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之精华四听课
在课堂上,没有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活动的人,就是在听课。
如果,一节课使学生变成了听课者,就不是一节好课;如果,一节课使听课的人也动起来,那么,就成功了一半。
教师授课是艺术,学生上课是享受艺术,听课则是对授课艺术产生课堂效果的见证。 大凡没有人平白无故地去听课,否则,就是在上课。
不过听课也有学问的。
我认为,不管听什么类型的课,都要抱着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虚心学习的求知态度、研究问题的科研态度来听课。俗话说:“愚人不能从智者那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所以,即便是最不成功的一节课,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一定要记住:别人在课堂上发生的缺点,就是自己在课堂上存在的不足。自己如果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我要是上这节课会怎么办?会不会发生同样的缺点?自己如果在以后的课堂上避免了别人发生的缺点,也就是吸取教训,学到了优点。久而久之,长进是很快的。
我觉得,听课的诀巧是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的焦点、适应点、问题点和闪光点。
当然,这要分不同类型的课来区别对待。
专家讲课和作课,重在把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融会贯通,给我们以启迪;同时,又把教学的理念、方法、手段,灵活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以点拨。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和精彩的课堂艺术,其焦点就是教教学理念的先进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焦点,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向研究型的教师迈进。
名师导课和示范课不同于专家的讲课和作课,她没有高深的理论做支撑,重在倡导和推广一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一般来说,这类课有些是诸多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是诸班学生多次彩排的精华,因而,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精彩片段无处不有。听这类课,要找准合乎自己教学能力和学生实际的适应点,从提高自身教学研究的能力出发,学习名师的风范。
教学观摩课和研讨课,明显地带着一种研究课堂问题的意识。根据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解决程度,可能是成功的课,也可能是失败的课。但无论如何找准精确解决的问题点,是首要的听课目的。其实,这类课也是对自己解决课堂问题的重新验证,或许,抱着很大的希望,期望通过某次听课要想解决的问题,一时没有解决,这也是难免的,但只要你用心,意外的课堂收获,也将使人受益匪浅。
常态课和生成课是我们每个教师最常听的、最不起眼的,且又最有实际效果和最具实际意义的课。外地教师到先进学校的取经课、新教师听老教师的带动课、同行之间的互相听课、学校领导深入一线掌握教学动态的推门听课,都具备这种特点。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和学生课堂活动能力的原始展现。虽然,有时遗憾不少,但听课人必须善于寻找这类课的亮点,正确对待出现的缺点。切忌不要凭借一堂课的优劣来评价一位教师。
如果,在听课中能够综合性地准确把握一堂课理论与实践的焦点、合乎自我的适应点、精确解决的问题点、捕捉教学的闪光点,那就再好不过了。
我常想: 授课课的教师有教案;上课的学生有作业;听课的教师也应该有作业,那就是听课记录和听课反思。
听课记录,要区别于学生的随堂笔记。不在于记录授课的详细内容,而在于记录授课的环节、过程,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有侧重点地记录。自己感兴趣、可取的地方,要用波折线标记,划个“V”肯定,有疑惑的地方要用横线标记,划“?”待解,有争议的地方,用“口”圈注进行商榷。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要简略记录,学生的活动用“①、②、③……”的数码标记,活动效率(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用“X”、“V”在数码后标记。一节课象这样记录下来,整个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就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听课本上。就不用牵强附会地,进行机械地分析、总结和重新归纳书写。但是,教师的板书,要在听课本的后页上详细照样记录,以便吸取精华,剔除糟泊。至于听课反思,仍要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并且,书写成书面材料为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