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4 17:34:04
|
只看该作者
·帮助学生读出特点
【案例】《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有个特殊的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个句子结构对仗,语言工整,节奏鲜明。教学时,老师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句子中反义词和近义词,然后指导朗读。
其实,换一种思维来学习,借助朗读这一手段,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有成就感。可以先引导学生随着老师上半句朗读的节奏与重音,自然地和着下半句。几遍下来,学生就会感受到文字的节奏和对仗。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可谓水到渠成。
两种学法的不同,在于后一种让朗读成为了学生解读句子的手段。阅读中学生感受着语言的优美,自主地发现了语言的规律。反义词的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并不是难点,难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的表达效果,而这表达效果,唯有在琅琅的朗读中才更能心领神会。朗读中发现,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更给了学生阅读的法宝。
·帮助学生读懂结构
小学阶段有许多典型段式:总分段式、因果段式、承接段式、设问式等,学生接受概念时,我们不能仅仅告诉学生一个结果,而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由感知升至感悟,领悟这种写法的好处,这样,概念才算是立心生根了。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13和时间赛跑》,教学第四自然段即“爸爸给我说了一个谜”一段,由于本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很有特点的段落,教师这样引导:
先弄清这段话爸爸要告诉我什么?──“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指什么?爸爸怎么说给我的?(爸爸分了三个时间段来诠释)
──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昨天不能回来了)
──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童年不能回来了)
──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一生不能回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句来朗读,明白爸爸是先说昨天不能回来了,再说童年不能回来了,最后说一生度过了再也回不来了。
接着再次朗读,体会打乱顺序叙述是否可以?
学生读中思考,悟道:作者由近的短时的昨天,逐渐到更多时间的童年乃至一生,这个顺序不能打乱。这样更有次序,更让人感到恐慌!
最后,教师一边与学生共同背诵,一边擦掉这些词语,时间一去不回头的恐惧之感让人汗毛倒竖!
这一段的结构很典型,先概括后具体。但教师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读出了“段式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让概念触手可摸!朗读让段的结构具化了!
三、朗读帮助学生感受文字意境美
学生喜欢新异刺激,一层不变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产生疲倦。倘若能根据文本的特点找到恰当的策略,通过朗读的基调、节奏和韵律指导和把握,就会帮助学生丰富对文字的感受。
《威尼斯的小艇》第5、6自然段是写了威尼斯人与小艇的密切关系。但是透过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威尼斯独特的风情,与众不同的生活。同时,我们也感受到马克·吐温文字的所创设的意境美和节奏美。白天是那么繁华热闹,夜晚是那么宁静浪漫。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来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呢?我通过“三读”来力求实现:
【案例】
一读:深入文字,体会人与艇地关系
默读5.6自然段,联系有关语句,说说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
引导体会:息息相关,人离不开小艇
谁离不开?──商人、青年妇女、小孩、老人……
干什么离不开?──做生意、呼吸新鲜空气、去教堂、去看戏……
什么时间离不开?──白天晚上都离不开
小结:形形色色的人,从早到晚都离不开小艇,可以说,小艇与人们同醒同睡!
二读:乐曲与文字实现通感体会情趣
小艇醒来时,威尼斯就──热闹、繁忙、喧哗;
小艇入睡时,威尼斯就──沉寂、宁静、安详。
设身处地地读课文5.6段,你会感觉到这部分文字如同乐曲一般,有活泼、明快的部分,也有柔和、细腻的部分。请选择你最有感受的部分体会着读一读,你觉得该给这部分文字配一段怎样的乐曲?
·“入夜”部分:(舒缓、静谧感的)
指导:以萨克斯曲《永恒的爱》配乐来读。
我们不仅读出了音乐一般的美感,还感受到了诗意,改变为诗行来读。
出示:水面上渐渐沉寂,
只见月亮的影子
在水中摇晃。
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
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静寂
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
古老的威尼斯
又沉沉地入睡了。
·“戏院”部分:抓住动词,体会文字节奏的变化。
指导:这部分的音乐应该是极富动感,因为作者描写时,运用了几个连续性的词语,“簇拥──散开──消失──哗笑──告别”师读词,引导学生想象、朗读。
三读:一动一静中提升感受
让我们聚焦于文章第6自然段,男生读动感的部分,女生读宁静的部分。这一动一静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情趣,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教学效果很理想,反思原因,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文字,悉心感受着文字后面那空灵的意境,并将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朗读的策略传达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动”与“静”不就是一段乐曲吗?教师运用变式的朗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创意;并且通过变化行文的格式为诗行,再配以抒情乐曲,课堂上诗意顿生。这样,运用朗读的策略,力求呈现富有创意,满含诗意的课堂。朗读丰富着学生的感受,细腻着学生的情感,也累积着写作的方法。
其实,朗读策略的运用和指导又何尝不是教师解读文本的折射呢!
|
|