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7 11:42:00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分析】
《阳光》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刻意留意阳光的时候并不多。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和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白,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阳光的美好和宝贵。课文插图形象鲜艳,语言简洁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
1、本课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并涉及到一些自然常识。
2、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读课文,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
3、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好动爱说,要注意充分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2、过程和方法:
⑴ 学生结合课文里的注音和老师的指导认识生字。
⑵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架设生活和学习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
【评价的维度】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的程度。
2、情感与兴趣的趋向。
3、学习习惯的养成。
4、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和考虑】
1、利用直观展示,创设多种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2、充分发挥电脑课件在构字方面的优势,规范学生书写,体验汉字的美。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教师利用教材相关信息设计教学课件。
2、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
3、指导学生学习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
二、课堂教学活动流程及评价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评价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范读课文。 认真倾听。
初步感受阳光带给世界的变化。
5分钟
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兴趣浓厚。
二、阅读理解 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指导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互谈感受。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提供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并组织交流。
给予相应的朗读指导。
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集体与个体的评价。
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言,并给予肯定。 分小组自由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互说感受。
分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理解,体验课文。
组与组间进行情感朗读交流,并进行评议。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0分钟
能通过画面展开想象。
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自主学习,协同学习。
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并进行评价。
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提供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大自然中还有什么比金子更宝贵”。
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观看资料。
说出自己的感受、看法。 7分钟
在充分引导学生体验阳光珍贵的基础上,把目光延伸到大自然,让他们思考: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许多的东西都比金子更宝贵,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指导写字 出示字卡,正音。
根据学生的识字情况,提供识字的相关课件,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 认读字卡,注意读准字音,并能说出自己认识汉字的方法。
认真观察范字。
正确规范地书写。 8分钟
能用一定的方法认识汉字。
能认真观察范字。
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禾苗更绿
阳光──让 小树更高 比金子更宝贵
河面像锦缎
------
【教学反思】
1、在尝试理念的支配下,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师生互助、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式,较高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2、想象是思维的载体,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正如整合学习理论所说:惟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注意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使抽象的文字“活”起来。
3、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惟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初读、细读、品读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能形象与感情融合,达到学生情感与课文情感融为一体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