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5:3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温旧引新
    1、板书课题
    2、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再到威尼斯去,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出导引入课仲)学习课文节一段时,我们知道威尼斯的水上城市之称,还知道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那么,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你喜欢小艇的什么?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如朗读、画画、表演,小组合作探究等等这些方式来学习和表示你对小艇的喜爱之情。(2分)开始(3分)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样子一段(12)
    1、看到同学们这么投入,老师知道你们是非常喜欢小艇的。谁愿意说说你喜欢小艇的什么?你是用什么样方式表达的?
    把你的画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好吗?(投影小艇)
    2、你们觉得这只小艇画得漂亮吗?看到这位同学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用画画的方式,表达我对小艇的喜欢之情,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板画小艇)
    3、刚才你们各自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你们知道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吗?
    4、这只小艇有这些特点了吗?谁愿意到这儿指着小艇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长、深、窄、翘这几个特点?
    5、威尼斯的小艇真是与众不同,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小艇的呢?大家一起说(比喻)作者把小艇比作什么?(板书:像独木舟、像新月、像水蛇)
    6、同样是写小艇,作者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比喻句(出示比例句、点红)这三个比喻写出小艇的什么特点?(板书:长、深、窄、翘、灵活)
    7、三个比喻句把小艇的样子写得又奇又美观,你能不能读出意味来表达你对小艇的喜欢之情?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2名)
    (3)他读得有意味吗?有没有流露出对小艇的感情?
    (4)那老师不定期试试看行吗?
    (5)老师读得怎么样?
    (6)谁再来读一读?、
    (7)这个小组的同学像他这样读一读?还有同学想读吗?
    (8)这么多同学想,那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学习船夫一段
    1、小艇行走时仿佛田沟里的水蛇,除了因为它的造型奇特、灵巧外,还有什么样原因使小艇如此轻快灵活呢?(还有因
    为船夫技术好。出示船夫板画船夫)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我出最能展示船夫技术好的一个词语。(板书:操纵自如)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样理解“操纵自如”这个词的?
    (2)船夫的操纵自如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学好的小组要派代表举手。
    (3)出示船夫技术句子、点蓝。
    3、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船夫驾驶小艇的动作。(30秒)
    4、现在,请同学们站起来同桌合作或找到伙伴合作,一个人读句子,一个人演一演船夫的动作。
    5、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威尼斯的船夫叔叔是怎样驾驶小艇的?(出视频)
    6、讲述:小艇的样子真奇特,加上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么棒,所以人们坐在船舶里感觉又舒服又有情趣。(板书:舒服情趣)因此,威尼斯的人们可喜欢欢乐坐小艇啦。现在请大家一边快述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一边展开想象,哪些人会来小艇去干什么?(1分)
    (三)学习作用一段
    1、现在,把你想象到的填到这张练习卡(出示练习卡)
    2、(发练习卡)这张练习卡,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主同学合作完成。
    3、巡视,抽样自读,(投影练习卡)
    4、还有许多同学填写得很好的,课后大家再互相交换练习卡交流。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几张图片。(出示图片)
    放大介绍:A、人们可以在小艇上做生意。
    B、白天,人们乘着小艇去办事。
    C、晚上,人们乘着小艇去娱乐、游玩。
    5、由这张练习卡和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小艇在威尼斯起到什么的作用?所以说小艇是威尼斯的(板书:主要交通工具。)
    三、点结、迁移(6分)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大作家马克、吐温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艇的特点进行精彩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堂特有的风土人情。
   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某一处景或者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4: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