许从那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他那举得高高的小手了。
当孩子的想法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他们会感到莫大的满足。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走近学生,这才是我们教师工作的真正含义。
2. 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人们往往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大敌,总是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少犯错或不犯错。孩子正处在成长的阶段,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一次犯错可能就是他们进步的一个新台阶。在与学生一起分析犯错的原因时,往往会引起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因为此时学生不仅对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明了,还会对原有知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透彻。
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领悟相互转化的过程。在教学和思考中,总会有一些美丽和难忘的瞬间在你眼前闪过。如果我们只是沉醉,这些难忘的瞬间就会像流星一样从眼前飞逝;如果我们及时记录教学中的点滴感悟,那么这些教学中的精彩与遗憾、困惑与顿悟就能化成文字,凝固在记忆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