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98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教研组活动公开课优秀评课稿示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2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1-11-1 09:30 编辑

精心设计  追求高效

——评姚培红老师执教《行道树》一课

武原中学  朱敏辉

每次听姚老师的课都会有许多启发。她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我看来,她既像是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又像是一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母亲,让人不禁陶醉于她的课堂。

这次听了姚老师上的《行道树》,同样也让我有许多收获。总的感受可以用“高效”两个字来概括。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下面我就谈谈感受最深的三点,也就是姚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三个方面的有效性。

一、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姚老师的课堂提问就是高效的。比如,文本解读时姚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下列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A、读了“    ”,我仿佛看到了“    ”。B、读了“    ”,我体会到了“    ”。C、读了“    ”,我不理解的是“    ”。这三个句式看似零散,其实很好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A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外形,BC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于是之后归纳行道树是一列怎样的树也就水到渠成了。又比如,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是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姚老师采用的是分层提问,各个击破的方法,也就是抓住了“神圣”、“痛苦”、“深沉”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提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会痛苦?深沉是什么意思?能否找出它的同义词?之后又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把对这句话的理解整合起来。这种先分后合的提问方法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无疑是高效的。

二、关注学法指导的有效性。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姚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比如,她在文本解读这一环节刚开始时就不失时机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找答案。又比如,学生齐读课文后,姚老师及时作出评价:读得整齐,响亮,但是行道树的感情没有很好体现出来。这一评价其实也渗透着朗读方法的指导。相信这些学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将会受益匪浅。

三、关注课堂拓展的有效性。目前,有一些课堂拓展存在着偏差,只是为拓展而拓展,拓展的内容与文本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而姚老师的这堂课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却能够和文本有机整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她首先设计了第一个小环节:面对行道树,请你选择一种修辞,用形象的语言,对他们说一句心里话。(学生当堂写并交流)我觉得这个设计不仅能以读促写,也能以写带读,让学生在写中更深刻地领悟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也就是对文本解读的延伸和深化。接着又设计了第二个小环节:社会上有没有像行道树那样的人呢?这是对前面这个环节的进一步延伸:由对行道树内心和品质的领悟延伸到了无私奉献这一类人,这就很好地把文本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总之,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是谈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点不成熟的体会,还望在座各位老师指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28:55 | 只看该作者


和谐、自主与有效

——评姚培红老师《行道树》一课

武原中学   陈美群

曾经看到过叶澜教授评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他说,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性的、常态下的和有待完善的课。以此来衡量姚老师上的《行道树》一课,这应该就是一堂好课。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它出现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当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文刻画了行道树作为一个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可以激发读者对自己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但是,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哲理的语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姚老师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注重语言的运用,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一切水到渠成,又拟乎信手拈来,不禁为姚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折服,也为她松驰有度,收放自如的课堂驾奴能力钦佩。总的来说,听课之后三点感受很深。

第一,和谐是激活课堂的催化剂。我觉得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其中,教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很重要。当全班朗读完课文后,老师及时给予评价:读得比较整齐、响亮;当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同学又作了很好的解释的时候,老师的评价是: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讲得也很深刻;当一位同学因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的时候,老师的鼓励是:慢慢来,别着急,其实你讲得很好。再加上老师温暖的微笑,亲切的姿态,让我们感觉到老师是和学生站在一起的。

第二,自主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是一堂课的策划者而不是单纯执行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姚老师在这堂课中,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读了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读了______,我体会到了_______;读了______,我不理解_______。让学生用这三个句式,谈自已的阅读感受,这一环节成了整堂课的主要环节,给了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给予了非常好地引导与点播。整节课,学生就是在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深入对文本的解读的。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对于教师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有的时候不同于我们大人,他们提的问题有时也是我们很难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文本要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第三,有效是课堂结出的硕果。一堂有效的课堂,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姚老师在这堂课中非常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重视学生学会了什么 ,更注重教会学生会学。比如在要求学生选择三个句式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时候,每一个句式都强调读了什么,我怎么样,这实际上教给学生阅读要立足于文本;比如有学生提出“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一句怎么理解的时候,姚老师问“堕落”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什么,这里指什么;学生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一句怎么理解,姚老师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深沉”什么意思,找找它的同义词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姚老师引导得非常巧妙,同时也教给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求全班同学一齐朗读课文的时候,老师的要求是:拿起课本,身体坐正,大声地朗读。这既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也是一种朗读习惯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吧。

说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对课文的朗读是否可适当加强。因为这是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文章语言很美,蕴含的感情很丰富,所表现的精神境界很高尚。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感悟,从而感知美,体味美。课堂初,全班齐读之后,老师的评价是:读得比较整齐、响亮,但行道树的感情没有读出来,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能够读得更好。那么在分析完了行道树的形象,体会了行道树的感情之后,如果再组织学生朗读的话,和前面也有前后呼应的感觉。

二是尽管老师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进行选择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但绝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的是第三个句式,都是提问题的,质疑探究的比较多,欣赏、品味、想象、抒情的比较少。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29:0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主问题

                             ——评姚培红老师的《行道树》一课

武原中学    王丹艳

听说姚老师将给我们年轻教师开一堂课,内心不免有些激动,因为能聆听名师的课对很多人来说实属不易。姚老师教授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行道树》一课,文章主要是借行道树的自白,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听了真是受益匪浅。

这堂最为亮点的地方就该属几个主问题的设计,它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键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一棵树,你会选择在哪里生活?”问题一抛出,很多学生就开始积极地思考,有人说选择在沙漠里生活这样可以将沙漠变成森林,也有人选择在山顶生活,因为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在学生众说纷纭的过程中,有人选择自我奉献,有人选择享受生活,那行道树会选择在哪生活呢?它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就开始疑问和好奇,在想象的世界里学生的思维又在不断旋转,升腾。于是,教师就带着他们走进了行道树的世界。接着,姚老师又设置了这样一组有意思的问题:“请选择下列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A读了……,我仿佛看到了……;B读了……我体会到了……;C读了……我不理解的是……”。这是一组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组,第一组的问题其实与教师一开始的引导是紧密相连的,“行道树会选择在哪生活呢?”学生的疑问在这个时候其实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这个句式“我读了……我仿佛看到了……”来解开谜底;“那它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原因也很容易在“我读了……我体会到了……”这个句式中找到,这样循序渐进地赏析课文,学生就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行道树甘愿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以苦为乐等等这样的精神品质就浮出了水面;最后再以“读了……我不理解的是……”这个句子来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精神可谓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而然地都想到了这个哲理性的句子: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在对这个句子把握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感受到了行道树的内心世界,而且教师也顺理成章地达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一教学目标。

余映潮曾经在他的论文中这样谈到:“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以“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于是有了一片美丽的良田沃土。可见,主问题的设计和把握对提升一堂课的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姚老师的课,处处洋溢着大家风范,她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但感染着在座的学生,同时也让我这个后辈产生了钦慕之意。稍稍遗憾的就是:这堂课答似乎问答替代了美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29:41 | 只看该作者
《行道树》评课稿

井瑞芸



听课地点:武原中学七年级(3)班

听课时间:10月26日第三节课

授课老师:姚培红

行道树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浅显地道来,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行道树富于的牺牲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作者借行道树赞美了那些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姚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发展迁移,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获得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这节课:

一.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运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得教学效率提高,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姚老师首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加入你是一棵树,你会在哪里生活?这种对于思维的训练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思考。课堂最初的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在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时,姚老师没有让学生毫无边际地谈,而是给学生一个标准,如“读了……,我仿佛看到了……”;“读了……,我体会到了……”这样的练习既新颖,又让学生易于回答,增加学生的信心,还达到了教学效果。朗读文章时配乐的方法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章。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让这个课堂充满活力。

二.评教学思想

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与否,在正确的教学思想引导下,教师与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就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姚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适当的帮助下,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并没有立即给以答案,而是继续启发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解答,这有利于学生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弱化,反而更加重要。

当学生提出疑问“深沉怎样理解?”姚老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共同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了一种平等与合作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再站在一个权威的地位,而是互相合作,这也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姚老师并没有立即让学生提下一个问题,而是总结这个问题,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对于正确的回答给与肯定,让学生获得了一种成就感,这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新的问题讨论。

姚老师的教学思想又是开放的,在拓展延伸部分,提问多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为生活的目的,如提问“面对行道树,请你选择一种修辞手法,用形象的语言,说一句心里话。”这个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又如提问“社会中有没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明白无论什么行业的劳动者都是平等的。

三.评师生关系

整堂课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教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这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为前提的。张弛有度,严爱相济,教学目标才能更顺利地达成。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30:16 | 只看该作者
《行道树》评课稿

                                       武原中学     李心

听课地点:武原中学初一(3)班

听课时间:9月26日上午第三节

授课老师:姚培红老师

《行道树》选自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是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名作。作者把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并且赋予它以人的生命、思想、情感。

    整堂课遵循了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巧妙地把课文理解的主动权给予学生,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课堂主要分为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研讨文本、品味语言、拓展延伸四个部分,以下则是从教师处理这五部分之间的方法上来进行点评:

第一、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的创设,教师就以“假如你是一颗树,你会选择在哪里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在进入文本之前就已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开始引发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再接着以教师配乐朗诵为主,免去了播放录音或者学生诵读带来的陌生感。

第二、整堂课行文线索清晰,教师很好地找到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点,能找到合适的路径带领学生分析。课件展示三个填空题,分别以“读了  ,我仿佛看到了   ,体会到了   ,感悟到    ”,问题由浅到深,注重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提问的有效性。

第三、姚老师具备一定的知识拓展能力,讲授并不是全以文本为主,介绍了和文章主题相关的课外书目《痛并快乐着》,使知识不再拘泥于课堂,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另一个保证。

第四、课上教师注重学生阅读思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注重课堂效率,联系分析中考现代文的方法——重视文本的意识,抓住关键词语,缩小了检索全文的范围,提高了阅读效率。例如在分析学生的问题“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姚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深沉”这个关键词语,,分别解释了“深”和”沉“的意思,并放入特定的语境中,让学生再去品味,再去讨论。

第五、姚老师所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即“请学生选择一种修辞,用形象地语言,

对他们说一句心里话。”教师在课堂的结尾部分,还是把主动权叫给学生,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去点评,和课堂的情景导入首尾呼应,整堂课一气呵成。

以上是针对教师的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点评,当然,如今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

主体”的思想,并不意味着教师主体的弱化,而更需要教师的感化与引导。《行道树》一课,多的是哲理性的语句,学生自主阅读,难免遇到障碍,姚老师在创设好问题的同时,点评学生回答也做的非常出色。例如,姚老师在点评某位学生回答A句式时,把学生的答案升华到相近于文章主题的高度,或是引导学生概括自己的答案,不管回答正确与否,她都会给予鼓励,这些做法都增加了课堂提问与回答的有效性以及学生。

古文曾说道:“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整堂课美中不足的是人文性的情感

偏多,课堂气氛趋于平淡,缺少激情。相信在下一次的优质课展示会上,能看到姚老师更加完美的一堂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1: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