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3 17:52:49
|
只看该作者
《力在哪里》执教老师说课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力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力的存在;感受到力有大小,力有方向;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难理解,所以我把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重点。在清楚感受到力的存在的基础上,认识到力有大小、方向,从而为后面的四课学习降低难度,打好基础。基于这个考虑,我把教材内容分成了两课时,在后一课时中详细研究用弹簧秤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大方法。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通过几个简单的任务来引入课题,让学生理解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接下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存在,认识到力是无所不在的。在感受力的过程中渗透力对物体形状、运动的影响。通过两个典型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最后以一个力的游戏作为课后延伸,让学生继续研究力。
《力在哪里》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又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课成功的关键。
不足之处: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处理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处理和引导。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到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思路中来,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个别内容在设计时有,可是上课时遗漏了,说明教师的思路还是不够清晰,完整。
在学生活动设计时,没有考虑学生安全因素,使得活动中存在安全隐患。个别活动设计不够合理。
意外之喜:
在设计课时,我根据整个教学设计,对板书进行了精巧的设计,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一小块空间,让学生亲自上来写他们的发现,可是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令我始料未及的情况,上来写的学生太多了,以至将整个黑板写的满满的。当时我很紧张,想这下麻烦了,可是转念一想,这样不是挺好么,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丰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学生的成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感受和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